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蘭 楊 冬
1.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長沙市雨花區(qū)砂子塘小學,湖南 長沙 410007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白紙坊太獅”保護與傳承研究
陳 蘭1楊 冬2
1.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長沙市雨花區(qū)砂子塘小學,湖南 長沙 410007
“白紙坊太獅”是北京市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具有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和地方特色。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考察法、訪談法以及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白紙坊太獅”歷史的流源及發(fā)展、保護傳承的現(xiàn)狀、特點、白紙坊太獅本身的價值進行分析,找出其傳承保護的經(jīng)驗與不足。針對白紙坊太獅面臨的人才斷缺、傳承人素質(zhì)不高、動作難度大眾化不足以及宣傳力度欠缺等問題,從國家與政府、白紙坊地區(qū)和白紙坊太獅自身因素等三個方面出發(fā),提出與此相關的發(fā)展途徑,為更好地弘揚和繼承以白紙坊太獅為代表的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提供參考。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白紙坊太獅 保護 傳承
舞獅運動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屬于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國舞獅的主要組成分為南方的醒獅和北方的獅子舞。從外表造型上和舞法上來看,南北兩獅都各具特色。在北方獅子舞中,河北的雙獅和北京的太獅都頗有盛名,京城宣武白紙坊地區(qū)的“太獅老會”也是北京著名的民間花會之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到來,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都在不斷地消失,白紙坊太獅這一古老的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白紙坊太獅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第十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這些舉措都使得對“白紙坊太獅”這一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得到了增強,然而,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更是不容忽視,亟需研究。
1.1 研究對象
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白紙坊太獅”保護與傳承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民族民俗體育文化”“舞獅”等為主題詞,從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紙質(zhì)文獻,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查閱電子期刊文獻,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訪談法
多對白紙坊太獅第八代傳承人盧永超老師及其學生、徒弟進行訪談,同時還走訪了白紙坊地區(qū)了解太獅的民眾;對全國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副總裁判長湯鐵軍老師、北京體育大學舞龍舞獅專家滕樹云老師進行訪談,深入了解白紙坊太獅文化及保護傳承現(xiàn)狀。
1.2.3 實地考察法
對白紙坊太獅的訓練場地、訓練器材、技法、套路、演出現(xiàn)場進行觀察并拍攝,為本研究提供一手資料。
白紙坊太獅是北京宣武地區(qū)的漢族舞獅,在漢族民間一直有乞求平安、消災、祛病、祥瑞的講究。白紙坊太獅作為一種民間的舞獅文化,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有170多年的歷史了?!疤{老會”成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1]其后幾經(jīng)衰落,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李庭樸、陳子鶴共同重整太獅老會,聘請了永定門里永安橋一位綽號被稱為“篩子劉五”舞獅藝人傳授技藝,廣集會眾,屢屢參加了京城各處的行香走會,逐漸享譽京城。清光緒末年白紙坊太獅被納入當?shù)貍鹘y(tǒng)走會中,人們把這種漢族民間舞獅表演作為一種娛樂健身的形式保存了下來,從此這種民族民間的體育形式和表演技藝得到了傳承和發(fā)揚。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從清同治五年白紙坊太獅老會重整起,其第一代傳承人為“篩子劉五”;第二代為一陸姓人;第三代為陸某之子;第四代何金玉;第五代丁秉亮;第六代劉德海;第七代王建文;第八代盧永超。
中國舞獅運動可分為南方的醒獅和北方的獅子舞。南方的醒獅最大的特點是神韻,突出一個“醒”字,頂尖的舞獅者表演南獅能使其到達睡獅已醒、動靜分明、剛?cè)嵯酀?、形神具備、人獅一體的效果。而北獅外形酷似真獅,則顯示出了獅子的雄健勇猛、形神兼?zhèn)?,同時又顯示出了獅子頑皮可愛的天性。在南獅和北獅的外形上一些專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專家A很直接地形容南北獅子,說“北獅的獅步輕巧、靈活,獅頭勇猛彪悍,與狗非常相似,而南師沉穩(wěn)、慢,類似于貓”。專家B說“南獅子看起來活潑可愛、靈活,北獅兇猛,外形類似于真獅子”。
白紙坊太獅屬于北方獅子舞的一種,從外表上和北獅又有區(qū)別,白紙坊太獅獅頭是大碑頭、窩窩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兇猛的造型。[2]盧永超老師說“河北雙獅比起太獅來說更講究于演,雙獅的動作幅度較大,而白紙坊太獅注重于模仿真獅,它的動作輕巧靈活、勇猛彪悍、頑皮可愛,輕盈的步伐及其細膩逼真”。
4.1 溝通交流的價值
經(jīng)濟全球化的到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地走出國門。[3]而舞獅這項具有中華民族代表性的運動不斷地被世界各國所關注,在東南亞一帶尤為顯著。據(jù)了解,2013年滕樹云老師帶領北京體育大學學生代表國家龍獅隊去東南亞某國演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也使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通過組織舞獅比賽、演出等方式可以促進各國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最終達到世界文化大繁榮的局面。所以,舞獅運動才會如此的博大精深,同時舞獅運動也有了更廣大的發(fā)展空間。根據(jù)白紙坊太獅第八代傳承人盧永超老師的說法舞獅表演劇“太獅傳奇”創(chuàng)編以來,不僅在大陸各地進行表演,還于2015年的4月在臺灣演出,得到了臺灣同胞的高度贊揚,這足以顯示出白紙坊太獅對海峽兩岸的關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能夠促進兩岸同胞相互交流,共同為這項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而感到自豪。
4.2 強身健體價值
