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譯>合譯>換譯>省譯>音譯?!娟P(guān)鍵詞】《長生殿》;本源概念;翻譯模式一、引言本源概念指某一語言社團(tuán)在自己的歷史、文化、社會和思維方式發(fā)展過程中"/>
胡瑤+張利+戈玲玲
【摘 要】 本文以《長生殿》中的本源概念為基礎(chǔ),分析了《長生殿》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方法及翻譯模式。指出,《長生殿》中本源概念翻譯方法共有6種,其總體翻譯模式為意譯>直譯>合譯>換譯>省譯>音譯。
【關(guān)鍵詞】 《長生殿》;本源概念;翻譯模式
一、引言
本源概念指某一語言社團(tuán)在自己的歷史、文化、社會和思維方式發(fā)展過程中孕育的特有概念(何元建,2010:211)。當(dāng)前,關(guān)于本源概念的研究,多數(shù)是從小說、幽默文本、政治敏感性文本或傳記中選取語料,其中小說居多,然而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大量存在的本源概念的翻譯研究卻鮮有人問津?!堕L生殿》是清代著名戲劇家洪昇的代表作,共50出,其主線是唐玄宗李隆基與其愛妃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輔線是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和朝廷政事,其英譯本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是由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譯,藝術(shù)成就歷來為國內(nèi)外人們稱道。有效傳播中國傳統(tǒng)戲劇文化,本源概念的正確傳遞至關(guān)重要。關(guān)于本源概念的翻譯方法而言,主要有意譯、直譯、換譯、省略,“但它們在不同文本中的分布究竟如何卻鮮有論及。而調(diào)查出這樣的分布,才能知道本源概念在真實譯本中的翻譯模式”(何元建 2010:212)。鑒于此,我們通過建立《長生殿》及其英譯本中本源概念的漢英雙語平行數(shù)據(jù)庫,考查傳統(tǒng)戲劇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旨在揭示本源概念在戲劇文本中的翻譯過程和方法,以期為戲劇翻譯研究、翻譯教學(xué)和實踐提供借鑒。
二、《長生殿》中的本源概念
本源概念大致可分為兩類:存在過或存在中的實物,以及人類了解世間萬物的認(rèn)知方式(何元建,2010:211)。本研究根據(jù)何元建教授對本源概念的分類將《長生殿》中存在的582處本源概念分為7類,即經(jīng)典行當(dāng)類(9處),名稱類(172處),宮廷用語類(75處),語言類(107處),宗教類(77處),物質(zhì)類(91處),以及其他類(51處)。其中名稱類本源概念又被細(xì)分為三類,即宮廷稱謂(21處)、地名及建筑名(分別為41處、46處)和官職名及機構(gòu)名(分別為57處、7處)。下面分別舉例闡述。
1、經(jīng)典行當(dāng)類
經(jīng)典行當(dāng)分類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對舞臺角色的程式化分類,通常包括“生”、“旦”、“凈”、“丑”四種基本類型(方金元,方龑,2014:170)。下面是例子及其譯文,原文和譯文出現(xiàn)的頁碼分別標(biāo)注。
例1:
原文:生(P6)
譯文:The emperor (P7)
2、名稱類
名稱是將某一特定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分開來的特有標(biāo)簽?!堕L生殿》一書中共存在172處名稱類本源概念,被細(xì)分為三類,分別是宮廷稱謂、地名及建筑名和官職名及機構(gòu)名,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宮廷稱謂。宮廷稱謂是對中國古代宮廷成員的特有稱謂,上至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下至侍衛(wèi)婢女。見例2。
例2:
原文:貴妃(P6)
譯文:Concubine (P7)
(2)地名及建筑名。在中國,地名和建筑名往往會蘊含某些文學(xué)典故或者人文精神,再加上這二者都與空間位置有關(guān),因此他們都被歸于地名及建筑名本源概念。見例3、例4。
例3:
原文:奚契丹(P18)
譯文:The tribe (P19)
例4:
原文:椒房(P150)
譯文:The scented chamber (P151)
(3)官名及機構(gòu)名。中國古代的官員頭銜和組織機構(gòu)名稱與現(xiàn)如今的官名和機構(gòu)名遠(yuǎn)遠(yuǎn)不同,但這些名稱也是獨屬于中國。見例5、例6。
例5:
原文:節(jié)度使(P18)
譯文:Military Governor (P19)
例6:
