蔣光耘
成都的城墻,在唐、宋、元時期,是中國西南地區(qū)著名的城垣建筑
中國歷史悠久的城市幾乎都有城墻,成都的城墻雖然沒有北京、南京、西安那么有名,卻因為集三座城墻為一城而別具特色。
城墻的出現(xiàn),一定是伴隨著城市的興建而生的。
成都最早筑城的說法之一是,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令張儀和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筑了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qū)域,乃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yè)及市民居住區(qū),是經(jīng)濟(jì)中心。兩城各修建城墻環(huán)繞。也就是說,自成都建城伊始,就是有兩座城墻的城市。
位于東安北路嬌子苑內(nèi)的水東門城墻遺址,日前恢復(fù)得最接近清朝時期模樣,城墻分三層,各有平臺,有石階相連
公元581年,隋文帝之子楊秀在位于成都城中心、大城西側(cè)、靠近原少城的地方建起了“隋城”。876年,唐朝四川節(jié)度使高駢以大城為中心,向大城外擴(kuò)出一圈建立新城,成為“羅城”,原來的“隋城”被改建為“子城”。32年后,王建割據(jù)蜀地稱帝,次年改“子城”為皇城,修筑了高大的城墻,這就形成了三座城墻環(huán)抱的雛形。
到了公元1380年,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后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雖為王府,卻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
至此,成都形成了一個單中心、三重城墻相套的獨特格局。雖然歷經(jīng)多次戰(zhàn)亂,但歷代都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修繕,始終保持著三座城墻環(huán)抱的基本格局。
有城墻必有城門。一般來說,城墻四面各開一個大門,按方向稱為東門、南門、西門和北門。但有意思的是,由于成都獨特的城墻格局,最早的兩座城墻在西邊一段合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現(xiàn)象,大城的城墻沒有西門,少城的城墻則沒有東門。
成都的城墻,在唐、宋、元時期,是中國西南地區(qū)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戰(zhàn)亂頻繁,城墻多被破壞。
至康熙年間,由四川巡撫在明城廢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費巨資重修,所建城墻周圍長超22里,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個,八角樓4個,炮樓4個,城墻高5丈。城墻四周分別建有4個門,門外建有方形甕城。
據(jù)《成都城防古跡考》記載:“原來之東、南、西、北四門,皆有月城。因其地城墻城門皆雙層,形如半月,民國時陸續(xù)拆除,辟為街道。至抗日期間為避空襲計,四面城墻增開缺口甚多。
成都城墻歷經(jīng)滄桑,也有過大的變動。從最初秦時的周回12里,到五代時的周回42里,從大城、少城兩座城市到合二為一,到后來又改為子城(內(nèi)城)和羅城(外郭)。
不像西安漢城、唐城那樣的大移動,少則幾里,多則幾十里上百里,成都城總在錦江之北、威鳳山之南的這片土地上移動,時大時小,時左時右。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曾記載,成都城從秦、漢至唐初,雖然“前后移徙十余度”,但“所理不離郡郭”。
據(jù)西南民族大學(xué)教授袁定基考證,早期的成都城墻存在兩大缺點:第一是規(guī)模小,第二是不堅固。他說,當(dāng)時的城墻都是用泥土夯筑而成,很容易被雨水沖毀。
隋文帝時,蜀王楊秀修建的隋城,到唐末不過三百來年,就已經(jīng)風(fēng)化坍塌。到公元876年,才終于有了它的升級版——羅城,使用了磚石材料,徹底克服了一千多年來不停修葺的缺陷,也奠定了以后一千多年成都古城墻的基本格局。
奠定成都古城墻基本格局的人是唐末的四川節(jié)度使、名將高駢。
唐末的成都,西有吐蕃侵?jǐn)_,南有南詔威脅,高駢在劍閣大敗南詔兵后,主持在南詔進(jìn)入西川要道上修復(fù)邛崍關(guān)、大渡河諸城柵,又在馬湖鎮(zhèn)(今宜賓西南)、沐源川等地筑城,并各置唐兵扼守。
在成都,高駢修筑了新城墻,費錢150萬貫,用磚1550萬塊,建成的城墻周長25里(算上附加的甕城共33里)。
新城有10座城門(一說8門),比原來的城區(qū)擴(kuò)大了6倍左右。由于新城把以前的大城、少城、隋城等統(tǒng)統(tǒng)包羅進(jìn)去,所以稱為“羅城”,于公元876年11月完工。
高駢在《請筑羅城表》中記載了修建羅城的全過程,這也是成都有甕城的最早記載。羅城城墻高2丈6尺,墻基寬2丈6尺,城墻頂寬1丈,城垛高4尺。城上并建樓櫓廊廡5608間。城的四隅,還設(shè)有馬面,士兵可于此向外射箭或發(fā)射石炮。建造羅城,無疑增強(qiáng)了成都的防御能力,穩(wěn)定了西南局勢。
據(jù)《成都古今集記》載,秦時,成都城上修建的城樓是用來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建筑。其中保留最久、最著名者乃少城西南宣明門上的張儀樓。任豫《益州記》云:“諸樓年代既久,榱棟非昔,惟西門一樓,張儀時舊跡猶存?!碧颇?,張儀樓被遷建于羅城之上,宋末毀于戰(zhàn)亂。
成都的城墻修筑史,有一個和鮮花有關(guān)的“美麗”謎團(tuán)。
一千多年前,成都的城墻上曾經(jīng)栽滿芙蓉花,每年入秋時,整個城被花海圍繞如同一個大花園。而那個寧愿要看花看美人的后蜀主孟昶和他的花蕊夫人雖然亡了國,卻也留下了蜀國人對“美”偏執(zhí)不羈的浪漫詩篇。
成都在城墻上遍植芙蓉花是從五代后蜀開始的。據(jù)宋朝張?zhí)朴ⅰ妒駰冭弧份d,五代時期后蜀后主孟昶于城上盡種芙蓉,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瓣浦^左右曰: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宋人趙抃的《成都古今記》,描述了芙蓉盛開時城墻上的勝景:“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遍種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錦繡,高下照相,因名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