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垠+姜才勝+張翠平
摘 要 調節(jié)論是社會文化理論的四個主要理論之一,強調任何高級認知活動(包括二語學習)都需要經過調節(jié)工具(如:語言、實物、圖表等)才能得以發(fā)展。閱讀作為中國英語教學主要的語言輸入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學生興趣低下、教學模式成舊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一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雖然近年來教師也積極尋求新的教學手段來改變這種現(xiàn)狀,但因為缺乏系統(tǒng)有效的理論指導,使得閱讀教學的成效還有待發(fā)展。本文試圖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調節(jié)論著手,結合前人在調節(jié)論和閱讀教學中的研究成果進行文獻綜述,嘗試建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社會文化論 調節(jié)論 大學英語閱讀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55
0 引言
社會文化論(Sociocultural Theory)起源于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Vygotsky的文化歷史論, Vygotsky認為任何高等發(fā)展的心智功能都是通過文化活動不斷形成和改變的。也就說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對人心智功能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該理論最開始用于解釋人類認知心理發(fā)展過程,后被 Lantolf 等一些社會文化派學者引入二語習得領域,在應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界引起了極高的研究熱潮。根據James Lantolf和steven thorne社會文化理論核心由四個部分組成:調節(jié)論(又譯為中介)、內化論、活動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其中調節(jié)論(Mediation Theory)是社會文化理論的中心概念,強調任何高級認知活動(包括二語學習)都需要經過調節(jié)工具(如:語言、實物、圖表等)才能得以發(fā)展。而語言是最基本的調節(jié)工具。
1 有關調節(jié)論的國內外現(xiàn)狀
人類意識或大腦的活動是由文化構建的輔助工具來調節(jié)的,這種調節(jié)作用是社會關聯(lián)、社會合作和集體行為以及文化傳統(tǒng)交織在一起的龐大系統(tǒng)。Kozulin將調節(jié)分為兩大類:(1)心理調節(jié),指的是能融入人類心智的文化構造物,像符號系統(tǒng)(比如語言),文化概念,圖形等;(2)人為調節(jié),指來自他人實際的或心理的支持以促進個體對新概念的內化。然而lantolf則將調節(jié)分為三種,主要包括物體調控、他人調控和自我調控,其中物體調節(jié),如圖表、電腦等;他人調控,如教師或同學的指點,可稱為明示調節(jié);而自我調控是暗示調節(jié)的主要方式。Vygotsky認為認知發(fā)展過程就是經歷這三個階段,從物體調控到他人調控最后到自我調控。
過去二十年不少學者討論了社會文化理論對二語以及外語教學中聽、說、讀、寫的指導意義,主要由若干西方學者從最近發(fā)展區(qū)討論了二語學習者如何促進自身的語言認知發(fā)展,也有不少學者從理論和實證討論了調節(jié)論對二語或者外語學習的作用。1994年,Aljaafreh與Lantolf開始研究學生如何對二語學習進行自我調節(jié),并發(fā)現(xiàn)教師與學生間的協(xié)商調節(jié)對學習者語言發(fā)展有重要影響。Nassaji與Swain進一步證實了協(xié)商調節(jié)比一般調節(jié)對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更為重要。Horne在他的文章中探討了教師如何將在線互動作為一種調節(jié)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大部分的國外專家都證實了教師調節(jié)對學習者的二語習得有積極影響。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還開展實證研究探索同伴調節(jié)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80年代才開始實施,主要都是研究教師調節(jié)與同伴調節(jié)的影響。其中大部分研究著眼于調節(jié)論對語法教學或口語學習的指導意義,只有很少部分研究將調節(jié)論用于指導閱讀教學,國內從調節(jié)論的角度探討閱讀教學就更加寥寥無幾,大多只從文獻綜述或理論角度敘述了調節(jié)論對英語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2 基于調節(jié)論的閱讀教學模型
閱讀作為中國英語教學主要的語言輸入方式,也是發(fā)展其他聽、說、寫技能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今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徹底克服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 被動接受,關注語法或字面含義等閱讀弊端??v觀外語教學發(fā)展歷史,任何一個時期都很難被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所主導。往往都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舊的方法不斷被新的方法所取代。比如,曾經盛行一時的語法翻譯法,此方法要求學習者大量輸入語法知識和詞匯量以滿足對閱讀的需要。但是到了十九世紀語法翻譯法逐漸被新興的交際法所取代,這個時期人們學習外語不再僅僅是為了人文科學的發(fā)展,更多的是滿足日常生活的實際應用。因而口語交流,任務設置,小組互動等這樣的活動則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如今,我們進入了新時代,閱讀教學的目標是為了使學習者獲取新信息以促進他們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學習不再被認為是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過去的十年里,人們普遍認為課堂與學生都應該受到教師的監(jiān)控,這樣學習者就可以避免錯誤而獲得正確的知識。但是在這樣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學生應該學會帶著不同的目標去閱讀, 自我構建具有特色的認知能力。
