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朝峰,
(1.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2.貴州省貞豐縣農業(yè)局, 貴州 貞豐 562200)
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調查研究
岑愛華1,鄧偉1,莫熙禮1,肖鵬2,鄒芬1,肖朝峰1,陳小樺1
(1.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2.貴州省貞豐縣農業(yè)局, 貴州 貞豐 562200)
通過實地考察、走訪和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種類、分布及其生長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總結出黔西南州柊葉資源特點,并針對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依據。
黔西南州; 野生柊葉; 資源; 調查研究
柊葉(PhryniumWilld. ) 又稱粑粑葉、粽子葉,屬芭蕉目、竹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 柊葉因具有形似小芭蕉葉的碩大葉片,氣味清香,具有清熱、解暑、防腐的功能,用它包粽子,存放數月,米質不變味,因此,在我國南方多省都有用其葉子包粽子的習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西南州)布依族用柊葉加工的民族傳統(tǒng)食品——棕子,其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有益健康,其產品“貞豐粽子”、望謨“布依妹粽粑”已成為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遠銷省內外及國外多個城市和地區(qū),粽子加工已成為黔西南州特色產業(yè)。為充分了解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及開發(fā)利用情況,本項目組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間,對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及開發(fā)利用狀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研究,以期為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依據。
黔西南州地處黔、滇、桂三省(區(qū))結合部,貴州省西南隅,云貴高原東南端,位于東經104°35′~106°32′、北緯24°38′~26°11′之間,全州總面積16 804 km2,東西長210 km,南北寬177 km,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最低海拔為275 m,最高海拔為2 207.2 m。海拔500 m以下地區(qū)為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海拔1 400 m以上為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海拔500~1 400 m的大部分地區(qū)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從山頂到谷底形成獨特的高山氣候,包括山地中溫帶、山地暖溫帶、河谷亞熱帶,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呈現顯著的垂直變化[2]。多年年均溫為13.8~19.4 ℃,7月平均氣溫為21~26 ℃,最高氣溫36.2 ℃,1月平均氣溫為4.6~10.3 ℃,極端最低氣溫為-6.2 ℃;無霜期達280~350 d;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 374~1 616 h;年降雨量為1 227~1 556 mm[3]。黔西南州水資源豐富,河流長度在10 km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00多條,屬珠江流域,分南、北盤江2個水系。黔西南州具有熱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終年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立體氣候明顯的特點。復雜的地形和豐富的水熱資源,為植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植物資源種類繁多。
通過走訪和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黔西南州野生柊葉資源基本分布情況,在搜集整理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野生柊葉資源較為豐富的冊亨縣、望謨縣、貞豐縣、興義市、安龍縣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觀測,分析總結出黔西南州柊葉資源特點,同時對黔西南州目前野生柊葉資源開發(fā)利用狀況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開發(fā)利用的建議。
對觀測點的海拔高度、經緯度、土壤酸堿度、柊葉株高、葉片大小等進行測定,其中柊葉株高、葉片的大小,均按隨機抽樣的方法測定10張葉子的高度、葉片的長度和寬度,取其平均值。
表1 黔西南州各縣市區(qū)野生柊葉分布狀況一覽表