在訪談滕樹云老師的過程中,他說“舞獅是一項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在國際上具有中華雄獅的號稱。想要練習舞獅,一般人很難駕馭它的,只有身體素質(zhì)好的,像練武人員通過稍加訓練很容易入手”。由此看來,舞獅對身體的要求很嚴格,但是同樣也能夠鍛煉身體。白紙坊太獅在練習和表演的過程中涉及到了跑、跳、躍、舉等基本動作,所以表演者在身體素質(zhì)、彈跳力、協(xié)調(diào)性、柔韌性、爆發(fā)力上面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夠?qū)⑻{演繹得更好。所以,在參加演出之前必須要有長期系統(tǒng)訓練的過程,因此,舞獅運動具有強身健體的價值。
4.3 娛樂身心的價值
在觀看一場舞獅演出中,一位舞蹈教師說“一場舞獅表演中含有武術、音樂還有獅子的相結(jié)合看起來真美,要是能將舞蹈結(jié)合在一起那就是更完美了”。白紙坊太獅在表演的過程中涉及到了音樂、武術動作、舞蹈以及多種因素相結(jié)合的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太獅的存在不僅僅只是一項運動那么簡單了,而更系統(tǒng)地說白紙坊太獅也可說是一門藝術。太獅在表演的途中它那精彩激烈、氣勢不凡、兇猛的動作中同時又帶有許些可愛活潑,不僅能給表演者自身帶來強身健體的價值,同時還能使欣賞者大飽眼福,為人們的生活之余添加了幾分樂趣,可以說是身心愉悅。[4]
4.4 學習教育價值
據(jù)湯鐵軍老師介紹說“現(xiàn)在在校園中和公共場合見到舞獅或武術表演等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時,在大家的眼里感覺很新鮮很少見,而對于國外的跆拳道幾乎人人知曉,我們是不是應該自我反省下?為什么自己的文化自己感覺陌生?那么相反也有好的方面,不如說物以稀為貴”。
盧永超老師說“根據(jù)白紙坊太獅自身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可能會大力的將白紙坊太獅推廣到進校園中,使學生去練習白紙坊太獅,讓這一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消失”。白紙坊太獅它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認識。還能夠使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民族的自豪感得到提高和增強。[5]另外,學生通過太獅的訓練,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也有利于學生意志力的提高。在太獅訓練的過程中,不光是在技術上的練習,同時還有一定的太獅禮儀,以及白紙坊太獅的來源、歷史發(fā)展以及相關的文化,[6]使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4.5 藝術觀賞的價值
白紙坊太獅出類拔萃,它形態(tài)與神態(tài)的結(jié)合堪稱完美。白紙坊太獅的表演是藝術、武術與舞蹈的結(jié)合。在表演的動作中,舞獅者通過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獅子的勇猛、兇悍、威武、機敏、靈活神態(tài),給觀賞者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感受。
4.6 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價值
“越是民族的文化同時也就越是世界的”。舞獅運動是中華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舞獅運動不斷地走出國門,[7]受到了許多外國友人的喜愛,國際間組織舞獅運動競賽也相對越來越多。而白紙坊太獅也正努力地將其自身的文化面向全國,推進世界,由此顯示出白紙坊太獅更重要的是有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5.1 國家法律政策的保護現(xiàn)狀
自從2004年8月28日我國加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以來,[8]根據(jù)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政策做出了調(diào)整,形成了適合中華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體系。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經(jīng)濟上、物質(zhì)上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建立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制度。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的頒布,把白紙?zhí){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括展名錄,[9]這為白紙坊太獅以及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根據(jù)盧老師介紹說:自從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建立以來,政府對白紙坊太獅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和認可,支持白紙坊太獅的保護與傳承。
5.2 西城區(qū)文化館對白紙坊太獅的保護
盧永超老師徒弟說“西城區(qū)文化館對白紙坊太獅的保護也做了很大的幫助”。西城區(qū)文化館在通過時間長達三年的努力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太獅資料的整理和挖掘,經(jīng)常到了解“白紙坊太獅”的人身邊,用文字的方式將白紙坊太獅發(fā)展的點點滴滴記錄了下來。同時他們通過學習舞獅技術動作去領會太獅的動作并且用畫圖的方式將每個動作都標記了下來,他們前前后后一共畫了大約四五百幅。
5.3 北京印鈔廠對白紙坊太獅的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想要更好的發(fā)展,其最根本的問題是傳承與保護,[10]只有建立了很好的保護措施才能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傳承的保障,那么當然保護的同時也離不開傳承。而在白紙坊太獅的傳承與保護上面北京印鈔廠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了能夠使白紙坊太獅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北京印鈔廠楊春林召集了幾位文學愛好者共同創(chuàng)作了一部京劇《太獅傳奇》,在這部京劇中反應了白紙坊太獅的歷史,其次也對白紙坊地區(qū)民俗文化進行了宣傳。白紙坊太獅劇本寫出來以后得到了北京印鈔廠領導的肯定和支持,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訓練,這部“太獅傳奇”由北京印鈔廠的職工們自己創(chuàng)作、編排、設計等一切與表演有關的服裝道具等。終于在203年的十月正式開始演出,演出后一致受到員工以及各界人士的好評,從此,北京印鈔廠將這一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作為企業(y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白紙坊太獅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北京印鈔廠。
6.1 白紙坊太獅的傳承方式
據(jù)了解,白紙坊太獅的主要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和親身示范為主。因為舞獅運動的特殊性,單單口傳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口傳與親身體驗和親自示范相結(jié)合的方式去傳承太獅,才有可能掌握太獅的基本方法。這樣的傳承方式對舞獅運動的延續(xù)極為重要。
