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煜
略論清代常州學派的思想特點
周 煜
常州學派是清中期出現(xiàn)的重要經學派別,以公羊學“微言大義”為追求,重新理解經典,是清代今文經學的先導。常州學派的學者們雖然所處時代和社會政治地位也不同,各家的思想也不盡相同,但作為一個學派,其思想必然會呈現(xiàn)出相同或相似的特點。他們以公羊三世說為中心,在研究方法上主張漢、宋兼采,講求經世致用,為清代今文經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壯大了清中后期今文經學的聲勢,為儒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州學派 今文經學 學術研究
清代前期,儒生注重訓詁、考證等為特點的考據(jù)之學,考據(jù)之風開始興盛,到乾嘉時期達到頂峰。然而在考據(jù)學極度興盛的背后,其弊端也日益顯露,時常陷入“泥古”泥潭,使得清代學者開始嘗試以新的方法和思路來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常州學派正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由于其成員大多為清代常州府人,故名“常州學派”。常州學派是研究《春秋公羊傳》的今文經學派,強調經學與現(xiàn)實社會政治的關聯(lián),致力于發(fā)掘經文背后的“微言大義”。其主要代表人物為莊存與、劉逢祿、宋翔鳳、龔自珍、魏源和康有為等。常州學派學者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作為一個學派,其思想有相同或相似之處。
首先,常州學派的學者們認為《春秋》是古代圣王經世之書,可傳萬世而不亂,君臣都必須研讀《春秋》。而《春秋》的微言大義又以公羊家發(fā)揮得最為透徹,要了解《春秋》就必須研究公羊學。其次,清王朝正面臨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而公羊三世說正好可以指導統(tǒng)治,維護大一統(tǒng)。所以,他們重新闡發(fā)了公羊三世說的微言大義?!叭勒f”指歷史的發(fā)展依照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順次進化,越變越進步。莊存與首先重提了這個理論,他明確提出歷史是按照撥亂、升平、太平的順序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劉逢祿和宋翔鳳也認為“春秋起衰亂,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極太平”[1]。龔自珍則將“三世說”與《禮記·禮運》聯(lián)系起來,并認為人類整個歷史可以分成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歷史可以再分成三世。他認為“三世說”如同干支既可以用來紀年也可以用來紀日一樣,不僅可以劃分人類整個歷史,而且可以用來劃分春秋這一特定時代的歷史,還可以用來表示年、月、日??涤袨閯t在近代進化論思想的熏陶下,將傳統(tǒng)公羊說、大同社會、小康社會、西方進化論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統(tǒng)性地提出了三世說的進化史觀:“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鬃由鷵?jù)亂世,而志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為小康”[2]。綜上可知,常州學派將公羊學的三世說作為歷史觀,認為歷史的發(fā)展必然經歷亂世、升平世,進入太平世,歷史是不斷進化的。
漢學和宋學都是儒學的流派,代表清代學者所持的兩種不同的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漢學”是指清代學者遵循漢儒古文經學派,以文字訓詁解經之法整理古籍文獻而形成的學派,該派在清代亦稱“樸學”和“乾嘉考據(jù)學”?!八螌W”則是指以宋代注重義理的理學家為代表的學派,講求“義理”,治學方式專言心性,反對音韻訓詁,與漢學相對。清代中期,漢學極盛。常州學派多數(shù)學者都曾浸染乾嘉學風,其研究范圍和方法都受漢學影響,但同時他們又汲取宋學之長,創(chuàng)建自己的“義理”學說,不拘門戶之見,推進漢、宋之學同步發(fā)展。莊存與治學不別漢宋。例如,《春秋》書法有“弒”,莊氏解“弒”而引程子云:“古者公族死則刑無服,況弒君呼?”[3]又如,莊氏解《春秋經·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彼獾溃骸捌湓煌?,何也?”程子曰:“正督之罪也?!盵4]以理學解《春秋》,引宋入漢,漢宋兼采,這在崇尚考據(jù),摒棄宋學的乾隆年間是不多見的。今文公羊一派最重“大一統(tǒng)”,劉逢祿在解《春秋》時將“大一統(tǒng)”的內涵規(guī)定到“慎言行、辨邪正,著誠去偽”等宋學的內容上,他這是要用宋學來“統(tǒng)”政治,來統(tǒng)攝治亂之道,用修齊治平來作《春秋》的注腳。以宋學與《春秋公羊》學相聯(lián)系,這是劉逢祿的漢宋兼采。常州學派治學兼采漢、宋而又異于漢、宋成一家之學,其開拓精神使后來的學者對漢、宋之學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改變。曾國藩主張“一宗宋儒,不廢漢學”[5];徐世昌則在《清儒學案》中說道:“道咸以來,儒者多知義理,考據(jù)二者不可偏廢,于是兼綜漢宋者不乏其人?!盵6]也就是說,到晚清后期,漢宋兼采已為眾多學者所接受。漢、宋兼采反映了常州學派融會宋學重義理和漢學重考據(jù)的學術精神和方法,對道咸以后的清代學者影響深遠。
經世致用思想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但其強弱彰隱受外在社會歷史環(huán)境制約。清初,鑒于明亡教訓,經世之學曾一度興起。但進入康乾盛世后,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經世之學失去了外力的刺激,“文字獄”的大興也阻止了士大夫干預朝政,轉而埋頭考據(jù)、訓詁。嘉道年間,經世之風的再度興起,與常州學派密切相關。莊存與在闡發(fā)公羊學“微言大義”的基礎上,提出了經世致用思想。他在《周官記》中說:“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盵7]要求政府加強農業(yè)建設,有很明顯的經世意圖。劉逢祿則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fā)展,他作《連珠》托物諷喻,給皇帝提出不少為政建議。龔自珍特別強調史學尤其是當代史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重要作用,要求學者們將治學與治國相結合。