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鈺
曾經(jīng)以區(qū)區(qū)兩英鎊出售的《救世主》終于在這個狂亂的時代賣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價,
只是,如此高昂的價格幾乎注定了
這幅21世紀最偉大的藝術發(fā)現(xiàn)終將與博物館、公眾無緣
2017年11月16日北京時間8點31分,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聚集了近1000名藝術品收藏家、經(jīng)銷商和記者。
這是佳士得“戰(zhàn)后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的現(xiàn)場。
“下面我們將拍賣的是萊昂納多·達·芬奇的作品《救世主》?!迸馁u師話音未落,人群已然沸騰。
屏幕上投影的《救世主》是近百年來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幅達·芬奇真跡。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馬丁·坎普(Martin Kemp)估計,世界上可能存在不超過20幅達芬奇畫作,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15幅都收藏在博物館,《救世主》是目前唯一一件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佳士得拍賣行全球總裁彭凱南(Jussi Pylkkanen)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開始競標。佳士得對這次拍賣進行了直播,鏡頭外有3萬多人在同時圍觀這場角逐。真正的爭奪隨著一通通電話越來越激烈,至少有45位身在各地的投標人涌入戰(zhàn)場。
只用了兩分鐘,價格便已突破兩億美元。
很快,一通電話把價格從3.32億美元推向3.5億美元。彭凱南也有些緊張,從拍賣桌下拿出一杯水,喝了一口。隨后,價格以每次舉牌增加一千萬美元的速度攀至3.7億美元。
現(xiàn)場陷入前所未有的沉默,但這種沉默僅維持了十幾秒。一旁的顧問向彭凱南比出四根手指?!?億美金!”彭凱南的驚叫通過話筒傳往全球,一錘定音。在短短的19分鐘里,這幅《救世主》打破了藝術品拍賣的成交紀錄,成了史上最貴的藝術品。
全場歡呼,只有大屏幕上的《救世主》依然一臉祥和。
“男版蒙娜麗莎”——這是人們給予《救世主》的標簽,因為在這幅高26英寸、寬18.5英寸的油彩木板肖像中,身穿青金色和深紅色長袍的基督,無論是眼睛的肌理還是嘴角線條都跟《蒙娜麗莎》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右手高舉象征祝福的手勢,左手則握著一顆水晶球,水晶球里仿佛藏了一整個宇 宙。
然而,紐約藝術經(jīng)紀人羅伯特·西蒙(Robert Simon)第一次看見《救世主》時,它可還不是現(xiàn)在的樣子。
2005年,西蒙和另外兩個藝術經(jīng)紀人在一次美國新奧爾良小型不動產(chǎn)拍賣會上花了1萬美金買下了這幅“粗糙的畫”。
對藝術史頗為在行的西蒙是個不折不扣的達·芬奇迷,甚至還去達·芬奇的出生地意大利托斯卡納朝圣??吹竭@幅畫的時候,他隱約覺得:這也許是達·芬奇某個學生的作 品。
帶著這種猜測,他把這幅畫帶去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請專業(yè)人士鑒定。根據(jù)當時的專業(yè)人士回憶,畫作上的人物留著兩撇小胡子,看起來是個“想進酒吧而不得的未成年人”,整個畫面“一片漆黑,就像一副陰郁的殘骸”。
西蒙把它裝在垃圾袋里帶回了家。他還請來了修復師黛安尼·莫代斯蒂尼(Dianne Dwyer Modestini)幫忙清理這幅作品。
黛安尼剛剛接手的時候,完全沒有料想到這也許會是達·芬奇的真跡。她用溶劑清除了發(fā)灰的油彩,幾個小時后,畫作的面目逐漸變得清晰。當她用紅外反射成像術檢測這幅畫的時候,畫作上出現(xiàn)了兩個手指輪廓,一個彎曲,另一個垂直。
“沒有人會在臨摹的時候打兩遍草稿,只有原作者才會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多次改變結構!”她有一個直覺:也許,真正的《救世主》在等待被拯救。
數(shù)百個小時的工作后,畫作上的灰暗被拂去,畫作的原貌逐漸清晰。黛安尼看到了畫作細膩的筆觸“不像是刷子畫上去的,而是輕輕吹上去的”。這樣的筆法跟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很像,此外,完美的卷發(fā)也像是出自大師之手。
一個被掩蓋的達·芬奇若隱若現(xiàn)。那一刻,黛安尼心跳加速,雙手顫抖,高興得發(fā)狂,卻也害怕得要命,因為,“這是達·芬奇啊,碰他的作品簡直稱得上可怕!”