6.2 白紙坊太獅的傳承途徑
白紙坊太獅從大體上可以分為群體傳承、家庭師徒傳承、社會傳承、學校傳承這四個傳承途徑。
群體傳承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最為顯著,也是白紙坊太獅最為興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白紙坊太獅得到社會人員的積極參與,單單白紙坊地區(qū)就有幾百人參與太獅的活動,此時白紙坊太獅的身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京城的各大香會上。 而家族(師徒)傳承是指家庭或家族內(nèi)部進行傳授和練習,家庭傳承包括徒弟在內(nèi)的只局限于血緣關系的傳承,在家庭師徒傳承中使白紙坊太獅的技藝和文化得到了繼承,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使白紙坊太獅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社會傳承為白紙坊太獅的傳承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白紙坊太獅通過演出、競賽的方式且利用媒體、圖書、報刊、影視等方式,使舞獅運動愛好者了解白紙坊太獅并且參與太獅運動。
學校是教育基地,是培養(yǎng)各種人才的搖籃,[11]學生是傳播和發(fā)展的基礎,在當下面臨傳承困難的時候,利用學校傳承將白紙坊太獅引入校園,使白紙坊太獅的傳承得以新的道路。從第八代傳承人盧永超老師了解到,第七代傳承人王建文老師在2000年就被北京體育大學聘為教師,并專門傳授白紙坊太獅的技藝和表演藝術,使得白紙坊太獅這項運動發(fā)展到了大學,同時以大帶小的方式使白紙坊太獅能夠發(fā)展到中小學中去。這樣為白紙坊太獅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1)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白紙坊太獅一共經(jīng)歷了八代傳承人,通過這八代的傳承與發(fā)展,太獅在技藝上、觀賞性上以及在它的文化傳播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2)隨著社會文化的日益豐富,多種娛樂方式不斷的出現(xiàn),對白紙坊太獅的傳承造成巨大的壓力。(3)白紙坊太獅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4)白紙坊太獅在宣傳力度上面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5)白紙坊太獅其自身的動作創(chuàng)編上、動作難易程度上還有待很多改進的地方。
[1]段全偉,呂韶鈞,雷軍蓉,王建文,劉 偉.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白紙坊太獅”傳承與保護[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09):38-40,47.
[2]晉小潔,張長念,王璐璐. 北京市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以白紙坊太獅為例[J]. 中華武術(研究),2015(12):84-88.
[3]嚴三九,武志勇,吳 鋒,郭恩強. 論具現(xiàn)代與普世價值的中華文化價值理念及其國際傳播(下)[J]. 文化與傳播,2014(02):8-19.
[4]李連杰. 廣西賓陽彩架民俗文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4.
[5]葛國政. 我國高校龍獅運動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6]周繼鳳. 大學舞獅隊:傳獅藝,承獅德[J]. 大學生,2015,24:38-39.
[7]龍益知. 高校龍獅運動的推廣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8]陳 磊.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法律保護[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8.
[9]李依霖. 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法律保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10]佟玉權(quán).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保護與制度建設[J]. 文化學刊,2011(01):128-133.
[11]梁 茹. 對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學校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調(diào)查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izhifang Taishi "
Chen Lan1Yang Dong2
(1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China;2.Yuhua District Shazitang Primary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Baizhifang taishi "is Beijing's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with the distinct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se the value of "Baizhifang taishi" history sour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its inheritanc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of Baizhifang taishi, finds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sport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Baizhifang taishi facing in talent shortage, poor quality of heritage people, less popularization and propaganda of the movement difficul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Baizhifang area and Baizhifang taishi own factor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way,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better carrying forward and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izhifang Taishi Protection Inheritance
G85
A
2096—1839(2017)3—0101—04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挖掘整理與保護傳承研究”,編號:14ZHC020。
陳 蘭(1983~),女,碩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