他指責當時的儒生“上不與君處,下不與民處”,對實事政治一無所知,所學內容對國家毫無作用。針對此現(xiàn)象,他要求學者“誦本朝之法,讀本朝之書”,研究“當世之務”,讓學術為現(xiàn)實服務。魏源則倡導“以經術為治術”,希望通過援引經書經義作為治國方略的辦法,使治學與治國結合起來??涤袨樵缙谝髮W者熟記國家的政令禁律來為治國服務,但到戊戌變法時期,他認為光靠“讀法”已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要挽救危機必須結合國情,學習西方,治教分途,設立教會教部,為現(xiàn)實服務。綜上可知,常州學派各學者所提出的經世之法雖不盡相同,但目的一致,即在“用世”。常州學派重開了晚清經世致用之新風,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當時士大夫埋頭考證,不問現(xiàn)實的舊學風,對后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常州學派以公羊學中的歷史“變易”思想為中心,針對時弊,提出了自己的變革主張。莊存與主張“變”,他認為:“變化之為言,天道也”[8]。他提出“正君德、整吏治、重農抑商”,并要求開放言論禁令,減輕刑罰。劉逢祿認為:“天下無久而不敝之道,窮則必變,變則必反其本,然后圣王之道與天地相終始”[9],他要求在政治上賦予地方政府權力以鎮(zhèn)壓農民起義,經濟上改變土地過于集中的弊端,法治上要求“尚德緩刑”。龔自珍認為拘泥于祖宗舊法,不思變通,不僅不能治理好國家,還會導致滅國的不良后果。相反,若能自行改革,消除阻礙社會發(fā)展的弊端,則能永保政權。龔自珍的改革較前人更為深刻,他政治上提倡改革科舉和君臣關系,經濟上提出“田相齊”主張,軍事上改革邊防制度等,這些都涉及到當時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魏源從多角度論證了“無窮極不變之法”,其改革內容涉及政治體制、漕運、鹽務、貨幣、軍隊等,并得到了實踐??涤袨榻Y合中西,提出了以陰陽整合進化論的新型變易思想。他主張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經濟上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等。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歷史變易思想為中心,主張變革是常州學派學者所共有的特點。起初,莊存與、劉逢祿和宋翔鳳等人的改革建議都是片面而溫和的。隨著社會危機的加深,相對于前人,龔自珍、魏源和康有為則直言不諱,大膽陳詞,其變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其改革內容也從個別問題發(fā)展到社會問題的方方面面。從“天變”的傳統(tǒng)變易觀到以陰陽整合進化論的新型變易思想,從改革政治弊端到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常州學派一直在不停探索和進步,其變易改革思想逐漸深入人心,為后來的政治變革提供了借鑒。
疑古思想古已有之,但常州學派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清代考據(jù)學興盛,著名學者崔述著撰寫《考信錄》辨古書真?zhèn)?,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證明古文《尚書》為偽書。這些學者的主張為常州學派提供了思想基礎。劉逢祿著《左氏春秋考證》,對《左傳》進行全盤否定,認為認為其義法、凡例皆系劉歆偽造:“余年十二讀《左氏春秋》,疑其書法是非多失大義。繼讀《公羊》及董子書,乃恍然于《春秋》非紀事之書,不必待《左氏》而明。左氏戰(zhàn)國時人,故其書終于三家分晉,而續(xù)經乃劉歆妄作也”。[10]龔自珍則繼承劉逢祿的疑古思想,他懷疑《周官》也為劉歆所偽造:“《周官》晚出,劉歆始立。劉向、班固灼知其出于晚周先秦之士掇拾舊章所為……后世稱為經,是為述劉歆,非述孔氏。”[11]魏源懷疑《詩經》《尚書》,在《書古微序》中說明其著書目的是為了對《尚書》進行“補亡”、“正訛”??涤袨槔^承前人的疑古思想,著《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他認為西漢末年劉歆所力爭立為博士的經書都是劉歆所偽造的;認為孔子作六經是為了托古改制。于是,“數(shù)千年來共認為神圣不可侵犯之經典,根本發(fā)生疑問,引起學者懷疑批評的態(tài)度?!盵12]常州學派的這種疑古惑經思想,在某種程度上走向了極端,他們全面否定古籍的可靠性,引起了歷史和民族的虛無主義,這是其缺點。但這種大膽質疑和探索精神值得學習。
常州學派是清代學術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有其獨有的特征。常州學派雖被認為是清代經文經學派,但在學術研究中并沒有對古文經的偏見和排斥,漢、宋兼采。他們以公羊三世說為歷史觀,講求經世致用,以變易思想為中心,主張社會變革,其疑古思想也影響到后來的古史辨運動。常州學派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乾嘉漢學的舊學風,對于嘉道之后的漢學研究和今文經學研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以經學化解社會危機、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也有著重要的啟蒙意義。
[1]黃開國.公羊學發(fā)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8.
[2]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5集)[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54.
[3]莊存與.春秋正辭·誅亂辭第八[Z].
[4]莊存與.春秋正辭·奉天辭第一[Z].
[5]龔書鐸.清代學術史論[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46).
[6]徐世昌.清儒學案(卷180)[M].北京:中國書店,1990.
[7]莊存與.周官記[J].味經齋遺書(卷五):1.
[8]莊存與.系辭傳論[J].味經齋遺書,5.
[9]劉逢祿.釋三科例中[J].劉禮部集(卷4):3.
[10]皮錫瑞.經學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1:53.
[11]陳銘.龔自珍研究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77.
[1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69.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