地點海拔(m)年均溫(℃)年均降雨量(mm)野生柊葉植物分布狀況貞豐縣324.0~1966.816.61000.0~1400.0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海拔1400m以下均有分布,在連環(huán)鄉(xiāng)、龍場鎮(zhèn)、長田鄉(xiāng)有成片種植。冊亨縣301.0~1638.019.21340.0全縣14個鄉(xiāng)鎮(zhèn)海拔1400m以下均有分布,在坡妹鎮(zhèn)有成片種植。望謨縣275.0~1718.119.01222.2全縣17個鄉(xiāng)鎮(zhèn)海拔1400m以下均有分布,在平洞街道辦、樂元鎮(zhèn)、打易鎮(zhèn)、新屯鎮(zhèn)、石屯鎮(zhèn)有成片種植。安龍縣407.0~1966.415.31195.4全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海拔1400m以下均有分布,在棲鳳街道辦有成片種植。興義市625,0~2207.715.0~18.01300.0~1600.0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南盤江沿河地區(qū),在巴結鎮(zhèn)、三江口鎮(zhèn)、滄江鄉(xiāng)有分布,在敬南鎮(zhèn)海拔1450m處、棒乍鎮(zhèn)海拔1627m處也有零星分布。興仁縣535.0~1900.015.21315.3在海拔1200m左右的城南辦事處和屯腳鎮(zhèn)有零星分布。義龍新區(qū)在頂效鎮(zhèn)、龍廣鎮(zhèn)、新橋鎮(zhèn)、木咱鎮(zhèn)、德臥鎮(zhèn)有分布,其中德臥鎮(zhèn)分布較多。新橋鎮(zhèn)1200.0~1400.015.11243.0木咱鎮(zhèn)1200.016.41253.0德臥鎮(zhèn)1142.015.11200龍廣鎮(zhèn)1300.0161300.0晴隆縣543.0~2025.014.01500.0~1650.0未發(fā)現普安縣633.0~2084.613.71395.3未發(fā)現
3.1 野生柊葉植物表現類型
柊葉屬植物在全世界約有30種,產于亞洲及非洲的熱帶地區(qū);我國有5種,柊葉(PhryniumcapitatumWilld.) 、少花柊葉(PhryniumdispermumGagnep.)、海南柊葉(PhryniumhainanenseT.L.Wu et Senjen)、尖苞柊葉(Phryniumplacentarium(Lour.)Merr.)、云南柊葉(新擬)(PhryniumtonkinenseGagnep.),產于我國南部及西南部[1]。經調查,目前發(fā)現黔西南州柊葉屬植物資源只有1種——尖苞柊葉(Phryniumplacentarium(Lour.),表現類型為:株高為80~200 cm;根狀莖;葉基生,葉片羽狀平行脈,卵狀披針形,長30~55 cm,寬15~25 cm,頂端漸尖,薄革質,兩面均無毛,有葉鞘,葉柄長達60 cm以上;葉枕長3~7 cm,無毛;頭狀花序無總花梗,自葉鞘生出,球形,直徑6~7 cm,稠密,由60~70或更多小穗組成;苞片綠色、圓狀披針形,長2~3 cm長,內藏小花1對,花筒狀2 cm長,花冠管白色,裂片橙色、長圓狀倒卵形,萼片白色、線形;花期為5—7月。
3.2 野生柊葉資源分布概況
通過對黔西南州9縣市區(qū)的全面調查,發(fā)現野生柊葉分布廣但不均勻。全州除晴隆縣和普安縣沒發(fā)現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海撥275~1 627 m區(qū)域,集中分布于東部、南部、北盤江海拔較低(275~800 m)的河谷地帶,特別是在冊亨、望謨、貞豐、安龍4個縣的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
3.3 野生柊葉植物生長特點
從表2可以看出,柊葉在海拔785.3 m的冊亨縣秧壩鎮(zhèn)大偉村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表現最好,植株最高151.0 cm、葉片面積最大55.5 cm×21.9 cm。海拔在785.3~420.0 m之間,隨著海拔的降低,柊葉株高和葉片面積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可能與環(huán)境條件不同有關,因為隨著海拔的降低,年降雨量有較大幅度的降低,年均溫有較小幅度的升高,并且興義市滄江鄉(xiāng)滄江村和望謨縣蔗香鄉(xiāng)樂康村2個點的柊葉均在直射光條件下生長,說明海拔在785.3~420.0 m之間,柊葉的生長受年降雨量和光照條件的影響比較大,柊葉在低海拔地區(qū),適宜在雨量豐富和散射光環(huán)境中生長。
從表2可以看出,海拔在785.3~1 627.0 m之間,隨著海拔的升高,柊葉的株高和葉片面積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其中,柊葉的株高逐漸降低,可能與海拔升高紫外線逐漸增強有關,紫外線能抑制植物的高度增長[4-5],隨著紫外線的增強,柊葉植株越來越矮??;柊葉的葉片面積逐漸降低,可能與其他環(huán)境因素有關,因為隨著海拔的升高,年均溫有明顯的降低,說明海拔在785.3~1 627.0 m之間,柊葉的生長受年均溫的影響比較大,柊葉適宜在較低海拔溫暖地區(qū)生長。
從表2可以看出,貞豐縣龍場鎮(zhèn)坡柳村2個點柊葉生長表現有較大差異,環(huán)境條件主要不同點是土質和伴生物,其中分布在壤土和有高大伴生物地點的柊葉生長表現較好,說明在相同海拔條件下,柊葉適宜在保水保肥力好的壤土和散射光下生長。
表2 黔西南州野生柊葉植物生境及生長狀況一覽表
分布地點海拔(m)年均溫(℃)年降雨量(mm)土壤質地土壤pH值地勢伴生物株高(cm)葉片長(cm)葉片寬(cm)貞豐縣龍場鎮(zhèn)1052.017.21300沙壤土6坡地無97.938.014.8坡柳村(1)貞豐縣龍場鎮(zhèn)1043.017.21300壤土6坡地、水溝邊高大竹林140.534.215.4坡柳村(2)貞豐縣連環(huán)鄉(xiāng)869.018.51300壤土6.5坡地高大竹林126.550.421.9細壩村成年杜仲冊亨縣冗渡鎮(zhèn)898.018.51300壤土6.5菜地邊、平地成年梨樹135.246.025.0硝廠村冊亨縣秧壩鎮(zhèn)785.319.11500壤土6.5坡地竹林、芭蕉、151.055.521.9大偉村甘蔗望謨縣蔗香鄉(xiāng)420.021.01100沙壤土6.5住房旁、平地龍眼幼樹103.844.119.2樂康村興義市滄江鄉(xiāng)763.019.01200壤土6.5菜地邊、平地無150.045.020.0滄江村興義市棒乍鎮(zhèn)1627.014.01400粘壤土6.5菜地邊、平地無59.538.815.9槽子灣村安龍縣德臥鎮(zhèn)1042.016.01200壤土6.5菜地邊、平地成年梨樹136.534.015.0冗桑村
從柊葉生長的綜合表現可以看出,分布于黔西南州的柊葉適宜在溫暖、濕潤、土壤肥沃、微酸性土壤、有遮蔭條件的環(huán)境中生長。
