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琬謦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近十年“特崗教師計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周琬謦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近十年來關于“特崗教師計劃”的研究成果顯示學界對“特崗教師計劃”的直接受惠者——“特崗教師”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涉及“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生存狀態(tài)、生活質量、職業(yè)認同、職業(yè)倦怠、職業(yè)發(fā)展、專業(yè)素質、專業(yè)發(fā)展、隊伍建設與管理、培訓與培養(yǎng)等議題,并對“特崗教師計劃”的實踐問題、效果與對策開展了一定的理論探究和實證研究。但是,研究成果總量偏少,在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和學科視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盲點,成果發(fā)表的刊物級別不高、影響力有限。當前應重點加強“特崗教師計劃”實施狀況的個案研究、比較研究、歷史研究和問題研究。
特崗教師計劃;特崗教師;研究成果
2005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yè)生面向基層就業(yè)的意見》(中辦發(fā)〔2005〕18號);同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引導和鼓勵更多的高校畢業(yè)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切實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fā)〔2006〕1號)進一步提出,“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zhèn)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2006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教師〔2006〕2號),標志著“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簡稱“特崗教師計劃”)政策的正式頒行,該政策旨在“通過公開招聘高校畢業(yè)生到西部地區(qū)‘兩基’攻堅縣及縣以下農村學校任教,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yè)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農村學校教師的補充機制,逐步解決農村學校師資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進而“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目前,“特崗教師計劃”的實施已覆蓋到《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確定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四省藏區(qū)和南疆四地州縣,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西部地區(qū)原‘兩基’攻堅縣(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部分團場),納入國家西部開發(fā)計劃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區(qū)一些有特殊困難的邊境縣,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少小民族縣”,累計已招聘40多萬名大學生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任“特崗教師”,對上述地區(qū)而言,“特崗教師計劃”政策的實施,除了發(fā)揮“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以外,還兼具促進教育精準脫貧、民族文化傳承以及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特殊意義。因此,開展“特崗教師計劃”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本文將對已有關于“特崗教師計劃”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探析“特崗教師計劃”研究的現狀,歸納主要學術觀點,分析研究局限,并對今后研究進行科學展望,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2006年以來,隨著“特崗教師計劃”的深入實施,相關研究成果逐漸涌現。通過“中國知網”“讀秀”和“超星數據庫”3個檢索工具,以“特崗教師計劃”和“特崗教師”兩種方式進行檢索,時間截至2017年2月,未找到相關著作,查到相關文章583篇,文章的基本概況如下:第一,從來源數據庫看,報紙文章281篇(48.20%),期刊論文185篇(31.73%),碩士學位論文114篇(19.55%),會議論文3篇(0.52%)。第二,從發(fā)表年度看,文章的年度分布趨勢呈“W”型(以2008年、2010年、2012年三個時間節(jié)點為拐點,如圖1所示)。學界對“特崗教師計劃”的研究相對遲緩,2006年至2009年間發(fā)表的幾乎都是宣傳報道性的文章,主要是對政策進行介紹、解讀和宣傳,直至2009年11月才出現首篇學術研究性的文章《“特崗教師”政策的現實困境與出路》〔1〕,2009年至2010年間,研究者開始對“特崗教師”服務期間及服務期后的問題進行理論探究和實證調查;2011年至今,研究者主要關注“特崗教師”的生活、工作現狀與問題,對“特崗教師計劃”的政策實踐進行反思,探究其現實困境和對策,研究開始呈現多元化、多學科化趨勢。第三,從作者所屬機構看,理論研究性的文章主要來自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院校,有少數幾篇來自科研院所。
