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相君
“中國夢”系列主題班會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以《點燃我的夢,鑄就中國夢》為例
吳相君
在高等院校深入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高職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習慣和心理需求決定了教育者在設計“中國夢”的主題班會時應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要找到“個人夢”與“中國夢”的結合點,借助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將中國夢教育融入形式多樣的活動中,讓學生參與“中國夢”主題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拓展。
中國夢 主題班會 以學生為主體 新媒體
青年大學生風華正茂、激情飛揚,他們是最富有夢想、最奮發(fā)向上的群體;他們是“中國夢”的傳承者、追逐者和實踐者;他們是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并最終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因此在全國各大高校中全面、深入開展“中國夢”的主題教育活動是恰逢其時的,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使大學生理解“中國夢”、認同“中國夢”、踐行“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主題班會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為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在開展中國夢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時可以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主題班會課雖然形式簡單普通,但通過教育者的精心設計、學生的積極參與,一節(jié)短短的班會課也能有很好的宣傳教育效果。下面我以《點燃我的夢,鑄就中國夢》這節(jié)主題班會課為例,談談我在設計“中國夢”系列主題班會課時的一些想法和觀點。
在主題班會課的設計上,我認為應該以人為本,將學生的實際和需要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只有知道學生在想什么,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才能給出班會設計的核心和方向;只有明確教育目標,才能設計出一節(jié)精彩而有實效性的主題班會課。
我所帶的高職學生都是標準的95后,95后的學生個性鮮明、獨立意識較強,思維開闊;但同時他們也存在著缺少信仰,缺乏理想,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素質脆弱等缺點,很多學生進了高職就是得過且過,混混日子。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我利用微博這個平臺和學生進行互動,調查學生對于夢想的看法和對“中國夢”的內涵認知情況。我在微博話題上提出了兩個問題:“你的夢想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中國夢的”。出乎我的意料,短短幾天里我的微博收到了學生積極的回復,但在這些回復中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中國夢”提出的背景及相關政治知識了解不夠,對于中國夢的內涵并沒有真正理解;甚至有些學生認為夢想是遙遠的,中國夢與自己是無關的。
在調查分析了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后,我確定了本節(jié)班會課的教育目標:
(1)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學會悅納自己。(2)加深學生對“中國夢”內涵的認識,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3)促進學生樹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引導他們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結合,激勵他們?yōu)閴粝電^勇拼搏,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思政課和德育課的嚴謹,“中國夢”系列主題班會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和靈活,設計重點應該將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生群體的意見,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參與“中國夢”主題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拓展。
《點燃我的夢,鑄就中國夢》的活動形式改變了以往居高臨下的“說教式”教學形式,采取互動交流為主的“參與式”活動形式,參考借鑒了“實話實說”、“魯豫有約”等談話類節(jié)目形態(tài),活動會場的設計按照劇場式的環(huán)抱式來排放座位,前面放置沙發(fā)、茶幾、鮮花,會場內的屏幕背景也制作播放相關主題的PPT和視頻,力求創(chuàng)建一個平等的、自由的、輕松的談話氛圍;學生通過愉快的交談,互動游戲的體驗,聆聽嘉賓的訪談,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中國夢”的主題教育如果只是向學生灌輸已有的知識和道理是不夠的,如果在活動中加入學生的親身經歷,或者是與他們學習、生活相關的素材就能引發(fā)學生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引導他們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在這節(jié)主題班會課中,我設計了一個“中國夢之聲”的環(huán)節(jié):請5名學生上臺來參加訪談,展示自己最近階段實現(xiàn)的“小夢想”。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同學述說了自己花了三個月寫的小說被網站錄用了,自己實現(xiàn)了一把當作家的夢想;有的同學談到自己最近學會了彈吉他,爭取下次要上臺表演;還有的同學這次到面包房打工領到了人生的第一筆工資,在雙十一時為媽媽買了一件衣服。這些實現(xiàn)的“小夢想”很多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述說者的親身經歷能夠讓學生充分感悟到: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夢想,學會設定符合自己實際的“小夢想”,努力地去實現(xiàn)它,就能夠不斷地增強自己的信心,最終取得成功。