目前,黔西南州在柊葉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上,主要用于粽子的加工,近幾年粽子加工產業(yè)發(fā)展較快。據2015年的統(tǒng)計,目前共有貞豐胖四娘食品廠等加工零售、包裝批發(fā)企業(yè)、作坊和代銷點100多家,2015年端午節(jié)期間,貞豐粽子銷售量在1 500萬個以上。同時,粽子加工特色產業(yè)的發(fā)展也帶動了州內柊葉植物種植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柊葉種植已成為部分農民致富的途徑之一。盡管黔西南州對柊葉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已初具規(guī)模,但仍然存在一些的問題。建議: 1) 重視教育引導,增強柊葉資源的保護力度。據調查了解,雖然黔西南州布依族聚居的地方柊葉資源得到一定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但其他地方,人們對柊葉資源的保護、利用價值認識不夠,還存在挖除等破壞資源的現象,造成當地粽子加工用葉需要從外地收購。因此,應加強對柊葉資源地區(qū)廣大老百姓的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增強對柊葉資源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價值的認識,提高對柊葉資源保護的自覺性。 2) 加強柊葉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促進粽子加工特色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隨著黔西南州粽子加工特色產業(yè)的發(fā)展,柊葉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目前,黔西南州柊葉處于野生或半野生狀態(tài),一般零星種植于農戶家的房前屋后,任其自然生長,雖然在望謨、貞豐等縣有一定面積的成片種植,但栽培技術水平低,管理比較粗放,柊葉長勢參差不齊,使生產的柊葉與企業(yè)加工用葉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粽子加工所需柊葉葉子,除從本州收購外,還需從廣西等外地收購,因此,要實現柊葉葉片質量的提高和數量的增加,應加快對柊葉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規(guī)范柊葉種植技術和擴大種植規(guī)模,提高農民種植柊葉的經濟效益,促進粽子加工特色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3) 加強柊葉綜合開發(fā)利用研究,提高柊葉綜合利用率。柊葉除利用其葉片包粽子外,還具有藥用價值和生態(tài)效益。據《中國中藥資源志要》[6]記載,柊葉的根狀莖及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功效;根狀莖可治肝腫大,痢疾,尿赤;葉可治音啞,咽喉痛;葉柄可治口腔潰瘍,醒酒。據《中國民族藥志要》[7]記載,柊葉的藥用價值為【瑤藥】:根莖治酒精中毒,風濕骨痛,腰痛;【壯藥】花用于治月經過多,失音。據陳福坤等人的研究[8],發(fā)現柊葉作為濕地植物應用于波式潛流人工濕地,對生活污水有較好的凈化效果。除此之外,柊葉還可以作為園林植物種植于園林草地、溝邊、林下或盆栽作室內觀賞植物。而目前,黔西南州柊葉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上,僅僅用于粽子的加工上,對柊葉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單一,綜合利用率不高。加強柊葉藥用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加黔西南州藥材種類,另一方面還可以使不能達到粽子生產收購標準的柊葉葉子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強柊葉在保護環(huán)境和園林應用方面的研究,能充分發(fā)揮柊葉綠化、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16(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李腹廣,王芬,趙玉金.黔西南氣候資料與農業(yè)生產[J].廣西氣象,2006,27(12):43-44.
[4]曾羽,陳興福,鄒元鋒,等.高海拔地區(qū)不同海拔對菊花植物生長與品質的影響[J].廣西植物,2015,35(4):546-550.
[5]李乾碧,嚴飛,呂俊明,等.不同栽培密度與海拔高度對道真玄參產量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0,27(2):273-274.
[6]中國藥材公司.中國中藥資源志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7]賈敏如,李星煒.中國民族藥志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
[8]陳福坤,喻澤斌,張麗薇,等.柊葉波式潛流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40(5):118-120.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Wild Resource of Phrynium Willdin Qianxinan Prefecture
CENAihua1,DENGWei1,MOXili1,XIAOPeng2,ZOUFen1,XIAOChaofeng1,CHENXiaohua1
2016-10-25
2015年度貴州省黔西南州科技計劃項目農業(yè)攻關類(2015-1-05)。
岑愛華(1964—),女(布依族),貴州興仁人;農學學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園藝植物栽培教學和研究工作。
陸秀君(1966—),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林木種苗研究工作;E-mail:lxjsyau@126.com。
10.16590/j.cnki.1001-4705.2017.01.060
Q 949.71+8.35
A
1001-4705(2017)01-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