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簡單 越幸福
擁有幸福的生活,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標,不管是窮人、富人,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大家殊途同歸。然而,看看我們身邊的人,似乎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得不開心。人們壓力重重,眉頭緊鎖,但他們似乎并不在乎,大家的關注點在于努力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汽車,或者為了顯赫的地位而奮斗。在追求和達成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大家很少能夠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快樂。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快樂,而是在努力追求并達成目標的時候有過短暫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并不持久,很快會被新的目標、新的壓力取代,幸福水準又回到最初,周而復始。人們總是與幸福失之交臂。研究證明,幸福的人更容易得到成功。那么,究竟是誰動了我們的幸福呢?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我們?nèi)褡非蟪晒Φ奈幕諊?。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熟悉這些理念,比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你靠什么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這種教育理念是恐嚇式的,它將對失敗的恐懼早早地就種在了我們心里。而步入大學、走上社會更是處處彌漫著功利化的氛圍,崇尚績效、成功和撈金的風氣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
石家莊某學院大三學生劉偉在畢業(yè)前夕自殺身亡,留下了十萬字的日記。從她的日記中可以了解到,劉偉之所以上大學,是認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讀了大學可以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和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此,雖然家里負債累累依然堅持供她上大學。然而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面臨畢業(yè)她卻一直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倚膯蕷庵拢X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所以選擇了自殺。劉偉的自殺固然有她自身的原因,但不容忽視的是,社會上全民追求成功的意識形態(tài)也是造成劉偉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處不在的功利思想逼迫人們在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成就,比如各地每年高考過后都要評文理科狀元,比如持續(xù)推出的“致富達人”、商界精英。我們的社會通過多種形式將之塑造成為大眾關注的榜樣人物,在這些成功人士光彩人生的籠罩下,人們越來越難以容忍失敗,越來越難以容忍平庸,而由此帶來的挫敗感也越來越嚴重。于是,整個社會都呈現(xiàn)出一種浮躁,人們普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盡力開發(fā)自己的潛能,培養(yǎng)能力,運用天賦,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這種觀念沒有錯,只是,當這種追求摻雜著必須成功的壓力、對績效的要求,對自我實現(xiàn)以及幸福的渴望時,是否會偏離原來正確的方向?
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時時沖擊著我們的心理防線,沖擊著我們的思想,從而迫使我們誤解了生活的價值,誤解了幸福的涵義。幾乎每個人都在想“等我有錢了,我的生活就幸福了”,我們簡單地認為有錢有權(quán)、有名有利就能夠擁有一切,而擁有一切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我們將幸福簡單而粗暴地定義為欲望的滿足,而欲望的滿足常常又定位在榮華富貴這些浮世的繁華之上。于是,每個人都窮盡畢生之力追求名利,但事實卻是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難以獲得幸福。名利雙收的時候,想象中的幸福仍然遙不可及。
“幸福太瘦,指縫太寬”,當我們試圖張開手掌去攫取更多更大的幸福時,幸福總是從手中悄然而逝。面對生活中各種名利的誘惑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妨告訴自己:生活已經(jīng)給了我想要的東西了,如此,幸福則唾手可得。
王存華 中國電力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著有《女人如水》《笨媽媽和她的淘氣包》《有一種愛很小》以及《E博士電力科普漫畫系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