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起于過用
“生病起于過用”出自《素問·經(jīng)脈別論》,是中醫(yī)學關于人類發(fā)病的一種認識。所謂“過用”即指超越常度,本意雖指五臟過勞而致病,但結合《內(nèi)經(jīng)》其他篇有關發(fā)病內(nèi)容的原文來看,其在發(fā)病學上有著普遍意義,因而應將“過用”視為人體致病的普遍規(guī)律。所謂生病起于過用,是指凡超過人體適應限度,包括四時天氣、七情變化、飲食、勞倦等,使臟腑氣血損傷者,皆為之。同時過度治療、盲目使用保健品等亦屬于“過用”范疇。
《素問·寶命全形論》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因此,養(yǎng)生必須順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的生長收藏變化規(guī)律。如正常的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氣候變化,有利于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人應之,就不會生病或少生病。而氣候反常,諸如冬寒過甚、夏熱過甚,或冬應寒反熱,夏應熱反寒等,人在其中,則易發(fā)生疾病。
《內(nèi)經(jīng)》提出的飲食養(yǎng)生原則必須做到飲食五味調(diào)和,即“食飲有節(jié)”“謹和五味”,尤其重在“節(jié)”“和”二字,力戒飲食過量及五味偏嗜,指出了過量的飲食可使腸胃損傷,氣血失調(diào),還有許多調(diào)和五味、五味不可偏嗜的論述,說明因五味偏嗜也可引起多種疾病。
中醫(yī)認為,正常情況下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體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動,并分屬五臟所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若不能很好地保養(yǎng)精神,順調(diào)意志,七情變化超越了常度,任性放縱,過分激動,則會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diào),引起許多情志病證和內(nèi)傷疾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云:“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靈樞·本神》云:“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恐懼者,神蕩散而不收”。
勞累過度會使形體、精神疲倦,臟腑功能損傷而致積勞成疾,包括形勞、神勞和房勞。《靈樞·九針論》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靈樞·大惑論》則謂:“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但若過度安逸,如長期不活動、懶散不用腦、睡眠過多等,也可導致臟腑功能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