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qū),我們會在新欄目“絲路行”中為讀者帶來沿路國家和地區(qū)最美的人文景色。
7月初,由國家博物館與俄羅斯民族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絲綢之路展覽開幕。俄羅斯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南部地區(qū)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期就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本次展出藏品多來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代表了居住在黑海到太平洋之間的俄羅斯南部民族的特色文化,仔細欣賞藏品中的諸多女性飾物,就像是瀏覽了縮微的絲綢之路上的俄羅斯時尚發(fā)展史。
戰(zhàn)斗民族的藝術審美也是沒得說,幾百年前的款式放到今天還是件件經典,一個大寫的服。
頓河流域哥薩克女性節(jié)日服飾(有皮草)
19世紀下半葉 頓河流域 俄羅斯族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奧倫堡地區(qū)哥薩克女性節(jié)慶服飾
19世紀末 烏拉爾南部 俄羅斯族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捷列克河流域哥薩克女性耳飾
18世紀末~19世紀 高加索北部 俄羅斯族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捷列克河流域哥薩克人腰帶
18世紀末~19世紀 高加索北部 俄羅斯族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伏爾加河烏拉爾山前“壕”審美
歷史上,這一地帶始終是以游牧為生和以農耕為生的兩個不同民族的交匯地帶。在伏爾加河中游和卡瑪河沿岸的混合林中間,草原和耕地交錯,這里生存著現代芬蘭——烏戈爾人和突厥語各民族——摩爾多瓦人、馬里人、楚瓦什人、韃靼人和南烏德穆爾特人的祖先。幾百年前的首飾都是用明晃晃的錢幣做的,真是耿直的審美呢!
女士上衣前襟的扣環(huán)
19世紀最后的25年 伏爾加河中游 摩爾多瓦-埃爾奇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耳環(huán)
20世紀初 喀山城 韃靼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女式長筒靴
19世紀下半葉 喀山城 韃靼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皮革拼花是韃靼人制作帶裝飾的鞋最古老最獨特的制作方法之一。由裁成小塊的彩色軟羊皮組成的,縫上裝飾花針的男女式皮靴和鞋子在韃靼人中非常受歡迎,直到20世紀。
女性發(fā)辮上的裝飾
19世紀末 喀山城 韃靼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韃靼人的裝飾制作非常精良。手工藝人掌握所有首飾制作工藝,包括金屬掐絲、壓花、雕刻、鑄造和鑲嵌。這些飾品主要由銀制成,有時也會使用黃金將半寶石、寶石(光玉髓、綠松石、孔雀石)和彩色玻璃組合在一起。
節(jié)日盛裝中的女性腰帶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伏爾加河中游 馬里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繡花高筒帽女性頭飾
19世紀下半葉 喀山城 韃靼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自古以來,韃靼人就懂得使用金銀線刺繡來裝飾日常服裝和祭祀用品。這種裝飾手法最鼎盛的時期是18~19世紀。在制作頭飾(繡花高筒帽,繡花尖頂小圓帽)過程中用金銀線縫制。19世紀到20世紀初,繡金制品(尤其是在城市居民中)帶有錦緞、天鵝絨、金銀絳帶、金銀邊飾使得衣服五顏六色,不可復制。
北高加索和達吉斯坦風尚
絲綢之路高加索北部地段是為了輸入商品和把當地生產的東西運輸到黑海沿岸地區(qū),包括到克里米亞,然后從那里海運到歐洲。這條路在北高加索歷史悠久,它可以通往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也可以通往南方山區(qū)。看出來了吧,這樣重要貿易通道上,一定是引領時尚潮流的民族,還記得白瑞德先生穿越火線為女士們運送的是什么?——最流行的長統絲襪!
女性節(jié)日鞋具
19世紀末 北高加索 阿迪格-卡巴爾達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西西伯利亞南烏拉爾哈薩克人造型
在絲綢之路創(chuàng)建時期,這個區(qū)域的游牧民族為路過的商隊提供領路人、棲身之所、毛紡織品、飼料、食糧,教他們加固水壩和尋找水源。19世紀下半葉,收腰短上衣融入了哈薩克民族的傳統服飾。冬季,皮毛是保暖的外套,男性一定會束腰帶。在哈薩克眾多頭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婚禮頭飾“薩烏克列”,如今它被認為是最具特色的民族符號。
女式婚禮禮服
19世紀上半葉 西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人
哈薩克新娘的婚服中必須包括頭飾“薩烏克列”。由于使用大量的銀飾、鍍金裝飾、珊瑚、珍珠、金繡以及復雜的首飾活,這種頭飾十分昂貴。在婚禮的最高潮部分,也就是從自己的家到丈夫所在的村落時新娘會戴上“薩烏克列”。此后直至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前,兒媳每逢正式場合都要戴“薩烏克列”,生孩子后換成女性頭飾。薩烏克列保存在家庭中并且永遠是女人的私產。
女帽
19世紀末 北高加索 阿迪格-卡巴爾達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女性手鐲
19世紀末~20世紀初 達吉斯坦 庫巴欽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胸部裝飾
19世紀上半葉 西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西哈薩克斯坦的女性飾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由多部分組成的大面積的幾何圖案,表面裝飾小金銀珠、金銀絲蟠花、光玉髓或帶有紅色底板的透明玻璃等。胸部裝飾在整個裝飾組合中起著在生育階段保護女性的作用,西部的哈薩克女人的節(jié)日盛裝由于飾品面積大、重量沉,看起來像軍隊的護甲。
南西伯利亞地區(qū)民族風
南西伯利亞是指南部同哈薩克斯坦、蒙古和中國接壤的歷史文化區(qū)域,畜牧業(yè)為這里的民族提供基本的食物來源、服裝原料、住所和家具。由此可知,毛皮一定是他們的時尚中風格長存的重要素材。
女士胸飾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南西伯利亞 哈卡斯人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波戈”胸飾為半橢圓形,帶有印花圖案。正面縫著各色彩珠、珊瑚和被稱為“塔納”的中式珍珠貝紐扣?!安ǜ辍毕虏窟吘売幸慌挪手?,兩端為白色塑料扣。這種胸飾只有出嫁的新娘和婚禮上的女主婚人才會佩戴?!安ǜ辍奔捌湎笳骱x可能源自古代的突厥女神“烏麥”?!盀觖湣保üㄋ拐Z為“厄麥”)是大地上所有孩子的精神之母,是兒童、孕婦和產婦的保護者?;槎Y上佩戴“波戈”并不僅僅寓意著早生貴子的美好愿景,因為新娘在成為未來母親的同時,其自身也獲得了新的身份。
少女帽
20世紀初 東西伯利亞,后貝加爾 布里亞特人制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新娘服飾
19世紀末~20世紀初 遠東 那乃人制 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波戈”和整套婚禮服裝均能表明新人的社會地位,婚禮禮服的精細琢磨可想而知。哈卡斯人沒有專門稱呼新娘的詞匯,他們稱新娘為“納阿·納拉”,意為新生兒。古突厥人認為,“烏麥”不僅是女性的神靈,還象征著戰(zhàn)爭勝利。
(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