圖1“特崗教師計劃”相關文章發(fā)表的年度趨勢
經外文數據庫檢索發(fā)現,國外學者直接探究我國“特崗教師計劃”的研究成果尚未見刊,相關研究成果集中在對“為美國而教計劃(Teach For America)”的研究,議題涉及TFA計劃的招募條件〔2〕、發(fā)展規(guī)?!?〕、影響〔4-5〕與成效〔6〕以及對計劃的質疑〔7〕與批判〔8-9〕等。
1.對“特崗教師”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研究
被援引較多的有《新聘特崗教師自我和諧狀況調查研究——以安徽阜陽2009年新聘特崗教師為例》〔10〕、《四川地區(qū)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11〕、《地震災區(qū)中學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12〕、《農村特崗教師人際關系與自尊之相關研究》〔13〕、《農村特崗教師人際關系與孤獨感之相關研究》〔14〕、《安徽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15〕、《特崗教師角色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16〕和《貴州省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支持研究》〔17〕等。研究發(fā)現:“特崗教師”的“軀體化”“焦慮”“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及“其它”因子得分明顯高于全國常模平均水平〔18〕,“特崗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19〕,缺少社會支持〔20〕。
2.對“特崗教師”生存狀態(tài)與生活質量的研究
被援引較多的有《特崗教師,你在他鄉(xiāng)還好嗎——基于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特崗教師生存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18〕、《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研究》〔19〕、《“特崗教師”對農村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影響的研究》〔20〕、《“特崗教師”生存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21〕和《從特崗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的調查看特崗計劃》〔22〕等。研究發(fā)現“特崗教師”生存狀態(tài)堪憂〔19〕,生活質量偏低〔22〕。
3.對“特崗教師”職業(yè)認同、職業(yè)倦怠與職業(yè)發(fā)展的研究
關于“特崗教師”職業(yè)認同的研究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一是認為“特崗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水平較高〔23-24〕;二是認為“特崗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不強〔25-26〕。張旭指出,“特崗教師”的職業(yè)認同受社會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及個人因素影響〔27〕?!疤貚徑處煛甭殬I(yè)發(fā)展面臨待遇低、職稱評定難、工作成就感低、深造機會少、再就業(yè)政策不清晰、考核制度不健全、缺乏職業(yè)發(fā)展長效機制等問題〔28-29〕,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yè)倦怠〔30-32〕。“應完善相關政策和配套制度,延長工資的轉移支付年限,保障并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加強培訓、考核、人文關懷和政策宣傳,建立職業(yè)發(fā)展長效機制”〔29〕。
4.對“特崗教師”專業(yè)素質與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
研究指出,“特崗教師”存在專業(yè)理想不穩(wěn)定、專業(yè)知識欠缺、專業(yè)能力薄弱、專業(yè)發(fā)展條件差等問題〔33-34〕,其專業(yè)發(fā)展的癥結在于“缺乏政策制度保障,學校無力關注,自主發(fā)展意識不強”〔35〕。
5.對“特崗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的研究
“特崗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結構不合理、工作負擔重、生活狀況不樂觀、專業(yè)發(fā)展困難、穩(wěn)定性差等問題〔36〕,主要原因在于“機制建立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服務管理不系統(tǒng)”〔37〕。
6.對“特崗教師”培訓與培養(yǎng)的研究
“特崗教師”培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培訓時間安排不科學、培訓力度不夠;培訓形式單一,培訓方式缺乏實踐性;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成效和質量不高〔38-39〕。金東海和藺海灃指出,應“建立科學與靈活的特崗教師崗前培訓制度;組建一支以一線優(yōu)秀教師為主的培訓者團隊;強化按需施訓,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力促崗前培訓的實踐性轉型”〔40〕。有研究者認為,應建立和完善長期有效的“特崗教師”培訓機制〔41〕。也有研究者指出,“特崗教師”的培訓內容應包括適合農村學生的典型教學經驗交流、優(yōu)秀教師的公開課觀摩、新課改理念、班主任管理等;應當以研討的方式而非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培訓〔42〕。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應加強“特崗教師”的師德師風培養(yǎng)〔43〕、思想政治素質培養(yǎng)〔44〕、鄉(xiāng)土情懷培養(yǎng)〔45〕和價值觀引導〔46〕。
