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大山園丁”宋長城:不讓一個孩子失學
文/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1986年,宋長城接手大山里的杉樹坡小學,31年風雨無阻。他的“留守”讓山里孩子享受到與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
1986年,甕溪鎮(zhèn)杉樹坡村村支書雷天壽找到宋長城,希望他接手杉樹坡小學,和學校唯一的老師雷朝江一起撐起這所只有三個年級、40多個學生的山村小學。村支書說:“那么多孩子,一個老師照顧不過來。你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畢業(yè)生,只有你能勝任這份工作。”
宋長城答應了村支書的請求,這一干就是30多年,在大山揮灑汗水,把青春獻給孩子。30多年來,杉樹坡小學沒有一個孩子因貧輟學。30年如一日的堅守,因為宋長城相信:“山里的娃娃,只有讀書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p>
杉樹坡幼兒園最小的孩子只有三歲,宋長城經常背著孩子上學。
1979年,高中畢業(yè)的宋長城因家境貧寒斷了升學的念頭,沮喪的他連高中畢業(yè)證都沒有去領。畢業(yè)之后他開始學做木工,成了一個木匠,一干就是6年,那時候他每天的工資是20元。
甕溪鎮(zhèn)杉樹坡村是思南縣最偏遠的村子之一,距離集鎮(zhèn)有近40分鐘的車程。由于交通不便、產業(yè)不興,村民們?yōu)榱藬[脫貧困紛紛外出謀生。杉樹坡小學留不住教師,到1986年的時候,學校只剩下雷朝江一人。
在村支書雷天壽的邀請之下,宋長城放棄了20元一天的“高薪”職業(yè),當了一名每天只有1元錢補貼的代課教師。宋長城的決定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一天1元錢,還要不要生活?”他說:“錢有多用多,有少用少,孩子們總要有人教。”從此木匠變成了教書匠。
在宋長城上學的年代,小學五年級畢業(yè)之后要經過推薦和考試才能進入初中。由于“文革”結束不久,中專較少,高考也才恢復兩年,只有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才能繼續(xù)升學進入高中。宋長城是村里的佼佼者,他的同齡人多數大字不識,他卻順利讀了高中。
然而天不遂人愿,通過層層選拔進入高中的宋長城最終因為家庭條件限制與大學失之交臂,這成為他心里的一個疙瘩。因為親身經歷過求學無門的痛苦,所以宋長城深深地體會到:一個地方要發(fā)展,必須要從讀書開始,教育才是最好的扶貧!
宋長城剛到杉樹坡小學的時候,雷朝江一個人帶三個年級,學校和學生的安全意識都很淡薄,學生一天到晚爬坡上坎,摔打頑皮沒人管。但山里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宋長城說:“那時候我走到哪里,學生們就跟到哪里?!?/p>
看著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宋長城決定堅守大山、辦好學校,不能讓孩子們和自己一樣留下遺憾,“一個人富不算富,要讓更多的人通過讀書富裕起來”。
1997年,宋長城從一名代課教師轉為正式教師。轉正的教師可以申請調換更好的學校,雷朝江也在這一年離開了杉樹坡小學。但是宋長城選擇留守:“我一走,學??隙ㄓ职c瘓了,娃娃們怎么辦?”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席卷中國內地的“打工潮”沖擊到這個偏遠的山村,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裹著鋪蓋卷遠走他鄉(xiāng),家里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杉樹坡小學新增了幼兒園。分身乏術的宋長城撤掉杉樹坡小學的三年級,只留下一、二年級和幼兒園,因為“三年級的孩子大一點,可以走路去中心學校上課”。留守的孩子多數是和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于是宋長城又多了一個任務:每天在固定的路口接送孩子們上學。
2009年,母親重病,宋長城到醫(yī)院辦理住院手續(xù)之后便回到學校,哥哥對母親說:“你看,也只有我們這些務農的愿意守在你身邊?!?010年,妻子楊昌春得了急性腸胃炎,卻只能獨自一人去醫(yī)院。“學校只有我一個人,那么多頑皮的學生,真怕他們出事,又不能隨便給他們放假。”宋長城說:“做老師,總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吧!”
楊昌春嘴上埋怨宋長城,卻在行動上給了他最堅定的支持。
2012年,貴州省全面啟動校園營養(yǎng)改善計劃,杉樹坡小學位置偏遠,學生人數較少,無法配備專門的廚師,午餐由學校自理,縣財政按照餐標發(fā)放補貼。從那時候起,楊昌春就每天煮好中餐,用背簍送到學校,一直堅持到2016年中心學校為杉樹坡小學統一送餐。
平時宋長城到鎮(zhèn)里開會,學校無人照看,楊昌春就到學校監(jiān)督學生完成作業(yè)。有一次宋長城在鎮(zhèn)上開會,深夜回家被毒蛇咬傷,楊昌春每天攙扶著他到學校上課。
宋長城清楚地記得轉正后第一個月的工資是298.5元,他給了雙方父母各100元,給楊昌春90元,自己留了8.5元。他知道,沒有家人的支持,他無法安心留守在學校。
如今的杉樹坡幼兒園環(huán)境煥然一新,有甕溪學區(qū)辦分配的幼教志愿者,營養(yǎng)餐也由中心學校統一配送。圖為宋長城和幼兒園的9個孩子。
2008年前后,曾經背井離鄉(xiāng)的村民紛紛“衣錦還鄉(xiāng)”,他曾經的同行每天做木工活的報酬能超過100元。記者問宋長城:“這么多年,難道你就沒有想過出去闖一闖?”
“想都不敢想,否則思想會拋錨。選擇了這條路,我就要勇敢去面對。”宋長城的考慮很簡單:“人人都想出去改善一下環(huán)境,那孩子們怎么辦?”一個人留在村里,生活苦一點、日子清貧一點,但可以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帶動家鄉(xiāng)共同富裕。
為了讓孩子們接受更新的教育理念,宋長城多次向甕溪鎮(zhèn)學區(qū)辦爭取年輕教師,但新來的老師一看到學校的環(huán)境后都離開了。2013年,大學畢業(yè)的王江霞作為特崗教師分配到杉樹坡小學任教,看到她在山里孤苦伶仃的樣子,楊昌春找宋長城商量:“人家一個20出頭的姑娘,留在這里怕是會影響她的人生大事吧?!?/p>
一年后,宋長城又向上級申請把王江霞調去中心學校,自己一個人留守。
思南縣教育局學前教育工作負責人譚旻菊說:“宋老師是個熱心人,他一方面希望有年輕老師來這里,讓娃娃們接受更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不忍心讓年輕人來這里吃這份苦,寧愿一個人堅守?!?/p>
“像這樣的山村幼兒園思南縣有216個,但能夠默默堅守大山30多年的就只有宋老師一人。”思南縣教育局黨組成員、學生安全監(jiān)督管理站站長黃朝宣說,因為他的留守,山里孩子們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p>
如今的杉樹坡山村幼兒園還有9個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宋長城除了負責上課,還要管孩子們吃穿,他的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逢年過節(jié),他都會收到各地學生們送來的祝福,他們都忘不了這位留守大山的啟蒙老師。
(責任編輯 /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