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雁子
南燭
文/雁子
【別名】牛醉木、小米柴
【來源】杜鵑花科南燭屬植物南燭,以莖、葉及果入藥。莖、葉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收,曬干。
【性味】辛、微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止痛。外用治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注】
(1)本品有毒,全株含梫木毒素,嫩葉含量尤多。中毒后易引起嘔吐,大便次數(shù)增多、多尿,神經(jīng)中樞及運動神經(jīng)末梢麻痹,肌肉痙攣。
(2)古代本草所載的南燭是杜鵑花科烏飯樹屬植物烏飯樹,南方收購和各地銷售的南燭子即為此種的干燥果實。
「釋名」南天燭(圖經(jīng))、南燭草木(隱 (同上)、草木之王(同上)、惟那木 ( 米作烏飯,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 )。
「集解」藏器曰∶南燭生高山,經(jīng)冬不凋。
頌曰∶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紅子作穗。
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采枝葉用。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干石 飯法云∶其種是木而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一名男續(xù),一名猴藥,一名后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號是南燭也。生嵩高少室、抱犢、 雞頭山,江左吳越至多。土人名曰猴菽,或曰染菽,粗與真名相仿佛也。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梔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其子如茱 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濃,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飯之法,見谷部青精干石 飯下。時珍曰∶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樸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按∶《古今詩話》云∶即楊桐也。葉似冬青而小, 臨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葉,漬水染飯,色青而光,能資陽氣。又沈括《筆談》云∶南燭草木,本草及傳記所說多端,人少識者。北人多誤以烏臼為之,全非矣。今人所謂南天燭是矣。
莖如蒴 有節(jié),高三、四尺,廬山有盈丈者。南方至多。
【枝葉】
「氣味」苦,平,無毒。時珍曰∶酸、澀。
「主治」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饑,變白卻老
「發(fā)明」頌曰∶孫思邈《千金月令方》∶南燭煎∶益髭發(fā)及容顏,兼補暖。三月三日采葉并蕊子,入大凈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閑處,經(jīng)一周年取開。每用一匙溫酒調服,一日二次,極有效驗。《上元寶經(jīng)》曰∶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精,命不復殞。
「附方」舊二。
一切風疾∶久服輕身明目,黑發(fā)駐顏。用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皮,細銼)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凈鍋慢火煎如稀飴,瓷瓶盛之。每溫酒服一匙,日三服。
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圣惠方》)。誤吞銅鐵不下∶用南燭根燒研,熟水調服一錢,即下。
(《圣惠方》)
【 子】
「氣味」酸、甘,平,無毒。
「主治」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時珍)。
果:酸、甘、平,無毒、強筋、益氣、固精。
枝葉:苦、平,無毒。
根:主治跌打損傷腫痛,鮮根搗爛水煎外洗。散瘀,消腫,止痛。治牙痛。
牙痛:鮮根3~5錢,搗爛燉雞蛋吃。
筋骨痿軟乏力,滑精:果10~25克,水煎服。
刀傷出血:鮮嫩葉搗爛外敷。
婦人白帶:南燭樹根30克,紅棗5個,水煎去渣服,并食棗。
血虛風痹 (貧血衰弱、神經(jīng)痛)、腰腳無力:
春季采新葉、嫩枝,切細,加水熬濃汁去渣,加糖收膏, 瓷瓶收貯,每次用溫水送服一匙,一日2次。
查閱一些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山炒米”,其實就是南燭,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飯草、烏飯草、烏飯樹,它原屬于杜鵑花科,現(xiàn)已隸屬新獨立出來的烏飯樹科,原植物即烏飯樹。南燭古名為染菽,因其枝葉具有染色的功能,果實如豆(菽即豆),故名。染菽音轉即叫南燭。
南燭(青精)是一種在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植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边@首詩的作者是人稱“山中宰相”的南朝梁代藥物學家陶弘景,在他所著的道家著作《登真隱訣》一書中就介紹了“青精飯”的做法:“以南燭草木煮汁漬米為之”, 唐代時,食烏飯風俗盛行,杜甫在《贈李白》詩中就有“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葷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句子。唐代陸龜蒙《四月十五道室書事寄襲美》詩云:“烏飯新炊芼臛香,道家齋日以為常?!碧迫岁惒仄鳌侗静菔斑z》中記載當時青精飯的制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瑩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稱:“本草南燭,今墨飯草,即青精也?!崩顣r珍的《本草綱目》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樸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烏米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一些古書中,則將南天竹誤為南燭,如宋《圖經(jīng)本草》、宋代沈括的著作等,今人經(jīng)考證,認為南燭與南天竹是兩種植物,南燭就是烏飯樹,即青精樹。
①治一切風疾,久服明目: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及皮,揀擇細銼)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別于凈鍋中,慢火煎如稀餳,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溫酒調下一茶匙,日三服。(《圣惠方》南燭煎)
②助陽補陰,發(fā)白變黑:春間采南燭嫩葉,約二十斤。用蒸籠在飯鍋蒸之,蒸熟曬干為末(陰干者無用),大約一斤南燭葉末,加入桑葉一斤,熱地二斤,山茱萸一斤,白果一斤,花椒三兩,白術二斤;為末,蜜丸。白滾水送下一兩,每日早晨服之。(《本草新編》)
③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須發(fā)之圣藥,氣味和平,性復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本草經(jīng)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