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根梅 圖/南 平
蔣思豫:在寫意中過百年
文/江根梅 圖/南 平
蔣思豫,字斯圉,號上漁,1914年4月出生于江蘇宜興一個名門世家。其父是清末秀才,擅長書法。蔣思豫自幼受家庭熏陶,酷愛書畫,對歷代碑帖悉心揣摩,臨習不息,為日后的書畫藝術(shù)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
1933年,蔣思豫由持志大學轉(zhuǎn)入復旦大學。時于右任任校務(wù)委員、教授,蔣思豫景仰于右任的道德文章,更對他個性卓然的書法心儀不已。他時時臨習于右任的 《標準草書》,對其形象結(jié)構(gòu)、線條用筆用力甚勤。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他在武漢第三戰(zhàn)區(qū)駐京辦事處工作,后去太原,在山西民族大學當教干。盡管戰(zhàn)事緊迫,他依然不忘揮毫學書,從未中斷,并利用機會向在重慶的沈尹默、伍蠡甫等書法大家請教,更與潘伯鷹、傅抱石頻繁往來,切磋書藝,成為在當時中上層有一定影響的“秀才”。
1949年后,蔣思豫因那段參加國民黨的歷史問題長期被關(guān)押,直到1976年除夕才回到闊別多年的鎮(zhèn)海老家。他的夫人徐敏蕾20多年里含辛茹苦,靠做教師及變賣些家財把幾個兒女拉扯成長,其中一個兒子因生活困難送給了他人。這些都令蔣老痛心不已,令他心痛的還有珍藏多年的大批書畫真跡,包括鄭板橋、張大千、于右任、徐悲鴻等人的珍貴書畫,均難逃“文革”厄運,悉數(shù)被毀。重獲自由之后,他將過去的磨難全部當作過眼煙云,置于腦后。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書法藝術(shù)。
之后的數(shù)十年,蔣老幾乎足不出戶,閑云野鶴般地當他的 “草根野老”。他給自己立下四條誓言:一不參加任何書畫組織;二不舉辦個人書畫展覽;三不收學生;四不出書畫冊集。也許正因有了這樣的“四不”,才使他排除了方方面面的干擾,在書法藝術(shù)的探索上,出現(xiàn)了新的進步和突破,逐步形成了樸茂厚實、簡捷凝練、運轉(zhuǎn)持重又大氣磅礴的草書風格。胸襟的開闊與心氣的平和,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淡泊寧靜的家庭生活,持之以恒的書法實踐,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處世心態(tài),讓蔣老不但提高了書法藝術(shù)水平,更保養(yǎng)了健康、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盡管他受過那么多磨難,但依然保持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當有小青年在他面前發(fā)牢騷時,他常會曉之以理,用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勸諭年輕人,令人起敬。
蔣老的居室僅為二室一廳的老式磚房,他的“書房”是從廚房里分隔出來的不足2平方米的斗室,長度不到140厘米、寬度不到70厘米的餐桌就是他書寫作品的書桌。盡管條件如此簡陋,但并不影響他創(chuàng)作出氣勢磅礴的鴻篇書法巨作。百歲高齡時,他揮毫潑墨,依然神完氣足,筆力雄健,書寫快疾。一張四尺大小的作品,寥寥數(shù)分鐘即一揮而就,其創(chuàng)作技巧之嫻熟,運筆揮灑之自如,令觀者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