1.對“特崗教師計劃”執(zhí)行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被援引較多的有《“特崗教師”政策的現實困境與出路》〔1〕、《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的實施:問題與對策》〔47〕、《貴州省W縣“特崗教師計劃”實施中的問題及建議》〔48〕、《“特崗教師”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關于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工作的思考》〔49〕、《農村特崗教師政策的問題及改進》〔50〕、《特崗教師政策合理性審思》〔51〕、《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的“優(yōu)”與“思”——以安徽省F縣為例》〔52〕、《農村“特崗教師”政策實施:問題與對策》〔53〕、《“特崗教師”政策審視——以河南省為例》〔54〕和《教師分層、社會流動與教育政策的完善:以“特崗教師”為例》〔55〕等。研究發(fā)現,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招聘唯學歷化,對從教素質考察不夠;崗位彈性落實有偏差,存在縣城中小學“截留”現象;到崗后“教非所學”,專業(yè)化發(fā)展受限;政策承諾與實際兌現存在落差,配套措施滯后;服務年限偏短,服務期滿后入編困難等〔47-48〕。張濟洲指出:“應強化政策執(zhí)行力、提升特崗教師農村教育生活適應力、關注職業(yè)生涯、發(fā)揮政策合力作用?!薄?3〕杜亮認為:“特崗教師主體與農村學生相似的社會階層來源背景使其具有特殊的角色榜樣作用,需考慮其特殊地位與社會作用,完善相關政策?!薄?5〕此外,有少數研究者關注到“特崗教師計劃”在民族地區(qū)實施的適應性問題,開展相關研究并指出,“特崗教師”在民族地區(qū)的文化適應問題歸因于文化沖突〔56〕,多元文化背景影響“特崗教師”身份認同的自我建構〔57〕,應加強政策在民族地區(qū)的適應性研究,推動民族教育生態(tài)的發(fā)展,實現政策效果的最優(yōu)化〔58〕。
2.對“特崗教師計劃”執(zhí)行效果與效益的研究
該部分的研究成果較少。李躍雪和鄔志輝指出,“特崗教師計劃”實施效果總體良好,受到地方學校的歡迎〔59〕。劉紅熠認為,該政策價值只是部分實現,前景有待探討〔60〕。朱翠林研究了該政策的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并構建了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三級指標體系〔61〕。安雪慧和丁維莉評估了該政策的效果,認為其在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矛盾和提升教師隊伍質量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促進了教師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62〕。趙傳珍從效果、效率、效益、公平性等維度評估了政策的績效〔63〕,但不同評估維度所用數據缺乏對稱性和完整性,缺乏對政策執(zhí)行主體和利益相關者的觀照,結論存在一定局限。
綜上所述,學界對“特崗教師計劃”相關問題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尤其是對“特崗教師計劃”的直接受惠者“特崗教師”,學界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涉及“特崗教師”的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生存狀態(tài)、生活質量、職業(yè)認同、職業(yè)倦怠、職業(yè)發(fā)展、專業(yè)素質、專業(yè)發(fā)展、隊伍建設與管理、培訓與培養(yǎng)等議題,為“特崗教師”的生存與發(fā)展等多方面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針對“特崗教師計劃”的政策實踐,學界開展了一定的理論探究和基于某地或某省個案調研的實證研究,探究了“特崗教師計劃”實施的問題、效果與對策,為“特崗教師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部分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縱觀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還存在一定的局限。
學界對“特崗教師計劃”的研究遠滯后于“特崗教師計劃”的頒行,直至2009年才有首篇學術研究性的文章刊發(fā),迄今尚無相關研究專著出版。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盲點:其一,從學科視角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領域,民族學、倫理學、歷史學等學科視角的研究以及多學科綜合視角的研究極為欠缺。其二,從研究對象看,對“特崗教師”的關注和研究較多,對“特崗教師計劃”實施情況的調研和省思較少。其三,從研究方法看,對全國范圍“特崗教師”群體或“特崗教師計劃”實施總體的調查研究鮮有見刊,以某地或某省多地“特崗教師計劃”實施個案為對象的調查研究也不多,實證研究有待豐富。對“特崗教師計劃”在我國不同地區(qū)實施情況的橫向比較或在同一地區(qū)實施情況的歷史比較等研究極為缺乏,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有待加強。而且,對“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價值、意義與評估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對“特崗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培養(yǎng)與激勵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都還比較薄弱。其四,從研究內容看,對“特崗教師”信息化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較少;對“特崗教師計劃”在不同區(qū)域實施狀況、成效、問題與對策的個案研究不多,對“特崗教師計劃”在民族地區(qū)的適應性問題研究極為欠缺,以不同區(qū)域與不同類型政策執(zhí)行單位為個案檢測政策效果的研究極少,以政策績效評估為視角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政策實施的績效尚未得到系統(tǒng)的評估。其五,從研究者看,絕大多數是“局外人”對“特崗教師”或“特崗教師計劃”的研究,缺少“特崗教師”對“特崗教師”或“特崗教師計劃”的研究。
