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子
每期內(nèi)容定下來后,總有控制不住分享給大家的急切。對這期的內(nèi)容猶是。因為里面一些話題對很多人來說是這么近,而又那么遠。近在很多人正在碰到,遠在還有更多人從未意識到或思考過。不信,你看!
幾個月來,曾陸續(xù)有讀者在公眾號里問類似:“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的問題。幾番盤點,多方探求,最終用許婭莉教授的“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事:省察父母的價值觀念”來作答。觀念支配行動,不是嗎?如果父母的頭腦不改變,我們沒有辦法讓一個信奉“棍棒教育”的父母,真正放下拳頭;沒有辦法讓一個視成績?yōu)橹翆毜募议L,去客觀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分數(shù)。
前些日子,一位媽媽在貼吧抱怨自己為了兒子付出了很多:身材變形、放棄高職位工作、難有空閑……帖子一拋出,很多人緊隨跟進,最后竟成了“是我們給予孩子多,還是孩子給予我們多”的大討論。其實這是一個無解的話題,但還是欣賞資深育兒媒體人鐘煜在《女兒教給我的那些事》中所表達出的心態(tài):的確,孩子需要我們的付出來養(yǎng)育長大,而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對世界、對親情、對自己有了更直接和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們有了對人生和生命更多的期待。這種互相成全的蘊涵何其深刻!
最近,聽了一個學(xué)者關(guān)于“健康人格與幸福人生的講座”,很受觸動。他提到,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學(xué)歷和地位不一定高、財富不一定多,但他們熱愛生活,有愛心,有創(chuàng)造力,有自控力,能身心和諧地生活和工作,這與從他們童年期就擁有了健康的人格密切相關(guān)。作為父母,我們養(yǎng)育孩子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能夠讓他/她能在未來的日子里生活幸福。而作為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們著力要做的就是要給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 健康的人格。那該怎么做呢?所幸,有一批學(xué)者他們愿意為這件事兒奮力呼吁和倡導(dǎo),打開刊,走進去,聽聽他們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苦口婆心的建言,你心頭一定會有震動。
說到這里,其實還有很多心思和故事難以一一盡述,也許它們中的道理和故事有些平?;蚶咸?,但確能切中事情的要害,戳到我們的痛處和觸動我們心靈,能啟迪大家獲得更多的信心和希望,陪伴我們的孩子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