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昂波
一部古詩詞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的歷史。從甲骨文中的“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到后來的《詩經(jīng)》《樂府》,再到宋詞、元曲,那經(jīng)過積累沉淀留存下來的古詩詞構(gòu)筑起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情感歸宿。一部《詩經(jīng)》,那一首首來自民間的歌,它將人置于自然里,于是人有了像鳥像云像風一般自然的樣子;一首首《樂府》,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唐詩宋詞里,能感受到的那種優(yōu)雅與節(jié)制之美,那是與心靈的呼應;元曲更是俚俗世界里的情感“表白”,在曲中劇中,那庸俗世界里的溫暖給了多少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我,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告諸往而知來者”,我看到了時間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流淌,我看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悲歡離合,逐漸明白我基因里曾流淌過怎樣的血液,慢慢懂得我身而為中國人的責任與使命,于是我深深愛上這塊幾千年來溫柔而敦厚的華夏大地,以及這塊大地上滋養(yǎng)起來的生生不息的人們。這便是詩詞給予我的力量。
那么,在當下的中國,于當下的中國教育,詩詞究竟又存在哪些意義呢?
一、審美意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音韻之美,詩之起點。
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多數(shù)詩詞都是以吟誦、吟唱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对娊?jīng)》里很多詩就是當初人們在桑樹底下唱的歌。孔子當年在杏壇下,很多時候也是彈著琴,唱著詩,和學生一起學習。唐詩宋詞更是有其格律和音韻之美,且更具音樂性。那回味無窮的聲韻美和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讓受教者自然而然地浸潤其中。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這首詩,韻字是“衣”“歸”“暉”,為閉口韻,孩子們在閉口吟詠的時候,那細膩感恩的情感聲音就能傳達?!懊苊堋眱蓚€入聲字在一起,吟詠十分短促,學生仿佛能想象到當年孟郊的母親為孩子縫衣服的情景,那一針一線穿梭得極快,生怕縫得不夠密,生怕孩子在外冷著凍著?!懊苊堋迸c“遲遲”相對照,一短一長,一快一慢,音韻之美展現(xiàn)無疑?!暗谩币彩侨肼曌郑檀俚囊繇崒⒎磫柕恼Z氣展現(xiàn)出來,母親的恩是報答不完的??!再如《樂府》中的《敕勒歌》,在那“天蒼蒼野茫?!钡拈_口音韻中,大草原的蒼茫遼闊之美立現(xiàn)眼前,李白的詩詞多押開口韻,音韻中就能感受那豪邁的氣度與胸懷。在帶領(lǐng)孩子們反復吟詠的過程中,詩歌里的真善美也自然滲透到心里。
2.畫面之美,詩之豐盈。
很多古詩詞是帶有畫面感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薄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薄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詩詞里有的是圖案與顏色的交疊,有的是意象的陳列,通過詩教能啟發(fā)孩子的想象,喚醒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那些詩,那些畫境,也許孩子們幼年時還不懂得其中的美妙,可說不定在他的將來,在某個地方某個恰當?shù)臅r候,火光一亮,所有潛藏的美就都被激發(fā)出來。
3.意境之美,詩之心境。
古詩詞中的意象就是情與景的統(tǒng)一,是詩人情感的載體,而一些意象寄寓的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約定俗成的審美習慣?!奥稄慕褚拱祝率枪枢l(xiāng)明?!薄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蓖滤监l(xiāng)的情懷傳承至今,有了月亮,有了詩歌,人的情感就有了寄托,思念便也是美好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薄皸盍酪?,雨雪霏霏?!闭哿蛣e,柳即是留,心中對親人友人的不舍也都包含在這詩詞的意象之中,連分別的場景也變得唯美。很多的意象皆可入詩,現(xiàn)實也不僅僅剩下鋼筋水泥和霧霾重重,一樣可以有窗前楊柳青、月下桂子香,一樣可以抒發(fā)流水匆匆、時間易逝的感慨,一樣可以憧憬閑云悠悠的愜意和自由。在詩教浸潤中的孩子,懂得古詩中的意象,便不會失去詩的心境,也不會失去感受美好和抒發(fā)美好的能力。
二、情感意義:“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
1.在詩詞中體會情趣。
現(xiàn)在的讀書人,包括孩子與我們自己,常掛嘴邊的是“累”或者“無聊”,殊不知古詩中古人的生活是極富生活情趣的。在李白的《贈汪倫》里,那為了與偶像見一面的汪倫窮盡奇招,以酒和桃花相騙,直至相見甚歡,踏歌相送。鐵骨錚錚的硬漢子辛棄疾一得閑就去附近鄉(xiāng)野踏青尋芳,聽“醉里吳音相媚好”,看“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而心生歡喜。從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我們知道古人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是要登高望遠插茱萸的。從王安石的《元日》中,我們知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還有那“笛弄晚風”的牧童,“不脫蓑衣臥月明”的灑脫自由,那“蓬頭稚子學垂綸”的專注,那無雨而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的聰明少年,多有趣的童年,多有情趣的人生!古代孩子們可不止是在教室里或者車窗里偷看四季的變化,我們教學的時候何不學學孔子帶著學生去游春?將課堂搬到泗水河畔,觀一江春水、論人生志向,哪怕不那么深沉,就是用腳步去丈量丈量春天,用歡笑去擁抱擁抱春天,也是美好的。
2.在詩詞中拓寬情感。
古詩詞中有濃濃的親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行里跳動著尋常真摯的子女感恩之情?!笆晟纼擅C?,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碧K東坡那用十年都舍棄不下的相濡以沫的親情感動人心。還有洛陽城里的秋風中,張籍那一封“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家信,讓孩子知道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每一次思念都是深刻的———走得再遠,家永遠是內(nèi)心最牽掛的地方。