原文:兵部(P26)
譯文:The War Ministry (P27)
3、宮廷用語類
在中國古代宮廷,區(qū)別于民間,有其獨特的宮廷用語,以體現(xiàn)其尊貴的身份(趙雅,張利,戈玲玲,2016:114)。見例7。
例7:
原文:充選掖庭(P8)
譯文:Be chosen a palace maid (P9)
4、語言類
語言是反映某一語言社團(tuán)特有的文化背景的基本單位,語言蘊含著能表現(xiàn)這一語言社團(tuán)特點的豐富內(nèi)涵。見例8。
例8:
原文:曲高和寡(P114)
譯文:Rare music (P115)
5、宗教類
中國古代盛行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堕L生殿》一書中描述的故事發(fā)生于唐朝,該書又寫于清朝,其中蘊含的大量宗教類本源概念能夠充分反映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見例9。
例9:
原文:如隔九天(P66)
譯文:Earth from heaven (P67)
6、物質(zhì)類
物質(zhì)類本源概念指的是和物質(zhì)有關(guān)的本源概念,如中國獨有的服裝、飾物、金錢、美食等等。見例10。
例10:
原文:盤費(P266)
譯文:Traveling expenses (P267)
7、其他類
研究發(fā)現(xiàn),《長生殿》中存在許多不同且不能被歸于以上六種類別的本源概念,因此,這些本源概念統(tǒng)稱為其他類本源概念。見例11。
例11:
原文:得寶歌(P14)
譯文:Tell of the new found jewel (P15)
三、《長生殿》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方法endprint
我們通過分析《長生殿》中本源概念語料,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6種翻譯方法,分別是直譯(186處)、意譯(217)、換譯(40處)、省譯(15處)、音譯(7處)及合譯(117處),且各翻譯方法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2%、37.4%、7%、2.6%、1%和20%。下面詳細(xì)闡述各翻譯方法并舉例。
1、直譯
直譯指將載有本源概念的源語形式轉(zhuǎn)換成譯語形式,加注或不加注(何元建,2010:118)。一般說來,在翻譯本源概念的過程中,譯者使用直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源語文化的形式,使之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傳達(dá)至目的語讀者,以實現(xiàn)文化的傳遞。見例12。
例12:
原文:金雞步障 (P96)
譯文:A couch under the golden cock canopy (P97)
例12屬物質(zhì)類本源概念。在中國古代,步障指一種用以遮蔽風(fēng)塵或視線的屏幕,可在上繡各種式樣和圖案。而在《長生殿》中,“金雞步障”指唐玄宗的御座,使用直譯能夠保留源語本源概念的形式。
2、意譯
意譯指翻譯本源概念的象征意義(轉(zhuǎn)指),而不是它的字面意義(直指)(何元建,2010:118)。意譯并不拘泥于本源概念的形式轉(zhuǎn)化,而是著眼于在信息轉(zhuǎn)化過程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語境這一重要元素。見例13。
例13:
原文:南轅北轍 (P488)
譯文:On the wrong track (P489)
例13屬于語言類本源概念?!澳限@北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行為和目的相反。譯者將其翻譯為“on the wrong track”,著重翻譯其隱含意義,故使用的方法是意譯。
3、換譯
換譯指用譯語文化的本源概念替換源語文化的本源概念(何元建,2010:118)。使用換譯可使讀者能透過其熟知的、屬于其語言社團(tuán)的文化背景知識理解另一語言社團(tuán)特有的本源概念,從而最大限度實現(xiàn)信息傳遞這一翻譯目的。見例14。
例14:
原文:太子 (P78)
譯文:The Prince (P79)
例14屬名稱類本源概念下屬的宮廷稱謂。在中國古代,“太子”指可繼承皇位的皇帝的兒子,而西方文化中的“The Prince”具有相同意義。因此,譯者直接將“太子”替換成“The Prince”,使讀者能準(zhǔn)確理解。
4、省譯
省譯指讓本源概念從譯語中消失,其意義可由上下文語境補充得知,或者不譯也不影響上下文意譯的表達(dá)(戈玲玲,2011:117)。見例15。
例15:
原文:漫揩羅袂,淚滴紅冰,薄拭霞綃,汗流香玉。(P28)
譯文:?(P29)
例15屬于語言類本源概念。該例在書中用來強調(diào)楊貴妃的美貌和溫柔。然而,在整個文本中,作者多次使用類似的表達(dá)描述楊貴妃的這些特點。因此,譯者在此處使用省譯避免不必要的贅述。
