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摘要】本文以CNKI中關于SPOC研究的文獻為樣本,綜合運用SATI、Ucinet、Netdraw、SPSS等軟件工具,從文獻信息角度出發(fā),對國內目前SPOC研究現(xiàn)狀及熱點進行探析,認為國內SPOC研究廣泛,涉及學科種類多,但也存在研究團體不穩(wěn)定、研究程度不一致等特點。文章最后提出在今后一段時期SPOC研究中,應加強SPOC實踐應用研究、強化SPOC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研究、加大信息新技術在SPOC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等意見建議。
【關鍵詞】SPOC 文獻題錄 研究熱點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208-02
一、SPOC的基本涵義
2013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阿曼德·??怂菇淌冢ˋrmando Fox)在完成自己2012年的MOOC課程《軟件工程》實踐后,第一次提出了SPOC這一觀點。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縮寫,直譯為“小規(guī)模限制性的在線課程”[1]。
二、SPOC與MOOC的區(qū)別
SPOC由MOOC演變而來,也被稱為私人訂制的MOOC、推進MOOC發(fā)展的后現(xiàn)代形式,從課程性質上看,MOOC只是純粹的網(wǎng)絡課程,SPOC則是網(wǎng)絡課程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發(fā)展;從發(fā)展價值看,MOOC理念是完全對所有學習人員開放,目的是將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而SPOC是有限制性的課程,其發(fā)展理念是利用MOOC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改善課堂教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流程,提高教學質量;從學習方式來看,MOOC推崇網(wǎng)絡自學,而SPOC則是線上自學加課堂教學的混合教學方式;從學習體驗上來看,MOOC由于學生群體大,交互性差,導致學習完成率低,學習效果難以控制,難以深入,而SPOC學生群體小,教師與學生交互容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較易把握,能夠輔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學習,課堂學習的完成率也很高;從學習評價上來看,MOOC交互程度低,學習完成率低,身份認證困難,缺乏個性化學習跟蹤服務,SPOC交互程度高,學習完成率高,能做到跟蹤輔導、因材施教。
三、我國SPOC研究現(xiàn)狀分析與討論
1.對SPOC認識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SPOC從無到有,從萌芽到火爆,從發(fā)展機遇到面臨挑戰(zhàn),從現(xiàn)狀分析到未來發(fā)展趨勢的研究,在此過程中,研究SPOC與MOOC的關系,并探討如何把SPOC運用到混合教學、翻轉課堂中。賀斌、曹陽[2]分析了SPOC基本內涵、價值取向以及SPOC與MOOC的關系,認為SPOC是MOOC的繼承、完善和超越,能夠把優(yōu)質MOOC資源與課堂面對面教學的優(yōu)勢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對教學流程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江毅、何曉萍[3]認為SPOC利用在線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更有利于全面實踐混合式教學理論,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其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因材施教、混合學習、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韓萬江等[4]則認為SPOC教學形式的興起引起高校教學改革高潮,翻轉課堂逐漸展現(xiàn)出優(yōu)勢,并被接受和受到歡迎。張芮[5]認為,未來國內SPOC 研究趨勢將體現(xiàn)在研究內容不斷深化、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研究范圍逐漸擴大化三個領域,并提出運用SPOC實施混合教學,實現(xiàn)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目標。
2.對SPOC平臺研究
以MOOC平臺(如Udacity、Coursera、EdX等)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fā)或直接運用是國內SPOC平臺的一大特點,從滿足在線教育的新需求出發(fā),學者們大都通過對SPOC平臺的建設研究,構建包括微課在內的多樣化在線課程,設計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模式、同時異地聯(lián)合授課的協(xié)作式學習模式和翻轉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模式。
3.對SPOC實踐應用研究
自2014年清華大學在已開發(fā)的MOOC平臺“學堂在線”基礎上推出第一門SPOC課程——“電路原理X”后,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SPOC課程,特別是程序設計類課程的SPOC課程研究文獻有7篇,《計算機基礎》SPOC課程的研究文獻更是達到了9篇之多,比如宋曉玲利用計算機基礎課程,將SPOC混合教學模式進行實踐,并對完成教學需要對平臺、教學設計和評價提出要求。
4.對SPOC教學設計研究
國內對SPOC教學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比較多,一般來說,在組織SPOC教學過程中,一般經(jīng)歷課程設計與開發(fā)準備、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評價、教學效果分析、教學反思等幾個階段;在設計SPOC課程時,要把握明確教學目標、細化課程標準、突出課堂內容和結構、加強學習指導、及時提供相關素材和資源等幾個重點,呂青還提出SPOC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組織和建立適應泛在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學習資源;整合線上和線下的互動教學活動;開展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的教學評價等。