西蒙也不敢再“怠慢”這幅畫。此前,他總是把這幅畫收在自己的工作室,在這以后,他為這幅畫上了高額保險,選了安全度極高的儲存柜,同時給它配上了一個16世紀的畫 框。
很快,西蒙聯(lián)系了多位研究達·芬奇的專家學者,他們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倫敦國家美術館分別組織了多次鑒定。
2008年5月,當西蒙要把《救世主》帶去倫敦鑒定的那一晚,他從保險柜里取出畫作,緊張得不知該把它放在哪里,最后只能藏在公寓的大沙發(fā)里。當天晚上,他把這幅畫裝進手提箱,感覺就像“電影《教父》里的人用手提箱裝著一百萬美金去古巴”。
從倫敦回紐約的時候,他在海關申報單上寫下“隨身攜帶一幅達·芬奇作品”,結果被強制要求打開密封箱。西蒙不是特別理解:“有這個必要嗎?” 海關人員回答,“是的,我是意大利裔美國人,我得告訴我的孩子,達·芬奇又出現(xiàn)了?!?h4>始終不值錢
根據(jù)專家推測,《救世主》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和他的妻子給達·芬奇下的訂單。
1499年,路易十二率軍進入意大利,征服了米蘭。在1506年到1513年期間,為了慶祝戰(zhàn)事得利,他請藝術家達·芬奇畫一幅基督像,要求是“要按照流行的畫法”。
達·芬奇當時已經(jīng)是意大利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他14歲跟隨老師學習,曾與老師合作一幅畫,僅憑一個角落里不起眼的天使就讓老師從此封筆不再作畫。接到路易十二訂單的時候,他剛剛從佛羅倫薩回到米蘭。
500多年前的法國非常流行基督為世界祈福的主題,因此,達·芬奇畫了為世人祈福的《救世主》。在差不多同一時期,他還創(chuàng)作了《蒙娜麗莎》。
路易十二去世后,弗朗索瓦一世加冕。這位“文藝復興式”的國王尤其欣賞達·芬奇,不僅把他請到法國,還在達·芬奇死后買下了他的《蒙娜麗莎》。從此,《蒙娜麗莎》就在楓丹白露宮和凡爾賽宮輾轉,直到盧浮宮成了她的永久居住地。
《救世主》的命運卻沒能如此順遂。
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曾是它的主人。1625年,亨利埃塔·瑪麗亞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在出嫁前,她把《救世主》收在了隨行的嫁妝里。這幅畫在她位于格林威治宮殿的私人房間里一直懸掛了近20年。1642年,英國爆發(fā)內(nèi)戰(zhàn),倉皇出逃時,亨利埃塔·瑪麗亞并沒有帶上這幅《救世主》。
也許是出于珍愛,亨利埃塔·瑪麗亞請當時著名的版畫藝術家溫斯勞斯·霍拉(Wenceslaus Hollar)拓下了《救世主》的模版。17世紀40年代出逃的霍拉出版了這幅畫的印刷品,畫作背后寫著“萊昂納多·達·芬奇繪制”。這也使得后世出現(xiàn)了不少《救世主》的復制作品。
被遺落的《救世主》成了查理一世的財產(chǎn),但卻沒享受到皇家收藏的待遇。
在內(nèi)戰(zhàn)中,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為了他生前因為熱愛收藏而欠下的債務,他的藏品被全部拿來拍賣。1651年10月23日,在第六次拍賣會上,一個泥瓦匠獲得了《救世主》,用來抵扣30英鎊的債務。9年后,查爾斯二世恢復王位,命令泥瓦匠把這幅畫歸還給王室。
查爾斯二世去世后,這幅畫在繼承人之間幾經(jīng)易手,最終到了白金漢公爵約翰·謝菲爾德的手中。1721年,公爵去世后,他的兒子繼承了家業(yè),并在不久后把整個家宅都賣給了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二世,隨后,這處住宅被改名為“白金漢宮”。
