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妮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淺談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中的應用
張艷妮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日趨活躍,體育課堂一改往日的填鴨式教學,各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尤其是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小群體體育教學模式,為學校體育改革增添了活力。本文以教學模式的理論為基礎,結合當今課堂運用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運用文獻資料法等對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單闡述。這將對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從而提高高校體育的教學質量。
“?!笔悄W拥囊馑?,“式”是樣式的意思。教學模式是有特色的教學過程的模子和樣式,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學過程有特色的模子和樣式。
小群體教學模式是把學生人數(shù)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4~7人,同組與異組之間,教師與學生為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共同參與、互幫互助,從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一種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的難點在于如何安排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初學階段強調合作,終極階段強調競爭。高年級、水平高的學生強調競爭;低年級、水平低的學生講求基礎教學,注重合作。因此,小群體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合理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這要求體育教師需具備良好的控制課堂方向和掌握課堂節(jié)奏的能力。
小群體教學模式源于日本的小集團學習理論。此教學模式起初始于其他學科,并不是在體育領域中產生的。日本第1次在體育教學中使用小集團學習理論是在1953年。由于小集團教學模式的成功實踐,使其體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昔日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有了質的改變,從此以后此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
我國對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實踐是在20世紀80年代,從毛振明教授向廣大體育工作者介紹日本的小集團學習理論后開始的。自提倡素質教育以來,典型的教學模式如“一刀切”“填鴨式”等越來越受到批判,因其忽略了體育課的本質所在。體育不再是教師機械地備課,學生機械地被動接受,跑步不再是體育課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體育的教育功能不僅體現(xiàn)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xiàn)力,在學生練習體育的過程中可享受其帶來的樂趣。我國的體育工作者開始真正站在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角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小群體教學模式。
綜上,小群體教學模式在國外應用廣泛,自日本引入以來我國取得了初步進展,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小群體教學模式被更多人所接納和認可。但是,其應用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便真正走向體育課堂。
如何評價一堂優(yōu)秀的體育課,不只是看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同樣也是衡量一堂課的標準,學生接收的教學信息不僅來自于教師傳授,還受教師啟發(fā),啟發(fā)得當學生之間會迸發(fā)出許多思維的火花。學生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問題,并幫助同伴解決問題,這是學生社會性的需求。相關文獻研究指出,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廣泛,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無論是三大球運動,還是其他項目,對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研究均有涉及。研究表明,體育教學模式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能很好地體會到群體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合作的樂趣。并且通過集體學習,學生們互幫互助,更能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楊昆在探討乒乓球教學中運用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實驗中談到,小群體教學模式、分層次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都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但實驗得出,小群體教學模式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學生通過小群體練習能夠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同時也能有效防止其產生習得性無助的現(xiàn)象;教師能較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因此,小群體教學模式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分層次教學模式。
馬碩在研究中指出,小群體教學模式能顯著提高學生在足球課上的學習興趣,其團體凝聚力和社會適應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對于身體素質方面的提高不顯著。同時提出,在進行小群體教學模式時應注意教學時的分組以及組長的選擇;注意教學時的自由度。小群體教學模式在課堂中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互相學習,但這并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幫助與放開相結合,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一盤散沙的形成。
張騰在研究中指出,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別于其他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游泳技能的提高毋庸置疑,但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教師要對每位學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領導者的思想動態(tài),要給予關注和扶持,使其充分發(fā)揮領導作用,有效防止小群體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演變成“放羊式”教學。此外,要有合理適用的教學計劃,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監(jiān)督和自主的合理結合。
孫梅在研究中指出,在排球教學中運用小群體合作學練是一種教學效率極高的組織形式,對排球課的推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馮霞在研究中提出,理工科類學生比文科類學生適宜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男女混合班比女生班適宜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能更好地解決“男生吃不飽,女生吃不了”的不良教學現(xiàn)象;小群體教學模式應建立在傳統(tǒng)運動技術教學模式之上,但從一開始就實行小群體教學法并不合適,應酌情考慮?!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體育教師將兩種以至多種教學模式運用科學、合理,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小群體教學模式并不適用所有的運動項目。一些技術性很強的項目,強制性使用此教學模式容易出現(xiàn)一盤散沙的狀況,不但收不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導致學生一味注重互幫互助,基本功掌握不扎實。小群體教學模式在個人身體素質方面的提高沒有顯著性差異,身體素質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平時鍛煉與積累和堅持不懈地重復訓練,同時與先天素質有很大關系,故小群體教學模式不是萬能的。(2)小群體教學模式不適用所有體育教師。雖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其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對教師課堂紀律的組織、學習氛圍的調動掌握要求很高。尤其是對于教學經驗欠缺的年輕教師,勉強使用此教學模式,掌握不當會打擊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自卑、膽怯的思想負擔,還容易挫傷年輕教師上課的積極性,對課堂教學喪失興趣。 (3) 小群體教學模式不是獨立存在的。沒有哪一種教學模式是可以貫穿整個課堂,自始而終的。課堂的新授課部分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對于已掌握新技能的學生可以采取3~5人1組的分組來進行互幫互助,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因此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
各種體育教學模式之間沒有優(yōu)劣之分,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萬能的,小群體教學模式亦是如此。小群體教學模式的使用,要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使小群體教學模式建立在傳統(tǒng)運動技術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并考慮不同的學習對象、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身體素質,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樣,此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必須全面掌握班級內每位學生的個人能力水平和思想動態(tài),對于領導者的選擇要慎重,要有能隨機處理課堂各種意外教學現(xiàn)象的能力,且要提前制訂有效合理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合理有效地達到小群體教學的目的。但是具體的運動項目應怎樣具體地使用此教學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G807.4
A
1674-151X(2017)09-068-02
投稿日期:2017-07-09
張艷妮(1989~),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