近十年來,學界雖然對“特崗教師計劃”相關問題開展了豐富的研究,產生了一批學術研究成果,但發(fā)表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發(fā)展研究》和《中小學管理》等影響因子較高的學術刊物上的文章不多,在核心期刊刊發(fā)的相關研究論文僅有28篇,獲得國家資助的研究項目僅有3項,研究成果的價值和作用的發(fā)揮還比較有限。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精準脫貧”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目標,通過政策研究促進政策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抓手。“特崗教師計劃”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自上而下的特殊政策,具有極強的價值選擇性和目的性,助力教育精準脫貧是其當前重任、促進教育公平及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是其終極目的,開展“特崗教師計劃”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因此,未來一段時期相關研究必將更加豐富。
結合基礎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實證研究還不夠豐富、多學科視角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等研究現狀以及“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實踐與發(fā)展的需要、“特崗教師”隊伍建設與發(fā)展的需要,未來一段時期應該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相關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在“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十年實踐基礎上,應從多學科視角切入,進一步深化對“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價值、意義與評估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對“特崗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培養(yǎng)與激勵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從而深化對“特崗教師計劃”政策本質、內涵與價值的認識,形成系統(tǒng)的“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價值、評估與發(fā)展理論以及“特崗教師”隊伍建設與發(fā)展理論,進一步引領和指導“特崗教師計劃”實踐及“特崗教師”隊伍建設的科學發(fā)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關注政策現實和實踐,才能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而歷史研究、問題研究和比較研究是認識實踐問題、把握實踐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64〕。迄今,“特崗教師計劃”頒行已滿十年,并將全面深入實施,在政策配套制度并不健全、對政策現象的經驗和實證研究不夠、跨學科研究欠缺等現實背景下,為科學審視“特崗教師計劃”政策的實踐經驗、績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應重點加強以下三方面的實證研究:一要加強“特崗教師計劃”實施狀況的個案研究,尤其要加強以不同區(qū)域與不同類型政策執(zhí)行單位為個案的政策績效評價研究;二要加強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要對“特崗教師計劃”頒行狀況進行區(qū)域比較和歷史比較;三要加強“特崗教師計劃”在不同地區(qū)實踐的適應性問題研究,尤其應該加強該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踐的適應性問題研究。通過加強上述研究,深化對“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實踐現狀與問題的認識與把握,從而為“特崗教師計劃”的改革與完善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進一步推進“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實踐的科學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深化我國“特崗教師計劃”政策及其實踐研究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別國類似政策(如美國的TFA計劃)的研究,從而為“特崗教師計劃”政策的實踐者和利益相關者學習借鑒別國實施相關政策的成功經驗、吸取別國實施相關政策的失敗教訓提供更加開闊的視野,進而揚長避短,促進我國“特崗教師計劃”的理性發(fā)展與科學發(fā)展。
〔1〕周曄.“特崗教師”政策的現實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22):5.
〔2〕ASHIEDU J A,SCOTT-LADD B D.Understanding Teacher 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Drivers:addressing Teacher Shortag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1,37(11):17-35.
〔3〕Teach For America.Statistical History of Teach For America 1990-1996〔M〕.New York:Teach For America,1996.
