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芝
簡單的錯誤 不簡單的處理
文︳李宇芝
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伴隨著學生的成長。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不能簡單處理了之,而應變廢為寶,讓學生在糾錯中學會對數(shù)學問題深入思考,發(fā)展思維能力。
幫助學生找出錯誤原因。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糾正,可以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原因解決問題。這樣,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學生就不至于再出錯。
比如,這一道應用題:把一條鋼筋截成6段,每截一段用5分鐘,求多少分鐘才能完成?有學生一看題就隨口給出答案“30分鐘”。教師沒有馬上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真的是30分鐘嗎?有沒有比他還快的?”并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自己動手試一試。于是學生有的用筆畫,有的拿出一根紙條當作鋼筋一段一段地截。很快,他們發(fā)現(xiàn)了出錯的原因,得出了正確的答案。
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差錯,教師可以以這一差錯為起點,讓學生在判斷的過程中消除錯誤,并通過對比加深理解,拓寬思路。
比如,這道應用題:某酒店有30間雙人間,55間三人間,這個酒店一共可住多少人?大多數(shù)學生很快列出了正確的算式:2×30+3×55,而有個學生卻列式為(30+55)×2×3,這顯然是不對的。其他同學都一致反對。于是教師讓這個出錯的學生講講自己的解題思路,原來他是把85間房間全看成了雙人間。教師抓住這個關鍵點,啟發(fā)學生順著自己的思路說下去。結果,他不但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還列出了正確的算式:(30+55)×2+55。這時教室沸騰起來。這個學生雖然最開始的解題思路出現(xiàn)了錯誤,但他解題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求異思維卻得到了全班學生的肯定。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受到啟發(fā),思維頓時活躍起來,都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很快,又找到了兩種不同的解法:(30+55)×3-30,30×(2+3)+(55-30)×3。這樣的教學既沒有對學生的錯誤全盤否定,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錯誤資源得以利用。這是深化認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
(作者單位:長沙縣黃興鎮(zhèn)高塘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