此外,英語閱讀教學發(fā)展過程也證明了教授學生詞匯,語法與句法并不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式。閱讀的過程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復雜。有時,即使閱讀者能認識每個單詞,短語和句法結構,但他們仍然不能準確的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因此,如何培養(yǎng)閱讀者的理解能力是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的。社會文化主義者建議想要促使學習者認知發(fā)展,應該積極實施閱讀教學過程。想要積極開展閱讀課堂,那么需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閱讀者本身的差異。學習者是否能準確的破譯文章內容主要還是依賴于他們原先所具備的知識。不同的閱讀者有著不同的背景知識,所以具備不同原有知識的閱讀者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會不同。因此教師的角色就是在閱讀過程幫助不同的學習者建立正確的內容關系。其次,是學習者閱讀文章的動機。傳統(tǒng)閱讀課堂中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學生的閱讀興趣低下。這其實是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方式所導致的,教師總是一味地參照課本灌輸知識,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機器,這讓閱讀變得了無生趣。最后導致學生低效閱讀能力的是學生本身貧乏的語言知識以及教師不合理的引導。endprint
調節(jié)理論為教師如何干涉學生閱讀過程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建議。因而本文從社會文化角度基于調節(jié)理論建立了以下閱讀指導模型(如圖1所示)。
社會文化主義者認為成功的學習是科學概念內化的結果,同時學習過程是受學習者本身日常生活經驗中獲取知識影響。這些存在于學習者頭腦中的原有知識本身是抽象而無意義的。只有當這些知識被完全激活,新概念的內化才可能實現(xiàn)。 因此第一步應該是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在課堂上應該為學生提供與閱讀材料主體相關的重點詞匯,讓學生思考這些詞匯的關聯(lián)性。這樣的措施即是物體調控,可以幫助學生喚起與主題有關的原有知識,并對后續(xù)話題形成特定的概念。第二步著利用新舊知識的結合實施新任務。這些任務也起到了物體調控的作用,它們正是所謂的心理工具,為學習者從文章中學習知識提供動機。除此之外,自我調控在這一階段也發(fā)揮了其功能。學生自言自語思考它們在任務中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整個過程中,學習者必須充分利用資源找出解決任務的適當方法。當然有可能內容過于抽象難于理解,老師可以繪制圖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邏輯結構,或歸納有關難點幫助知識串聯(lián)。最后學生需要用言語表達他們對于任務的理解以及他們完成任務的解決方案。這一步的目的不僅可以幫助老師檢驗學生到底獲取了多少信息,同時還可以使學習者意識到自己到底對于文章理解程度有多少,幫助他們實施下一步的學習計劃。
3 結語
調節(jié)論不是研究哪一種教學方法可以最好地促進學習過程,而是認為任何協(xié)調學習者目前發(fā)展水平并發(fā)掘其更大潛能的教學方法都是可行的。調節(jié)論強調的是從原有知識到新知識的轉變過程,原有知識作為最可靠的調節(jié)物之一可以有效影響學生閱讀過程。此外,調節(jié)論的實施可以激發(fā)學習者閱讀動機,使他們了解從閱讀過程中可以獲取什么知識;并對如何運用原有知識解決問題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為學生展示新知識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指導。因而本文基于調節(jié)論的閱讀教學模型對于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Appel, G. and J. P. Lantolf. (1994). Speaking as mediation: a study of L1 and L2 and L2 text recall task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437-452.
[2] Donato, R. And D. Mc Cormick. (1994).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role of mediat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453-464.
[3] Gibbons, P.(2003).Mediating language learning: 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ESL students in a content-based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37:247-273.
[4] 段伶俐.社會文化理論與英語閱讀教學.中國外語教育(季刊),2014(1):16-23.
[5] 段伶俐.社會文化理論與語用習得理論框架的構建.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3):124-127.
[6] 姜孟.從社會文化理論透視二語習得.英語研究,2013(3):53-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