在有記載的拍賣中,1763年2月24日,《救世主》被人用區(qū)區(qū)兩英鎊買走,并從此遁世一個多世紀。
1900年,再次出現(xiàn)的《救世主》早就失去了王室光環(huán)。作為畫板的胡桃木在幾個世紀的顛沛中出現(xiàn)了裂縫,為了把畫作拼湊完整,手藝粗糙的修復師把裂縫打磨之后填入灰泥和膠水。也許是覺得畫中的基督缺少上帝之子應有的英雄氣概,這位修復師還給基督添上了兩撇胡子,改變了面部表情。
被過度打扮的《救世主》只賣了120鎊,它的新主人是英國百萬富翁弗朗西斯·庫克爵士。這個討了7個老婆的富翁常年駕駛著一輛粉紅色勞斯萊斯,像喜歡美女一樣熱愛藝術品收藏。他一度以為這幅畫是達·芬奇學生的作品,所以買來之后就存在了庫克收藏館。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納粹對英國進行了戰(zhàn)略轟炸,倫敦告急。庫克家族緊急撤離,帶走了絕大部分珍貴收藏品。輪到《救世主》的時候,他們顯得不屑一顧:“算了吧,別為這幅畫煩惱,它本來就沒什么價值?!?/p>
所幸守衛(wèi)還是將這幅畫藏進了地下室。戰(zhàn)爭過后,房屋成了廢墟,而《救世主》竟然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救世主成了幸存者。
1958年,弗朗西斯的曾孫將《救世主》拍賣。這一次,它甚至連120英鎊都不值。一位名叫孔茨的買家只愿意出45英鎊買下它。之后,這幅畫就流落到了西蒙朋友們的手 中。
現(xiàn)在看來,這一萬美金成了《救世主》命運的轉折點。而在被鑒定為真跡之后的2011年,這幅畫曾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展出,不到一周門票售罄,黃牛票一度炒到了400美元。
2013年,瑞士藝術品經(jīng)銷商布維爾(Yves Bouvier)花了8000萬美元從西蒙和他的朋友那里買下這幅作品。畫還沒有在手里捂熱,一轉身就以1.27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俄羅斯億萬富翁德米特里·雷波洛夫列夫(Dmitry Rybolovlev)。
這位富翁因買下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棕櫚灘的房產(chǎn)而一戰(zhàn)成名。他曾從布維爾手中買過不少藝術品。在用過億價格買下《救世主》之后,他偶然從報紙上得知經(jīng)銷商轉手賣給他時加價不少,一怒之下,把經(jīng)銷商告上法庭。從此,《救世主》被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藝術訴訟。而這一次,也正是德米特里委托佳士得拍賣這幅畫。
來自一位匿名買家的4億美金終于令德米特里釋懷,只是,關于這幅作品的真假之爭至今仍無定論。
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馬丁·坎普差不多是在第一眼就確定《救世主》就是達·芬奇的作品。他最早收到了一封來自同行的郵件,邀請他去看一些“你想看到的東西”。郵件底下附著一張圖片。上面的肖像讓他一下子想到了達·芬奇。
盡管如此,他還是在真正見到原作之前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把它當真的?!比欢驮谒哌M工作室,看到左手邊畫架上的《救世主》時,“我立刻就知道了,那就是達·芬奇!”
