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娜
摘 要 我國自古代起就有配樂吟詩的習慣。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繁重的工作,緊張的學習,我們越來越感覺到:語文與音樂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那么作為處于教育一線的語文教師更應該將兩者緊密合作,讓他們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 語文 音樂 融合
中圖分類號:G243 文獻標識碼:A
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說過: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的確,音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類的精神食糧。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文化食糧。單就教育教學而言,不論哪一科的教學,永遠不應當是孤立存在的封閉系統(tǒng)。相反,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例如,我國自古代起就有配樂吟詩的習慣。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繁重的工作,緊張的學習,我們越來越感覺到:語文與音樂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那么作為處于教育一線的語文教師更應該將兩者緊密合作,讓他們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1利用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導入課題
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端尤其重要。選用適合的音樂作品導入相應的教學主題,既能使學生迅速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且達到人文精神熏陶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實際的教學中融入適合的音樂呢?
不同類型音樂中的力度變化、旋律起伏、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等等都是不同的。有的老師想搞創(chuàng)新,每節(jié)課都用音樂導入課題,但是自身對所選音樂作品都不了解,盲目的地加入教學中。最終,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浪費了寶貴的上課時間,弄巧成拙。所以要想音樂為語文所用應注意:
老師自身要對音樂有一定的最為基礎的了解。比如:樂曲的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等。其中,在應用于語文教學時,對于音樂的旋律尤其要重視,在應用到教學時要反復聆聽。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基礎。要學會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旋律。聽一聽,想一想,所選的音樂是否符合教學的主題、意境等。
例如,學習人教版三年級課文《秋天的雨》時,大多數人都知道或者經常聽過著名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經典曲目,描述秋天溫馨爛漫的鋼琴曲《秋日私語》。這首鋼琴曲清新典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課文《秋天的雨》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題目雖名為寫秋雨,實則寫秋天。整篇文章描繪出秋天的繽紛色彩、豐收景象。音樂作品和課文不僅在標題上相似,而且主題靠近。那么用鋼琴曲《秋日私語》來導入課題自然是非常恰當的。
再比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直接的談話導入就不如配上音樂導入好。首先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李博士和臺灣青年在余震中為杭州患有白血病的小錢抽骨髓,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們可嘗試選用由龔玥演唱的《愛的奉獻》,這是一首頌揚人間真愛的的音樂作品。整首歌曲深情而感人,如訴說般流暢。龔玥演唱的《愛的奉獻》是改編版的:4/4拍,前奏共8小節(jié),時長為36秒。在這36秒的前奏中,主旋律悠揚。主要用二胡這一樂器演奏,二胡的音色似人聲,個性鮮明,極富感染力。教師把握好這36秒,引入“愛”的導語,渲染到位,自然過渡。從而引出課題,便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音樂滲透,情感共鳴
音樂之所以為人們所喜愛,他的其妙之處在于:音樂總能描繪出讓人心動的意境和情感。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在語文教學中,音樂不僅僅是導入課題,而且還可以結合語文的文字信息創(chuàng)造意境,更好的讓學生走進課文,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3配樂朗讀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有感情的朗讀某一文章、片段或散文,但大部分學生不明白何為有感情。往往讀出來的詞語、句子老是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其實在語文的教材里,不乏一些名人名作,字里行間流露著濃濃的情,深深的愛。但是我們的學生年齡畢竟尚小,對于文中的情感,光憑老師枯燥的言語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另一方面講,如果加上合適的背景音樂呢?將音樂與文字結合,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的語言。視、聽、讀結合,我們的學生對于課文的情感表達會更加深刻。帶著理解,配樂朗誦的效果可想而知,肯定要比干巴巴的讀效果要好。
例如:在朗讀《頤和園》時,我會配上古箏曲《平湖秋月》。這首古箏曲是一首輕柔的古典音樂。在流暢舒適的旋律中仿佛看到:靜靜的湖面、蔥郁的樹木、美麗的長廊……那長長的余音,意境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在這樣的背景音樂中,學生便能迅速的忘掉緊張的學習,熱鬧的課堂。立即安靜下來,進入狀態(tài),聲情并茂的朗讀。
再比如:在朗誦詩歌《我的祖國》時可以配用《紅旗頌》這首音樂作品。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
高山巍峨,
雄偉的山峰俯瞰歷史的風狂雨落,
暮色蒼茫,
任憑風云掠過。
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
《紅旗頌》由著名的作曲家呂其明所創(chuàng)作。是一部慷慨激昂的交響序曲。樂曲開始是引子,嘹亮的小號奏出以國歌為素材的號角音調,嘹亮的小號聲伴以長笛、短笛、雙簧管吹奏出明麗的顫音,小提琴則以滾動的平行七和弦音型為之襯托,展現出彩霞滿天、紅旗如海、人群如潮的壯麗圖景。這部交響序曲的旋律基調恰好能配上《我的祖國》。在氣勢磅礴的背景音樂中,迅速的進入狀態(tài),用鏗鏘有力的音調朗讀出滿腔的愛國情感,心中充滿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參考文獻
[1] 余啟明.語文教學整合音樂元素的探索與思考[J].現代語文,2005(10).
[2] 陳瑜.小學語文情感教學的實施策略[J].教育評論,2007(06).
[3] 高萍.音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