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正攀+徐振云
摘要:葉圣陶先生作為編輯家、出版家,為大家所熟知的是其編輯的白話文中小學教材,但其在編輯、整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方面所作的實踐探索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首先,葉圣陶先生選注《荀子》《禮記》《蘇辛詞》《周姜詞》,點注《傳習錄》;其次,編工具書《十三經(jīng)索引》;再次,參與主編多部文言文教材,入選的許多篇章至今仍被中學教材選用,可見其編輯理念及實踐影響之深遠。
關鍵詞:葉圣陶;古代文化典籍;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實踐;編輯思想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7)11-0075-03
葉圣陶先生作為編輯家、出版家被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是他主持編輯的白話文中小學教材,但先生在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方面做的工作,卻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葉圣陶先生整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古籍的選注、整理與編纂工具書,主要是在商務印書館期間參與《學生國學叢書》中部分書籍的選注工作和在開明書店編《十三經(jīng)索引》等;二是為學生編選含有文言文的專門和綜合性教材,很多當時選編的作品仍入選現(xiàn)在的學校教材,其編輯理念與實踐的影響可謂久遠而深刻。
一、參與選注商務印書館的《學生國學叢書》
20世紀20年代初,新學制課程大綱頒布前后,教育界針對中學國文的教學目標、教法、教材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當時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王云五通過關注學界的討論和動向,捕捉到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相結合的出版商機,主持開展商務印書館的古籍普及工作。眾多學者群策群力,編選了三套古籍普及叢書,區(qū)別不同讀者對象、選目和版本,分別是《國學小叢書》《學生國學叢書》《國學基本叢書》,于1926年1月開始出版,至1940年共陸續(xù)刊行93種。
1923年春,葉圣陶先生應邀出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國文部編輯。就是在這一時期,他獨自選注了《荀子》《禮記》《傳習錄》《蘇辛詞》《周姜詞》等,參與選注《史記》等。葉圣陶先生選注的《荀子》出版于1925年11月,選注的《禮記》出版于1926年7月,點注的《傳習錄》出版于1927年1月,選注的《蘇辛詞》出版于1927年9月,選注的《周姜詞》出版于1929年7月,均編入《學生國學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這是葉圣陶先生在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期間研究、整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的五大成果。
正如《學生國學叢書編例》所言:“中學以上國文功課,重在課外閱讀,自力攻求,教師則為之指導焉耳。惟重篇巨帙,釋解紛繁,得失互見。將使學生披沙而得金,貫散以成統(tǒng),殊非時力所許:是有需乎經(jīng)過整理之書篇矣?!币虼?,商務印書館決定出版《學生國學叢書》,本叢書所選皆為國學要籍,每一本要籍都堅持選擇精要內容,“諸書選輯各篇,以足以表見其書、其作家之思想精神、文學技術者為準。其無關宏旨者,概從刪削。所選之篇類不省節(jié),以免割裂之病?!痹谶x注過程中,注意分段落,加新式標點,加注釋,并在書前撰寫作者生平,略敘內容提要。這種編選方法和理念為葉圣陶在開明書店編選國學教材和工具書奠定了基礎。
1924年6月5日發(fā)表在《教育與人生》29期上的《關于〈初中國語教科書〉的陳述》一文中,葉圣陶先生聲明:“我們的意思,要能夠看平易的古書,在乎認識古文的狀貌和性習……具有真見解真感情及真藝術者,不違反現(xiàn)代精神者……一個初中學生,精讀了這些教材,去看平易的古書,總不致茫無所知;去欣賞情味普遍的文學作品,總不致了無所感”。葉圣陶先生是這樣想的,也是堅持這樣做的。在編選《學生國學叢書》的過程中,錄入關于作者思想學說的最重要的篇章。選擇比較好的“增注”“ 補遺”里各家的說數(shù),意在使讀者能夠順溜地讀下去,并能了解其意義,借此希望幫助讀者節(jié)省時間。為便于讀者自學,他在序言中按照叢書編選的要求,提點學習方法。葉圣陶先生主張讀者從現(xiàn)代的哲學、教育學、心理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入手,將古代的圖書作為參證的材料。他建議讀者讀《禮記》采用以類相從的方法,依著前面部分的略類,把同類的各篇并看,再從里頭提出細目來研究。而提醒讀者在學習《傳習錄》時“如其先自立下一個條路,把各則分隸條目,比觀通覽,必能認識得真切且詳盡——研究關于思想學術的舊籍,這是不祧的一法?!比~圣陶先生在選注《學生國學叢書》的過程中,竭力引導讀者窺得學習門徑。
二、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主持開明其他古籍出版工作
在開明書店工作期間,葉圣陶先生編了工具書《十三經(jīng)索引》,這為研究十三經(jīng)的學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該工具書目前仍在應用,足見其實用價值。
《十三經(jīng)索引》的編選緣起是由于葉圣陶先生感覺到查詢十三經(jīng)經(jīng)文的不便與費時,與其他同行交流也有相同的感受,因此就萌生了編索引的想法。1929年秋天,葉圣陶先生開始編《十三經(jīng)索引》,想實現(xiàn)凡是出在《十三經(jīng)》中的引文,一查就知道所屬的書名和篇章,并能清晰地查到前后文的目的。若嚴格按照句子的定義來編纂《十三經(jīng)索引》,編者的工作量會減少很多,但檢索點也會隨之大幅度減少,給讀者的使用帶來諸多不便,降低《十三經(jīng)索引》作為檢索工具書的實用價值。他做了變通:“此書以諷誦時之一停頓為一條。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則析為三條?!比绻麌栏癜凑站渥尤ゾ幾耄槍@句話編者可以只制作一張卡片,將其作為一個條目處理即可,讀者也就只能通過“子曰”去查,而“子曰”二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頻率太高,很難從中快速、準確地篩選出真正所要查檢的語句。因此,編者變通為根據(jù)停頓分條,析為三條后,讀者從“子”“學”和“不”三個字入手,均可以查出這句話的出處。這樣,葉圣陶先生不辭辛勞與繁瑣,為了方便讀者,依然按照停頓來解析條目,編輯整部《十三經(jīng)索引》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卻能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便利。
《十三經(jīng)索引》之所以能成功編選,與葉圣陶先生家人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編選之初,葉圣陶先生規(guī)定編輯的“凡例”和各部經(jīng)書各篇篇目的簡稱,選好較好的版本,再按誦讀時的停頓斷好句。葉家其他人按斷句一句剪成一條,剪空一段用報紙包成一包;再將剪下的句條貼在卡片上,在句條下邊蓋上“簡稱”和“序數(shù)”的印,貼完一包,就用麻繩串在一起。葉母負責往卡片上貼句條和蓋印,那“印”是胡墨林女士按紙包上批的“簡稱”和“序數(shù)”揀好后預先包在紙包里的,決不會弄錯;葉至善則負責往卡片上打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