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娜娜 郭凱龍
(太原科技大學晉城校區(qū)體育教研組 山西晉城 048000)
隨著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的提出,體育教學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新課標提出提后,有很多教師一直在探索一種所謂的適合新課標的體育教學模式?!翱鞓敷w育”的說法盛行一時。將“快樂”作為一種主要的評價標準,過于強化學生的主觀感受,淡化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和動作技能的學習,這是一種舍本求末的做法。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但體育教學首先是一種教學活動,是一種教和學的雙邊活動,而不是一種簡單的滿足學習者心理感受的“服務過程”。是教學就得遵循教學的規(guī)律。體育教學亦是如此。任何的創(chuàng)新求異也不應違背基本的原則和規(guī)律。
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模式到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模式是新課標下體育教學模式的過渡,以學生為中心,旨在倡導課堂上賦予學生更多的決策權,學生在掌握動作技能后進行練習時教師盡量不要有過多的干涉和糾錯,凸顯學生的自我練習和評價,具體的設計是:在完成課堂內容的教學后,教師設定一項或者幾項練習任務,將學生進行分組,小組的兩個學生一個是練習者一個是觀察者,觀察者負責觀察練習者的動作,對動作進行反饋和評價,練習者根據(jù)觀察者的技術反饋進行動作的糾錯與改進。這樣的關系稱為互惠式教學模式,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存在同樣的問題時,召集學生進行集體糾錯和動作要領的重申是很必要的。引導發(fā)現(xiàn)式學習片段在實施過程中最大障礙在于第一個問題的提出,當知識由學生本人發(fā)現(xiàn)時,學生對其的記憶會更加穩(wěn)定。
沒有一個教師是全知全能的,《學記》有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學習、讀書、上網(wǎng)、培訓、交流,甚至有時候需要向學生學習,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學生平等相處,善于聽取學生的意見,學生是教學的直接踐行者,對于課堂實施效果有最直觀的感受,對于課堂有直接發(fā)言權,有學者強調,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享有一定的課堂決策權力,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結果評價等?!敖虒W相長”的意義就體現(xiàn)在這樣的決策中,學生對教師的錯誤勇于指出,教師的虛心接受不但不能使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反而會拉近二者的距離,增強師生情感。
賦權是指提高教師對其社會角色的認識,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賦權于教師,教師對課堂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考核評價的方式有更多的發(fā)言權,教師被賦權后,更多的想法和見解被采用,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自尊;增能是指體育教師歷來都有“一專”的技能,由于教學工作的復雜性,對教師的專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體育教師的技能“無助感”會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鼓勵教師增能能夠改變這種教學困境,促進專業(yè)能力發(fā)展,使體育教師“一專多能”;賦權增能是“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過程”也是“社會角色提升的必然結果”,結果是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增強、教學效能提高、增進學生學習、增進學校發(fā)展。
明確學生的角色定位,作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對教師提出的課程相關問題給予積極回應,將自己對課程的看法和建議真實的反饋給教師,教師在制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意見考慮進去,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生參與課堂決策主要有兩種途徑:學習體驗和教學策略的決策,教師在課后應主動詢問學生,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這種就是學生作為積極的參與者主動參與教學策略的決策。
學生以團體為依托,成立學習小組,通過指導老師的參與,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參加各類競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充分的自主和能動性,充分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經(jīng)驗,取得學習成果。
體育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向活動,也是師生間培養(yǎng)情感和建立良好關系的重要形式,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才能大膽面對教師,體育教師教授學生知識時,不能照本宣科,要將教學內容“豐富”起來呈現(xiàn)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意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言行舉止文明規(guī)范,平易近人,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以教師為榜樣,嚴于律己,在體育教學中貫穿德行教育。
體育課多數(shù)在室外進行,藍天、白云、新鮮的空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尤其是在學生上了幾堂的室內理論課后,一旦走進體育課堂,就會象出籠的鳥一樣感到無比的興奮,躍躍欲試。學生的主導地位體現(xiàn)在練習中,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若能安排好體育課的活動量和活動密度,再結合體育游戲,就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調整,學生對體育會產(chǎn)生重新認識,若教師能夠主動參與學生的游戲、活動、練習中,無形中就縮短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鍛煉習慣。
總之,體育教學活動是發(fā)展動作技能的師生雙邊活動,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1]吳肖恩.高校體育教學中互惠教學模式的理論架構與教學設計[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16(6):38-39.
[2]趙劍虹.談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與學[J].發(fā)展,2011(3):134.
[3]李寶慶.學生參與課程決策[J].全球課程展望,2009(10).
[4]和學新,高飛.學校課程決策的過程及其實現(xiàn)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14(6):5-10.
[5]任慶月,高士晶.學生參與學校課程決策:依據(jù)、方式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4(6):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