“中國夢”的內涵豐富且寓意深刻,但高職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齡、知識、閱歷的限制不可能全部通讀且全盤理解。因此活動的設計應注重聯(lián)系學生實際,幫助學生確立個人理想,讓他們認識到只有將個人命運和祖國命運相連,將個人夢和中國夢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其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在活動中,本次班會首先設計了播放白巖松的新聞訪談視頻的環(huán)節(jié),白巖松在訪談中用平實易懂,幽默生動的語言講述了“中國夢”的核心內涵,激發(fā)了學生的感情共鳴,引發(fā)了學生如何將自己的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結合的思考。其次設計了嘉賓訪談環(huán)節(jié),特意邀請了一位06年畢業(yè)的學姐(該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考上南京大學法學研究生,現(xiàn)在在律師事務所工作)參加訪談活動。嘉賓在訪談中用自己為實現(xiàn)夢想而努力付出的經歷,為那些對未來發(fā)展感到困惑的學生指引方向;在現(xiàn)場問答環(huán)節(jié)中,嘉賓和學生積極互動、為學生在專業(yè)學習和技能訓練方面進行指導。這一系列的互動體驗不斷地強化了學生樹立自身夢想的意識,加深了對于“中國夢”內涵的認知;激勵學生堅持不懈,從小事做起不斷積累,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最終實現(xiàn)自身夢想。
當前網絡交流已經成為廣大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以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通訊工具已經成為了學生表達思想和意見重要渠道。新媒體具備快捷性、交互性、即時性、平等性的特點,使之能夠更為方便和快捷地發(fā)布更具個性化的交互信息,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交流方式把信息內容迅速傳遞給其他人。新媒體的興起也為開展“中國夢”的主題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平臺,使教育更直接、更深入,使教育者和學生能夠平等的交流,極大地提高了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因此本次活動除了常規(guī)的幻燈片、視頻、音樂等多媒體手段外,還加入了互聯(lián)網上的新媒體技術,充分發(fā)掘互聯(lián)網的空間,讓學生在網絡上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時在現(xiàn)場能夠實時反饋,真正實現(xiàn)現(xiàn)場和網絡的實時互動交流。為此我建立了一個局域網,開通了騰訊微博墻,當主持人和學生在臺上談論夢想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手機網絡發(fā)送微博,將自己的想法在微博墻上顯示出來,真正做到人人都參與,通過這種場上場下的實時互動加深學生對中國夢內涵的理解。
主題班會追求的教育效果不僅需要實效性更需要持久性。“中國夢”的主題班會不能成為一次性的活動,后面還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相關的活動來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主動去尋找“個人夢”與“中國夢”的結合點,主動構筑“中國夢”、踐行“中國夢”。班會活動結束后還可以在晨會上讓同學們進一步開展討論,也可以在微博上繼續(xù)與學生互動,鼓勵同學暢談活動感受,鼓勵學生把自己對夢想,對中國夢的全新認識記錄在微博上,轉發(fā)給更多人,傳遞青春的正能量。鼓勵學生利用學習的專業(yè)知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尋找到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道路。通過這一系列的后續(xù)活動努力營造出良性互動的輿論氛圍,讓“中國夢”的主題教育能持續(xù)地產生作用,深化教育成果。
中國夢的內涵豐富,對于每個中國人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教師在“中國夢”主題班會的設計上,要注重理論內涵教育與實踐生活體驗相結合,傳統(tǒng)活動形式與創(chuàng)新展示途徑相結合;借助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將中國夢教育融入形式多樣的活動中,使中國夢主題教育形象化、生動化、生活化,進而更好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結合,激勵學生自覺加強專業(yè)學習,讓“中國夢”主題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群體。
[1]任偉.當代大學生“中國夢”的價值認同研究——以S省某高校為分析對象[J].中國青年研究,2014(8):58.
[2]王建利,華玉武.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38.
[3]李燁.輔導員如何開好主題班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
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吳相君(1978-),男,教育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shù)學教育、德育教育、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