這幅畫帶給他恰似《蒙娜麗莎》的觀感。整幅作品柔和得找不到焦點,只有在某個特定的距離才會顯得異常清晰。
畫中基督豎起三根手指,關節(jié)和肌肉的走向十分自然。觸感細膩的畫家還在水晶球上畫了3個奇怪漂浮著的光點。
那顆象征“全世界的福祉和子民”的水晶球是畫家展現(xiàn)非凡技藝的重頭戲。為了進一步鑒別水晶球的技法純熟度,馬丁甚至專門去了牛津的地質(zhì)部門找來水晶參考。修復師黛安尼則解釋,當你用顯微鏡觀察水晶球中的每一個斑點時,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斑點都用中性色調(diào)作為底色,被白色花飾和黑色陰影籠罩,而且每一個的尺寸和因光線產(chǎn)生的效果都不同?!?/p>
在基督右肩附近,布料出現(xiàn)了不自然的褶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傷口。黛安尼在修復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個傷口就在木板的一個結附近,也是基督受難時被長矛刺穿身體的地方。
再加上畫家對于頭發(fā)絲、面部輪廓的處理和顏料種類的考證,一些學者確信這就是達·芬奇失落已久的真跡。
但對于這幅畫到底是真是假,水晶球給出了不止一個答案。
有專家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倘若真是手握水晶球,那么水晶球后面的長袍應該發(fā)生變形,而握著的手也會倒映在水晶球上。然而,這幅畫中卻沒有體現(xiàn)這些特點。對于深諳光學的達·芬奇來說,這是不可能犯的低級錯誤。
筆直處于畫面正中央的基督肖像也不是達·芬奇的一貫畫風。從他以往的作品看來,達·芬奇習慣讓人物頸部或肩部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微妙扭曲,然而這幅畫顯得太過板正。英國某藝術品網(wǎng)站負責人覺得,“這幅畫里人物的動作就像一個圖標,完全沒有深度”。
過度修復也是一些專家對這幅作品真?zhèn)蔚馁|(zhì)疑之一,畢竟因為木板斷開等糟糕的狀況,一整個團隊花了五六年時間才完整修復這件作品。甚至有人匿名評價道:“這幅畫有90%是在近50年里畫上去的”。
對于這個說法,黛安尼說:“我盡量不做太多修復,試圖保留每一個裂縫紋路。如果做得太多,它看起來就會像一幅復制品?!?/p>
再多的質(zhì)疑都沒能阻止收藏家對這幅作品的追逐。
2015年,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名作《阿爾及爾的女人》拍出了1.7931億美元的高價,刷新了2013年由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創(chuàng)下的1.42億美元成交紀錄。拍賣前人們估計《救世主》的成交價大概會在一億美元左右,最終它的成交價是畢加索作品的兩倍。
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任館長托馬斯·坎貝爾(Thomas Campbell)看來,“這無異于一場賭博”。他對這個結果表示質(zhì)疑,因為“在藝術品市場上,營銷手段、投機行為和品牌宣傳正在取代人們對藝術品價值的鑒賞力。”
但“藝術市場監(jiān)測”網(wǎng)站的馬里恩則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說,《救世主》“像是一個泵”,激起了市場的熱情, “這才是一件真正的好拍品,它不僅賣得好,而且能激發(fā)更多潛在買主,帶動整個市場?!?/p>
各種爭論仍在繼續(xù),只有一個結論正在落定——如此高昂的價格幾乎注定了這幅21世紀最偉大的藝術發(fā)現(xiàn)終將與博物館、公眾無緣。
對于這個結果,曾有觀眾一語中的。11月14日,《救世主》正式開拍前一天,紐約佳士得總部外排起了長隊。所有人都在耐心等待一睹《救世主》真容。一位49歲的觀眾在接受采訪時說,“這也許是最后一次看見它的機會?;绞鞘廊说?,而《救世主》很快就會成為私人財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