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歡樂中沉思
--quot;名校quot;的反思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剛剛度過建校百年紀念日.這所學校之所以知名,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學校的前身是quot;南高師附中quot;quot;國立東南大學附中quot;quot;中央大學附中quot;,還培育出許多知名、卓越的人物,在宣傳資料上,在校史館里,陳列著名人的業(yè)績.
百年校慶,一片歡騰,名校再一次顯示出她無與倫比的精神感召力.我和萬余校友一同沉浸在幸福的聚會中,我們仿佛是曾在一塊地里長熟的麥子,又像是曾經(jīng)棲在同一棵高樹上的鳥兒.我常常有這樣的沖動:希望在這樣的時刻,來一道閃電,讓所有的人沖破精神的牢籠,反問一聲:什么是quot;名校quot;?
我心目中的名校在教學教育上應當堅持以quot;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quot;為信條.除此以外,我還認為名校的培養(yǎng)目標中,應加上quot;高貴的氣質(zhì),平等的意識quot;.
學校給學生心靈世界種下一粒什么樣的精神種子?今天的世界光怪陸離,但學校教育不能世俗化,學校要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培養(yǎng)民族需要的人才.
名校更應當教育學生一生追求真理,像一個真正的人那樣活著,能不斷掙斷纏繞過來的鎖鏈,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始終擁有批判與懷疑的精神.在本民族文化中始終能先于大眾去發(fā)現(xiàn)與尋找,勇于反思與求索.在培養(yǎng)學生集體意識的同時,要告訴他們,古往今來,偉大的思想者與殉道者都是生活在孤獨寂寞之中的.名校必須從小就向學生灌輸為民族進步、為人類文明服務的思想,從小就注重精神上人文素養(yǎng)的底子.
現(xiàn)在,名校的教育究竟怎么了,為什么在社會要求走向進步的時候,會有這么多落后、腐朽的思想粘附年輕一代人身上?現(xiàn)在的名校,有升學率,有辦學規(guī)模,有現(xiàn)代化的設備,可是失去了平等,沒有了博愛,我們在為理想社會輸入沒有理想的人,這樣的教育又有多大的價值?
靜聽回聲,今天的學校有許多過去沒有的東西,遙遠的年代已經(jīng)把背影永久地留給了思想者.
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主要是因為它有一群名師.名校的教師應當有學術背景,名校需要學者型的教師.當年附中的教師,有一批是大學教授,甚至是某一方面的權威人士,如柳詒徵、嚴濟慈等,放到哪一所大學都是重要人物.
20世紀30年代,常任俠教授留洋歸國,在中大實校當級任教師.諸如此類的事情,當年屢見不鮮,現(xiàn)今有沒有這樣的可能?現(xiàn)行體制下要求每一位教師都當好quot;螺絲釘quot;.幾年前,教師還不能自由辭職,優(yōu)秀的教師在學校即使很難發(fā)揮作用,也別想出去.而平庸者不會提出辭職,學校也無法辭退.有些學校,并非沒有人才,可領導看著就是百般不順眼,以人為馬,自比伯樂,順我者昌,逆我者就地埋沒.還有另一種怪現(xiàn)象是quot;買名師充數(shù)quot;,為了招生宣傳,不惜花大錢從外地聘請幾個特級教師來裝門面,至于這些人究竟有無能力把教育教學帶動起來,天曉得!這種人事制度,就像是一個不開化的部族的奇怪習俗,滑稽透頂.
有人總結出一些當今名校的變化.比如,沒有一個校長不關心錢的,沒有錢就沒有辦法改善教學設備,沒有錢就沒法留住骨干教師,沒有錢就沒法吸引優(yōu)秀的學生……學校用升學率衡量教師,教師用能不能擄錢、分錢來評價校長,真是quot;相得益彰quot;.一個校長把心思放在弄錢上,他會有怎樣的價值取向,他還有沒有可能準確地把握教育的真諦?一個教師收家長、學生的錢,把吃喝款、旅游費拿到家長那里報銷,與有錢有勢的家長打得火熱,他還怎么能內(nèi)心平靜地站在講臺上?
quot;學校像賓館,校長像老板,學生像大款quot;,這是南京市一位教育局長在大會上批評的話,沒說教師像什么,讓我們對照前輩,自己總結一下吧.
