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吃得“清淡”為何還會發(fā)胖?
我經常會聽到女性朋友問這樣的問題:“我想減肥還能吃肉嗎?”“她天天吃肉為什么血脂一點不高?”
“我基本上都吃素,為什么血脂還是這么高人還是這么胖?”
其實這些問題都無法得到統(tǒng)一的、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這是因為:讓人發(fā)胖和“三高”的,并不是某一種或某一類食品,比如肉類、蛋類、奶類等,而是一個錯誤的飲食生活習慣、一個總體的失衡。換句話說,就算吃進去的熱量不算太高,但是消耗掉的熱量實在太少,人也照樣是容易胖起來的。當然,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吃的食物比例不合理,這個總體平衡就更容易向發(fā)胖一方傾斜。比如說,魚肉蛋奶都不肯吃,未必是個健康的飲食策略,弄不好更容易引發(fā)肥胖和“三高”的麻煩。
一位女性朋友繼續(xù)發(fā)問: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我給她舉了一個例子:想必你去過僧院尼庵吧。如果認真觀察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拿同樣年齡的人來比較,出家人中發(fā)胖人數(shù)的比例并不比無須吃素的普通人低,糖尿病、高血壓等的流行情況甚至比俗家人士還嚴重。
她仔細想了想,點了點頭:還真是!上次去寺廟,我和一個師父聊了聊天,他說現(xiàn)在庵里得糖尿病、高血脂的人還挺多,得高血壓的也不在少數(shù)。但他們的飲食結構相對健康,又是為什么會導致這些現(xiàn)象呢?
究其主因是人每天三餐都要吃東西,每一類食物都會占據(jù)一定的比例,包括主食、魚、肉、蛋、奶、蔬菜、水果、堅果等。如果你不吃肉,那這一類食物就被省略了,總要用其他食物來填補吧?比如說,不吃肉的人大多數(shù)需要增加雞蛋、奶類、堅果、豆制品,以便替代肉類供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以保持營養(yǎng)的均衡??墒浅陨鲜鍪澄飼r,攝入的熱量其實未必就比吃肉的時候攝入量要少。像炒雞蛋、奶酪、炸豆腐泡、花生、瓜子之類,脂肪含量也是很可觀的,攝入量大了自然也容易熱量爆棚。
她又提出:如果連雞蛋、牛奶、堅果之類的東西也不吃呢?
如果這些都不吃,至少還會吃各種主食,比如米飯、饅頭、面條、烙餅、各種面點等。還可能會吃餅干、米餅、薯片、鍋巴、薩其馬、甜飲料之類,這些蛋白質含量很低的東西也都是素食??!難道這些食物中就不含有讓人發(fā)胖的物質嗎?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就升高甘油三酯的力量而言,精白淀粉和甜食比雞蛋、牛奶、瘦肉、魚類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許你又要提出疑問了:為什么那些寺廟里的師父有那么多胖人和“三高”患者?因為他們魚肉、蛋、奶全都不吃,大蒜、花椒也不能放,于是口味就只能靠油、鹽、糖這些東西來“找補”了。吃的以精白主食居多——它們是快速升血糖血脂的;蔬菜烹調放的油鹽又多——多油促進增肥而多鹽促進高血壓;再加上各種甜食、餅干、飲料都可以吃,當然容易出現(xiàn)甘油三酯上升、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情況。
聽到這里,這位女性朋友情緒顯得有點激動:我明白了!我婆婆就是這樣,幾乎不吃肉,可是白米飯、白面條都吃得不少,炒素菜油鹽又多,確實糖尿病、高血壓都得上了??墒囚~肉蛋奶都不吃了,要是連各種主食、面點、餅干和零食都不讓吃的話,活著還有什么意思??!餓死算了!
我提示她:為什么不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呢?如果你不吃各種餅干零食點心飲料,再少吃點精白米面,把有限的熱量多留一點給魚肉蛋奶和堅果不好嗎?比如說,米飯少吃三分之一碗,換成等量的白斬雞塊,或者清蒸魚塊;零食餅干不吃了,換成一小把核桃仁,這樣不就可以繼續(xù)享受美食了嗎?如果沒有加油烹調,其實去皮雞肉或清蒸魚的熱量和米飯是差不太多的。
她似有所悟:對啊,聽起來好像不錯!不過這種吃法是會更容易胖,還是更不容易胖呢?
我說:按照目前國外的研究結果,這樣吃既不那么容易發(fā)胖,也不容易引發(fā)“三高”。在控制脂肪量的前提下,適當提高蛋白質食物的比例,減少精白米、精白面和甜食甜飲的比例,不但能讓人隨著年齡增長而體重增加的速度減慢,而且有利于減肥成功。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特別高,吃了之后會讓身體更多發(fā)熱,把熱量額外消耗掉一部分,而淀粉和脂肪就沒有這種效果;原因之二是,如果能保證蛋白質充足供應,減肥時就不容易把肌肉減掉,否則肌肉一旦減少,基礎代謝速度就會隨之下降,容易形成“易胖難瘦”的體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烹調的時候,不要讓蛋白質食物配著很多的烹調油和淀粉哦!比如市售快餐中的炸雞——帶著雞皮,外面還裹了一層吸飽煎炸油的面糊和面包渣,味道超級咸,再加上高脂肪的沙拉醬——用這種菜肴來配主食,無論是面包還是米飯,都不太可能對控制體重和預防“三高”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