5、音譯
音譯,顧名思義,是一種譯音代義的方法(王秀麗,2011:138)。由于東西方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宗教信仰、社會價值觀等諸多領(lǐng)域存在差異,因此二者在語言表達(dá)方面存在許多空缺。譯者對本源概念進(jìn)行音譯能使目的語讀者將這些本源概念視為全新的概念并快速接受、理解。見例16。
例16:
原文:南詔 (P122)
譯文:Nanzhao (P123)
例16屬名稱類本源概念下屬的地名?!澳显t”指一個興起于8世紀(jì)的中國西南部的古國。譯者在此直接將“南詔”音譯為“Nanzhao”,這樣不僅能夠保留本源概念的語音信息,而且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精神世界,從而實現(xiàn)簡單直接這一翻譯目標(biāo)。
6、合譯
合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翻譯方法的結(jié)合使用(戈玲玲,2011:118)。譯者使用合譯翻譯本源概念,可以彌補單獨使用某種翻譯方法的不足,從而實現(xiàn)完整傳遞源語信息的目標(biāo)。見例17。
例17:
原文:鴛帷繡幙芙蓉帳 (P318)
譯文:Embroidered hangings (P319)
例17屬于物質(zhì)類本源概念。譯者結(jié)合使用省譯和直譯的方法,將“鴛帷”和“芙蓉”省略不譯,直接將此本源概念直譯為“embroidered hangings”,避免多余信息的冗贅,使讀者一目了然。
四、《長生殿》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
翻譯模式指不同的翻譯方法在文本中的分布(何元建,2010:212)。《長生殿》中存在本源概念共582處,其中直譯使用186次,意譯217次,換譯40次,省譯15次,音譯7次,合譯117次,且各翻譯方法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2%、37.4%、7%,、2.6%、1% 和20%。因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整個文本中的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為意譯>直譯>合譯>換譯>省譯>音譯。
五、結(jié)語
本文將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研究拓展到中國傳統(tǒng)戲曲領(lǐng)域。研究結(jié)果表明,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本源概念的源語信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傾向于選擇意譯、直譯和合譯的翻譯方法,換譯、省譯和音譯使用較少??偟恼f來,在《長生殿》整個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為意譯>直譯>合譯>換譯>省譯>音譯。另外,與小說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不同,譯者在翻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本源概念時,增添使用了另兩種翻譯方法,即合譯(位列第三,僅次于意譯和直譯)和音譯(使用最少)。
【參考文獻(xiàn)】
[1] (清)洪昇著.楊憲益, 戴乃迭英譯.長生殿.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M]. 外文出版社, 2001.
[2] 何元建.論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2010(3)201-212
[3] 方金元,方龑. 淺談中國傳統(tǒng)戲劇人物臉譜與角色行當(dāng)[J].大眾文藝, 2014(8)170.
[4] 趙雅, 張利, 戈玲玲. 林語堂作品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探討——以Lady Wu及其漢譯本為例 [J]. 海外英語, 2016(14)114.
[5] 戈玲玲. 論幽默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基于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學(xué)刊, 2011(1)117-122.
[6] 王秀麗. 漢譯英過程中的音譯法探討[J].重慶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1(1)138.
[7] 朱娟輝. 增譯法在旅游英語翻譯中的運用[J].云夢學(xué)刊,2009(2)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