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鋒[貴州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 貴陽 550025]
蔡邕《獨斷》引《詩》考論
⊙劉加鋒[貴州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 貴陽 550025]
蔡邕《獨斷》是一部以禮學(xué)為主,兼具史學(xué)價值的著作。王先謙認為《獨斷》所引34篇《詩》全部為《魯詩》的說法并不準確。實際上,《獨斷》引《詩》以《毛詩》為主,間有三家《詩》,可見蔡邕兼經(jīng)今、古文經(jīng)學(xué)。其主要引用《周頌》而不用《魯頌》《商頌》,亦可見其對周公之“禮”的推崇。
蔡邕 《獨斷》 王先謙 《毛詩》 三家《詩》
蔡邕是一位經(jīng)、史、文、藝兼通的曠世奇才,《后漢書》稱其“覃思典籍,韞櫝六經(jīng)”?!丢殧唷肥瞧渲亩Y學(xué)著作,該書較為集中地反映了蔡氏的《詩》學(xué)觀??疾煸摃囊对姟非闆r,有助于我們探討其《詩》學(xué)流派,以及探討蔡氏以《詩》說《禮》的特色。
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人。后人往往根據(jù)其書寫《魯詩石經(jīng)》,將其定為《魯詩》學(xué)派。例如,范家相《三家詩源流》云:“蔡邕書《魯詩石經(jīng)》,其《琴操》亦多魯說。”陳壽祺《魯詩遺說考》:“《熹平石經(jīng)》以《魯詩》為主,間有《齊》《韓》字,蓋敘兩家異同之說,此蔡邕、楊賜奉詔同定者也?!蓖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亦曰:“蔡邕用《魯詩》,《獨斷》同于《毛序》,《毛》當即本《魯》說?!比欢?,根據(jù)蔡邕師承情況及其對《韓詩》的態(tài)度,我們覺得他也可能習(xí)《韓詩》。證據(jù)如下:其一,范曄《后漢書》稱蔡邕:“少博學(xué),師事太傅胡廣?!焙鷱V的《詩學(xué)》派別,史籍中也沒有明確提到。但是,他的兒子胡碩是學(xué)《韓詩》的。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明言胡碩:“總角入學(xué),治孟氏《易》、歐陽《尚書》、韓氏《詩》,博綜古文,周覽篇籍?!逼ゅa瑞《經(jīng)學(xué)歷史》稱:“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焙T是胡廣的兒子,蔡邕是胡廣的學(xué)生,則二人的學(xué)術(shù)淵源應(yīng)當均來自胡廣??梢酝浦?,胡廣、胡碩、蔡邕三人均用《韓詩》。其二,《后漢書》載:會稽山陰人趙曄,詣杜撫受《韓詩》,積二十年,卒業(yè)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于家。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xí)x《詩細》而嘆息,以為長于《論衡》,蔡邕還京師傳之,學(xué)者咸誦習(xí)焉。蔡邕幫忙傳授《韓詩》學(xué)派的《詩》說——《詩細歷神淵》,可知其對《韓詩》的認可。然而以上僅僅是推測,具體我們還應(yīng)當根據(jù)作品中引《詩》、用《詩》情況,對其《詩》學(xué)派別進行具體考量。而其引《詩》最為集中的著作當屬《獨斷》,因此本文將對《獨斷》引《詩》進行詳細分析。
《獨斷》是一部極具史料價值的禮學(xué)著作,其內(nèi)容主要是“采前古及漢以來典章制度、品式稱謂,考證辨釋,凡數(shù)百事”,“言漢世制度、禮文、車服及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禮樂”。其地位,正如《四庫簡明目錄》所言:“與《白虎通義》《風俗通義》俱為講漢學(xué)者之資糧,然《風俗通義》多說雜事,不及二書之字字皆為典據(jù)也。”在清代五家所補《后漢書》(藝文志)中,該書主要被歸為“禮學(xué)類”,如顧榱三《補后漢書藝文志》將其歸為“儀注類”,曾樸《補后漢書藝文志并考》將其歸為“舊事禮制之屬”,姚振宗《后漢藝文志》將其歸為“儀制類”。也有將其歸為“史部”的,如錢大昭《補續(xù)漢書藝文志》將其歸為“國史類”,這應(yīng)當是從“考論舊制,綜述遺文”的角度進行歸類的。因次,綜合來看,該書是以禮為主,兼具史學(xué)價值的重要著作。
《獨斷》引《詩》共34處,其中《國風》《魯頌》《大雅》各1篇,《周頌》31篇全部引用。對比《毛序》可以發(fā)現(xiàn),《獨斷》所引31篇《詩》說與《毛序》的說法基本一致。因此,惠棟《九經(jīng)古義》云:“《獨斷》載《周頌》卅一章,盡錄《詩序》,自《清廟》至《般》詩,一字不異?!比欢?,王先謙卻堅持今文經(jīng)學(xué)立場,認為“蔡邕用《魯詩》,《獨斷》同于《毛序》,《毛》當即本《魯》說”?,F(xiàn)將對王氏說法的不妥之處進行逐條分析,列于下文:
其一,王氏將《毛》說附會成《魯》說,導(dǎo)致兩種《魯》說存在較大差異。
《獨斷》:“《清廟》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諸侯朝見,宗祀文王之所歌也?!薄睹颉罚骸办胛耐跻?。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蓖跸戎t一方面認定王褒《四子講德論》為《魯》說:“周公詠文王之德而作《清廟》,建為《頌》首。”另一方面又引《漢書·韋元(玄)成傳》另立《魯》說:“《清廟》之詩,言交神之禮無不清靜。”顯然,這兩種《魯》說差別較大,很難歸為同一派別。韋玄成習(xí)《魯詩》基本沒有爭議,而王褒的《詩》學(xué)派別則不明朗。若依此處引《詩》,則其所學(xué)與《毛詩》更為接近,都強調(diào)歌詠“文王之德”?!洱R》說:“《頌》言成也,一章成篇,宜列德,故登歌《清廟》一章也?!边@與以上說法也不相同,并沒強調(diào)歌詠對象——“文王”。因此,《獨斷》、王褒與《毛序》更為接近,而與《魯》《齊》說差異較大。
《維清》篇,《毛序》曰:“奏《象舞》也?!蓖跸戎t認為《獨斷》為《魯》說:“《維清》一章五句,奏《象舞》之所歌也?!蓖瑫r他又認為《白虎通·禮樂篇》亦《魯》說:“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薄拔渫跗鸨?,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jié)喜盛?!蓖跏线€援引《繁露·質(zhì)文篇》為《齊》說:“武王受命作《象》樂,繼文以奉天?!弊罱K,他得出結(jié)論:“《齊》說,與《魯》同?!卑矗骸丢殧唷放c《毛序》極為相似,都強調(diào)“奏《象舞》”;而班固和董仲舒則交代背景,強調(diào)“武王受命”。王先謙將《獨斷》視為《魯》說,導(dǎo)致了兩種《魯》說并不相同的現(xiàn)象。若將其視為《毛》說則更為合理,同時也可見《毛》與以《魯》《齊》為代表的今文《詩》學(xué)之間的差異。
其二,王氏為了消弭三家《詩》內(nèi)部差異,而亂定《詩學(xué)》派別。
其三,王氏將《禮記》《尚書》《逸詩》等他《書》的注解,附會成《詩》說。
《獨斷》:“《般》一章七句,巡狩祀四岳、河海之所歌也?!薄睹颉贰埃貉彩囟胨脑篮雍R?。《般》,樂也。”毛詩》無“于繹思”句,《齊》《魯》《韓詩》有之。則三家《詩》應(yīng)當為八句,此處《獨斷》作七句,顯然用的是《毛詩》。而王先謙引用《史記》中的材料作為《魯》說:“‘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禪。’《詩》云:‘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爰周德之洽維成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比欢抉R遷所引《詩》應(yīng)當為《逸詩》,將其視為《魯詩》學(xué)派對《般》詩一章的解讀,未免過于牽強。
其四,王氏前后說法不一致,且將《詩》文的解釋,附會為全《詩》大意,甚至附會成三家《詩》的《小序》。
王先謙認為《獨斷》為《魯》說:“《時邁》一章十五句,巡守告祭柴望之所歌也?!薄秲x禮·大射儀》鄭注為《齊》說:“《時邁》者,太平巡狩祭山川之樂歌?!薄逗鬂h·李固傳》引《薛君傳》文為《韓》說:“美成王能奮舒文武之道而行之。”在王氏看來,以上“《韓》《魯》同,《齊》說亦必同也”?!睹颉罚骸把彩馗婕啦裢??!睂τ卩嵭摹对姟穼W(xué)派別,王氏說法前后不一。他說:“鄭康成少習(xí)《韓詩》,晚歲舍《韓》箋《毛》。”這應(yīng)當是事實。然而,他一方面認為,《禮》家?guī)熤f均用《齊詩》,“鄭君據(jù)以為解,知其所述多本《齊詩》之義”;另一方面他又說:“鄭君注《禮》,皆顯用《韓詩》,即鄭箋《毛》,亦多陰用《韓》義?!蹦敲矗嵤献ⅰ抖Y》中到底為《齊》說,還是《韓》說,甚至是《毛》說?這還值得商榷。查《后漢書》可知,《韓詩·薛君傳》所說,只是對“薄言振之,莫不震疊”一句的解釋,并非《時邁》全篇的小序。且孔穎達《毛詩正義》注疏曰:“周公既致太平,追念武王之業(yè),故述其事而為此歌焉?!憋@然,孔氏認為,《時邁》頌揚的是“武王之業(yè)”;《韓》說則認為“美成王之道”。假如孔氏為《毛》說,則《毛》說與三家《詩》說不同;假如孔氏所用為三家《詩》說之一,則三家《詩》解說也不盡同。
蔡邕既然所習(xí)為《魯詩》,那么他又為何主要引用《毛詩》呢?