〔4〕KEEN,CHERYL,BALDWIN,et al.Students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volvement in a Communitybased Research and Service-learning Progr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4,5(4):384-394.
〔5〕KRETCHMAR,KERRY.The Revolution Will Be Privatized:Teach For America and Charter Schools〔J〕.The Urban Review,2014,46(4):632.
〔6〕WENDY KOPP.Don’t Wait to Solve the World’s Problems-Commencement(address delivered to Georgetown College)〔R〕.GeorgetownUniversityWashingtonD.C.,2008.
〔7〕VELTRI B T.Teaching or Service?The Site-Based Reali-ties of Teach for America Teachers in Poor,Urban Schools〔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2008,40(5):533.
〔8〕LINDA D H.A Future Worthy of Teaching For America〔J〕.Education Week,2004(23):40.
〔9〕FU,JENNIFER.New Recruiting Efforts by Teach for America Yield Record Applicants〔J〕.Education Week,2005(3):9.
〔10〕楊震,張杰,劉紅艷.新聘特崗教師自我和諧狀況調查研究:以安徽阜陽2009年新聘特崗教師為例〔J〕.當代教師教育,2010(3):85-87,93.
〔11〕李艷.四川地區(qū)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4):103-106,121.
〔12〕凌晨,桑青松,李云.地震災區(qū)中學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36-38.
〔13〕謝國秀,傅麗萍,張光清.農村特崗教師人際關系與自尊之相關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0(Z1):70-76.
〔14〕謝國秀,傅麗萍.農村特崗教師人際關系與孤獨感之相關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21-25.
〔15〕張曉丹,樊曉燕.安徽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4):21-24.
〔16〕張寧.特崗教師角色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17〕劉郁,聶堯.貴州省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支持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5(5):51-55.
〔18〕李軍合.特崗教師,你在他鄉(xiāng)還好嗎:基于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特崗教師生存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0(18):5.
〔19〕劉禎干.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0〕李慶.“特崗教師”對農村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影響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
〔21〕袁金艷.“特崗教師”生存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22〕張申華.從特崗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的調查看特崗計劃〔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23〕武慧芳,王愛玲,王密卿.河北省特崗教師職業(yè)認同的調查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98-100.
〔24〕趙燕婷.農村“特崗教師”職業(yè)認同的調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25〕徐繼存,宋朝.農村特崗教師發(fā)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1):58-64.
〔26〕羅超,廖朝華.特崗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研究:基于云南省魯甸縣特崗教師的現狀調查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9):45-47.
〔27〕張旭.特崗教師職業(yè)認同偏低的原因分析與改善對策: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區(qū)A、G、L三縣為例〔J〕.基礎教育研究,2013(18):19-21.
〔28〕楊廷樹,楊穎秀.西部農村學校特崗教師現狀調查與思考:基于貴州省Z中學的個案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3):6-7.
〔29〕孟憲樂.特崗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現狀及長效機制研究:以對河南省五縣116位特崗教師的調查為例〔J〕.中小學管理,2012(11):49-51.
〔30〕趙璐.農村特崗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狀況及解決辦法〔J〕.改革與開放,2011(6):157-158.
〔31〕王翠花.淺議特崗教師職業(yè)倦怠問題〔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9):105-106.
〔32〕單永花.河南省特崗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調查研究〔J〕.黑河學刊,2014(4):107-108.
〔33〕廖朝華.我國特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34〕吳洪亮.西部農村特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現狀及途徑探析〔J〕.教育文化論壇,2012(1):37-41.
〔35〕安富海.“特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對貴州威寧縣和河北淶源縣的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0):39-43.
〔36〕于冰,于海波,唐恩輝.農村特崗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中西部6省的調查與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4(9):217-220.
〔37〕楊旭嬌.特崗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5):96-97.
〔38〕阿呷熱哈莫,黃曉晗,李征.特崗教師培訓現狀與需求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2(4):33-35.
〔39〕余忠彪.基于勝任力的廣西“特崗教師”崗前培訓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40〕金東海,藺海灃.新任特崗教師崗前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教育導刊,2013(11):19-22.