古詩中有真摯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澳钋奥窡o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蹦切└兄x、祝福與安慰,讓孩子的情感世界又多了一份感受與體會。
古詩詞中還有對華夏大地的深情———《敕勒歌》《憶江南》《江南春》《春江花月夜》《望洞庭》等,那楊柳依依的送別場景,那鹿鳴呦呦的廣袤草原,那萬物有情的山水大地都在扣動著你的心弦。不可計數(shù)的詩篇描繪了祖國不朽的山河,同時也表達了無數(shù)華夏兒女對這片土地的摯愛和深情。endprint
3.在詩詞中感悟情懷。
常有人批判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華夏民族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我曾對此也有過疑惑。如何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能生生不息幾千年?如何能歷經(jīng)磨難而浴火重生?在清代詞人納蘭容若的《長相思》中,我與孩子找到了答案———
“山一程,水一程”里,學生看到的是納蘭容若當年在征途中跋山涉水的艱辛;“風一更,雪一更”中,學生能聽到他在營帳內(nèi)輾轉(zhuǎn)反側(cè)、孤獨難眠的心碎;他們甚至還能想象到那長亭外,某個楊柳依依的春天,或某個雨雪霏霏的冬日,故園的親人在送別的路上問容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可是,容若真的是輕言離別的人么?作為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這位文武雙全的大內(nèi)高手,他的心何嘗不是在拒絕與需要的矛盾中撕扯著?一邊是溫柔鄉(xiāng)、故園情,一邊是建功立業(yè)的責任與理想。重任在肩,責任如山,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又怎會是輕離別啊?面對內(nèi)心的撕扯,容若如何安放他的靈魂?那個雪夜,輾轉(zhuǎn)反側(cè)后他立于營帳之外,眼前千萬個營帳里同樣未熄滅的燈火或稍稍溫暖了他的心,千萬個營帳里同樣撕扯的心也靠近了他的心。而那巋然不動的萬里山河,那從不停留的歲月又化解和包容了多少人的悲傷、憤怒、哀怨、悔恨甚至絕望?。?/p>
于是,孩子們在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人生自古誰無死”、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這些詩句中找到了這個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這種以民族大義為念,以家國天下為重的擔當正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故林語堂言:詩詞在中國替代了宗教的作用。
三、心靈意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1.詩詞讓人豁達開闊。
每一首古詩詞背后都有一個人或者一群人,上自天子帝王、皇親國戚,下至書生樵夫、黎民蒼生。每一首古詩詞都在描述一種生活經(jīng)歷或狀態(tài),或悲憤或歡喜。在時間的長河里,有誰能保證自己一生平坦?誰都會有命運里過得去或過不去的坎。讀懂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會擁有一份豁達;讀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瑫碛幸环葑孕?;讀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會擁有一份堅持。在詩教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擁有開闊的胸襟。
2.詩詞讓人仁愛天真。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仁愛愛人的思想在古詩詞中多有體現(xiàn),李紳的《憫農(nóng)》和張瑜的《蠶婦》以及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等詩詞充滿了人文關(guān)懷,飽含著對廣大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學生在學習此類作品時,心靈自會受到感染,進而學會以一顆悲憫之心面對世間萬事萬物。
孟子曾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白居易面對“乘肥馬,衣輕裘”的達官權(quán)貴,直言不諱白描出“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勇氣。還有那一而再再而三被貶謫的蘇軾與劉禹錫,起落的人生并沒有讓他們對權(quán)勢低頭,從他們的詩詞中所讀到的內(nèi)心的天真是何其可貴!這也讓今天的孩子明白,面對現(xiàn)世的不公,也許妥協(xié)和放棄是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但是總有一群人在捍衛(wèi)著人性的天真。
3.詩詞讓人自由豐盈。
“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逼鋵嵳嬲脑娦氖菍⒀矍暗钠埱一畛鲈姾瓦h方。任何時代的眼前都有茍且,也都有另外一個自由、平靜、豐盈的世界。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很好地詮釋了心靈的力量。春山靜,所以人靜,而人靜又緣于自身的心靜,心靜方可察覺桂花的墜落,心靜方可感知周遭的動。那月出的突然與驚鳥的時鳴,在詩人的心里洞察清明,詩人內(nèi)心的寧靜淡泊才是主宰世界的力量。還可在喧囂中帶孩子們淺酌一口陶淵明用菊花釀的酒———“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碑斎?,今天的孩童或許還無法悟得其中的真意,也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正因為他的兒童時代曾被這樣的詩詞潤澤過,他的人生或許在將來某一個時候會被擴大與延伸,走進另一個廣闊的天地。
在詩教中,可觀得人性,留存美好,可創(chuàng)造出人生美好的境界,心靈可獲得慰藉與超脫。而如今面對最純真無邪的幼兒,詩教如此極富人文特征的體驗,為什么常常被做成了算術(shù)題,而詩教的意義被簡單地“濃縮”成“能背多少首唐詩”?面對最具活力的青春期學子,詩教如此富含精神養(yǎng)料的教育方式,為什么常常變成一個簡單的疑問句———“考試會不會有古詩詞賞析?”
面對這兩個問題我從來不會簡單作答,在小學語文教學一線踐行詩教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帶領(lǐng)能夠影響到的學習者,一起享受并分享美好,進而創(chuàng)造美好。
(作者單位:長沙市岳麓區(qū)德潤園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