四、國內SPOC研究需要引起重視的幾個問題
(1)國內SPOC研究文獻中只發(fā)表過1篇文章的作者共1219人,占作者總數(shù)的89.3%,這一現(xiàn)象說明國內SPOC研究學者沒有形成固定團體,大部分SPOC研究學者非常不穩(wěn)定,他們大都可能是因為工作需要或者對SPOC這一教學模式感興趣而進行研究,但并沒有堅持下去進行深入的研究。
(2)從國內SPOC發(fā)表文獻類型來看,普通學術型研究論文共613篇,占文獻總量的94.7%,碩(博)士研究生論文只有34篇,占文獻總量的5.3%,這表明國內對于SPOC研究大都圍繞某一特定領域展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所欠缺,系統(tǒng)性、綜合性、大規(guī)模的研究成果較少。
(3)在對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還發(fā)現(xiàn),只出現(xiàn)過1次的關鍵詞共812個,占關鍵詞個數(shù)的80.2%,因此,在肯定我國學者對SPOC研究涉及面廣,研究領域很廣泛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國內SPOC研究過于分散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應用體系。endprint
四、建議
基于文獻題錄信息分析我國SPOC研究現(xiàn)狀,可大致得出我國SPOC研究廣泛,涉及學科種類多,但研究程度不一致等特點,基于此,對我國今后一段時期SPOC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SPOC實踐應用研究
在特定的研究領域中,高頻下載和被引文獻能反映出文獻在此領域中的影響力。國內SPOC研究文獻排名前5的高頻下載和被引文獻分別為:《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下載15097次,被引397次)、《從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清華大學MOOC實踐的學術對話》(下載7015次,被引184次)、《“后MOOC”時期的在線學習新樣式》(下載4893次,被引162次)、《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下載5650次、被引110次)、《SPOC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下載3952次,被引71次),可見我國SPOC研究大都側重于理論研究,而對于實踐應用研究偏少。SPOC教學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展現(xiàn)出勃勃生機,因此,有必要加強SPOC實踐運用研究。
2.強化SPOC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研究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某一教學模式也只能在教學評價中才能表現(xiàn)出其與別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劣程度,也只有通過教學評價的反饋,才能進一步改良此教學模式。一般來說,教學活動組織完畢后,需要對學生完成學習情況和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達到的水平;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與主動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方法;學生學習中勤于思考、積極參與探討和交流體會的表現(xiàn);學習過程中的意志品質表現(xiàn)等五個方面。從國內SPOC研究文獻來看,涉及到SPOC教學評價的文獻只有16篇,所做工作還存在不足,需強化研究。
3.加大信息新技術在SPOC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重要論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標、方向和途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6]中也明確指出,要“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新技術,創(chuàng)新資源平臺、管理平臺的建設、應用模式”,基于此,國內相關研究機構積極運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最新成果,開展智慧校園、智慧學習、智慧教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建議下一步將相關技術和成果運用到SPOC教學中,進一步提升SPOC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本文基于CNKI發(fā)表的文獻對國內SPOC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但沒有對紙質圖書、電子媒體報道等其它有關SPOC的研究現(xiàn)狀及成果進行一起分析和梳理,此外,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還略顯單薄,這也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之處,下一步需要在擴大文獻來源及改進研究方法上下功夫。
參考文獻:
[1]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1):85-93.
[2]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03):22-29.
[3]江毅,何曉萍.POC應用于課堂教學的SWOT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01):78-81.
[4]韓萬江,張笑燕,陸天波,孫藝.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建設初探——以“軟件項目管理”課程為例[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5(11):38-42.
[5]張芮.國內SPOC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探析——基于詞頻分析與共詞聚類的視角[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6(06):639-643.
[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Z].北京:國家教育部,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