其次,時代背景上,蔡邕生于公元132年—192年間,歷經(jīng)順帝、沖帝、質(zhì)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等7位皇帝,屬于東漢末期。當時鄭玄“博學(xué)多師,今古文道通為一,見當時兩家相攻擊,意欲參合其學(xué),自成一家之言,雖以古學(xué)為宗,亦兼采今文學(xué)以附益其義。學(xué)者苦其時家法繁雜,見鄭君閎通博大,無所不包,眾論翕然歸之,不復(fù)舍此趨彼”。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古文學(xué)派的《毛詩》自然日益興盛,而三家《詩》逐漸衰落下來。
再次,《毛詩序》《毛傳》《鄭箋》有以《禮》解《詩》的傳統(tǒng)?!对姶笮颉罚骸白冿L發(fā)乎情,止乎禮義?!逼ゅa瑞:“鄭精三禮,以禮解《詩》,頗多紆曲,不得詩人之旨。”蔡邕同樣重視禮制“《周官》《左傳》皆實與《禮記》通”。《獨斷》一文引《詩》的目的,也主要是為了闡發(fā)“天子之禮樂”,因此直接引用《毛序》。
我們知道蔡邕《獨斷》全部引用了31篇《周頌》,那么他為何不是引用《魯頌》《商頌》呢?據(jù)上可知,《獨斷》所引《國風》《魯頌》《大雅》3篇,僅僅是引用了個別詞句,而非《詩》篇大意;引用目的僅僅是為了注解字義,而非用來講解禮學(xué)內(nèi)涵。
《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高于神明者?!笨追f達認為,能夠既“美盛德”,又“報神功”者,“唯《周頌》耳,其《商》《魯》之《頌》則異于是?!渡添灐冯m是祭祀之歌,祭其先王之廟,述其生時之功,正是死后頌德,非以成功告神,其體異于《周頌》也。《魯頌》主詠僖公功德才,如變風之美者耳,又與《商頌》異也?!俄灐氛?,美《詩》之名,王者不陳魯《詩》,魯人不得作風,以其得用天子之禮,故借天子美《詩》之名,改稱為《頌》,非《周頌》之流也”??梢姡俄灐返牡匚皇遣灰粯拥?,而《頌》之正體應(yīng)該為《周頌》。蔡邕此處引《詩》主要目的是講“宗廟所歌”“天子之禮樂”,而《商頌》《魯頌》則為春秋時期諸侯之禮樂,這也可見其對周公之“禮”的推崇。
綜上,蔡邕《獨斷》是一部以禮學(xué)為主,兼具史學(xué)價值的著作。王先謙認為《獨斷》所引34篇《詩》全部為《魯詩》的說法并不準確。實際上,《獨斷》引《詩》以《毛詩》為主,間有三家《詩》,可見蔡邕兼經(jīng)今、古文經(jīng)學(xué)。其主要引用《周頌》而不用《魯頌》《商頌》,亦可見其對周公之“禮”的推崇。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范家相.三家詩源流·四庫全書(第88冊)[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5.
[3]陳壽祺撰,陳喬樅述.三家詩遺說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鄧安生編.蔡邕集編年校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皮錫瑞著,周予同注.經(jīng)學(xué)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9]惠棟.九經(jīng)古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李學(xué)勤主編,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康有為.新學(xué)偽經(jīng)考[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
本文系“貴州大學(xué)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東漢“諸子”引《詩》研究,項目編號:研人文2017016
作 者:劉加鋒,貴州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