名校辦學的基本理念應當像常春藤一樣,即使是在廢墟上,它仍舊能頑強地顯出生機,積極向上、郁郁蔥蔥,給人以希望.我認為,這是解讀名校必須注意的因素.
在現(xiàn)今體制下,不會再有校長去考慮百年不變的基本辦學原則,也不會再有校長考慮篤行百年來的辦學理念.因為他生存于今世,他不是來延續(xù)創(chuàng)始者的教育理想的.他不能不遵循現(xiàn)行的價值觀,他可能更重視與升遷有關的因素,他要適應現(xiàn)行的quot;政績標準quot;,校長有級別,形同官員,名校往往就成了管理者的一塊跳板.
出于愛校,不能已于言,更因為已經(jīng)是老教師,所以對校政常有些評議.但很不幸的是,我對校政的批評竟然常常被以后的事實所驗證.平時對一些臨時性的工作,我常常表現(xiàn)出疑惑.比如,無休止的評比、檢查,不斷干擾教育教學工作的競賽和充滿形式主義色彩的活動,束縛教師教學的種種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落后的評價機制等等.
20多年來,愈演愈烈,教師和管理者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從事沒有價值的工作上,耗盡精力.我曾一度認為是領導者觀念的問題.然而任何一個管理者都能持之有據(jù)地說出一套quot;理念quot;,任何落后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包裝符合時尚,而且只需要吹牛,不需要去做.現(xiàn)在看一些名校的宣傳資料,改革沒有不quot;成功quot;的,經(jīng)驗沒有不quot;寶貴quot;的,成績沒有不quot;可喜quot;的.一句話,我從來沒有聽到哪位校長在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檢討自己的決策失誤.
1919年,廖世承主政南高師附中時,曾引入過美國的quot;道爾頓制quot;.一年以后,廖世承宣布試驗失敗,承認這種方法不適合中國的情況.當時就沒有任何人指責廖世承,也沒有人試圖以此否認他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然而這樣的事放到今天,會有什么樣的社會影響?我們不得不嘆息今非昔比,今天,我們的教育多么需要廖世承那樣的氣度與胸襟!
我終于醒悟了,這不是校長們的落后,而是體制的落后,甚而言之,是制度制定者思想的落后.校長只能對任命者負責,不可能對教學者負責,更難對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負責.
校長應當是職業(yè)教育家,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他從事的是教育,是應當遠離權力圈的.可是如今的校長都是quot;正科級quot;quot;副處級quot;quot;正處級quot;,這是他們翅膀上綁著的金塊.因為他是quot;干部quot;,所以需要靠quot;政績quot;墊高自己.他可以不問學校的長遠目標,可以不考慮學生的明天,可以不研究教育理論.你如果跟他說需要10年才能做完的一件事,他根本不會考慮,因為他不可能在一所學校待10年.一個有志仕途的人在固定的位置上待上10年意味著什么?學校的升學率關系到他的升遷,所以他很注重傳媒的作用,他會特別重視領導人的視察,他有可能利用手上招生的權力,籠絡社會勢力,結出一張網(wǎng)……怎樣保證校長執(zhí)掌校政的穩(wěn)定性,保證學校的民主決策作風,保證校風不受干擾,這也是中國名校應當思考的問題.
我特別喜歡邵燕祥的那句詩--quot;明天比昨天更長久quot;.我們也許因為軟弱放棄過昨天,但是我們一定要為追求理想而珍惜每一個今天.
(文章選自源創(chuàng)圖書《不跪著教書》,吳非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有部分改動)
(責任編輯 李敏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