〔41〕阿不力孜·熱扎克,陳健.對“特崗”教師崗前培訓后效的調查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2(1):60-62.
〔42〕莫貴圈.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初中數學特崗教師培訓需求調查分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29(9):67-70.
〔43〕吳凱.農村“特崗教師”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32.
〔44〕李婷.新疆特崗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培養(yǎng)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
〔45〕劉敏,石亞兵.鄉(xiāng)村教師流失的動力機制分析與鄉(xiāng)土情懷教師的培養(yǎng):基于80后“特崗教師”生活史的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6(6):15-19.
〔46〕王緯虹,楊軍,金星霖.新任特崗教師的現狀與培養(yǎng)建議:基于重慶市的調查研究〔J〕.教育導刊,2012(11):42-45.
〔47〕賈濤.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的實施: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3):3-5.
〔48〕楊廷樹.貴州省W縣“特崗教師計劃”實施中的問題及建議〔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49〕易海華,劉濟遠.“特崗教師”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關于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工作的思考〔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3):13-16.
〔50〕張秀陶,鄭曉婷.農村特崗教師政策的問題及改進〔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8):77-78.
〔51〕馬春梅,王安全.特崗教師政策合理性審思〔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8):1-4.
〔52〕樊萬奎,吳支奎.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的“優(yōu)”與“思”:以安徽省F縣為例〔J〕.中小學管理,2011(7):19-21.
〔53〕張濟洲.農村“特崗教師”政策實施: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26-28.
〔54〕陳凱.“特崗教師”政策審視:以河南省為例〔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53-54.
〔55〕杜亮.教師分層、社會流動與教育政策的完善:以“特崗教師”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11-15.
〔56〕阿呷熱哈莫.特崗教師文化適應問題分析:以西南民族地區(qū)為例〔J〕.教育導刊,2016(7):71-74.
〔57〕鄧金春.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農村特崗教師身份認同的自我建構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5.
〔58〕藺海灃,金東海.民族地區(qū)特崗計劃的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基于2012年甘肅省新任特崗教師的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4):26-30.
〔59〕李躍雪,鄔志輝.特崗教師視角下特崗計劃實施效果的調查研究:以靜樂縣和東鄉(xiāng)縣為例〔J〕.教師教育研究,2014(4):52-57.
〔60〕劉紅熠.政策辯論視角下“特崗計劃”評估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61〕朱翠林.對構建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探析:以廣西“特崗計劃”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為例〔J〕.財政監(jiān)督,2013(21):55-57.
〔62〕安雪慧,丁維莉.“特崗教師計劃”政策效果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4(11):1-6.
〔63〕趙傳珍.“特崗計劃”教育政策績效評估〔J〕.教育教學論壇,2015(44):77-79.
〔64〕周琬謦.應用型本科教師的發(fā)展:內涵、重要性、問題和路徑:潘懋元先生應用型本科教師發(fā)展觀探析〔J〕.大理大學學報,2016,1(11):86-90.
(責任編輯 劉英玲)
Ten Years'Research on th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Scheme: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hou Wanqing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rough reviewing ten years'research on th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Scheme,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ers have carried out comparatively abundant research on the direct beneficiaries of the scheme,namely th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Specifically,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respects to the teachers'mental health,social support,living condition,quality of life,professional identity,job burnou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quality,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training and cultivation,etc..Meanwhile,there are certai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and empirical studies concerning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the effect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Scheme.However,the amoun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s still small.There are also some blind spots in the research object,content,method and disciplinary viewpoint,and relevant research was usually publishedin low-class journals and has limited social influence.At present,we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case study,comparative study,historical study and problems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Scheme;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research results
G451
A
2096-2266(2017)11-0079-07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滇西邊境山區(qū)‘特崗教師計劃’十年實踐的績效評估與典型經驗研究”(17BMZ070)
2017-03-17
2017-04-28
周琬謦,副教授,主要從事教師教育與發(fā)展、教育領導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