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承
微信公眾號視野下高校學術社團信息化的路徑探索
熊繼承
新媒體的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微信公眾號的普及化,給高校學生學術社團信息化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優(yōu)勢。本文重點從高校學術社團信息化發(fā)展困境、高校學術社團信息化發(fā)展中微信公眾號的主要優(yōu)勢以及基于微信公眾號基礎上的重建措施等諸多方面進行論述。
微信公眾號 高校學術社團 困境 措施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因其具有便利性、快捷性等優(yōu)勢而被社會大眾所普遍接納和使用,而且它正逐步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說,隨著新媒體的到來,尤其是近年來微信公眾號的普及化,以及注冊門檻逐漸放寬,給高校學生學術社團信息化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優(yōu)勢。本文重點從高校學術社團信息化發(fā)展困境、高校學術社團信息化發(fā)展中微信公眾號的主要優(yōu)勢以及基于微信公眾號基礎上的重建措施等諸多方面進行論述。
眾所周知,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組織、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橋梁和渠道,其中學術社團更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興趣、提高學術技能,但是,目前高校學生學術社團信息化主要面臨以下一些問題。
(一)高校學術社團不夠普及
就筆者所處學校的情況來看,學術社團由于知識性、技能性要求過高,導致很多學生對此并不感興趣,在學校社團當中沒有多少市場,而且很多高校甚至沒有學術類社團,大多是以興趣愛好類、娛樂類社團為主,如街舞社、輪滑社等。
(二)高校學生社團的知識普及渠道有限
回顧絕大多數學術社團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由于面對的學生對象有限,其知識普及的群體或許只有社團的部分成員,對于一個社團、一個專業(yè)乃至一個學校而言其影響力都是有限的。
(三)學術社團內部的凝聚力不高
由于諸多因素,如學生精力有限、學生興趣不足、社團線上與線下互動活動不多等,導致部分高校學術社團內部成員的互動不夠頻繁,凝聚力和活力都呈現出低下的局面。
互聯(lián)網一直都在影響我們的人類行為和思考模式??梢哉f,互聯(lián)網等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技巧,與此同時,由于新技術的改進與應用,我們學術社團的發(fā)展也得到不同程度改進。所謂微信平臺,就是微信公眾平臺。我們知道,早在2012年8月開始,騰訊就給企業(yè)、機構、媒體等組織推出了一項服務,就是微信公眾平臺。也就是說,一個企業(yè)、機構、媒體或者組織通過申請公眾號平臺,讓目標群體進行訂閱,公眾號定期推送一定的文章、文字,可以說,這是一個文化傳播平臺,是一個人際交往和溝通平臺。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力量。而且,隨著個人公眾號平臺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眾平臺的運營和建設當中來。當然,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組織和機構也在加入其中,與此同時,諸多高校社團也紛紛注冊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
筆者在撰寫此文時,自己也摸索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發(fā)現,微信公眾平臺是通過騰訊官方網站申請,一般個人公眾號一天即可審核開通,企業(yè)和機構公眾號申請審核時間相對較久。微信公眾平臺有很多功能,服務號和訂閱號的功能有共同之處,即:群發(fā)消息、與粉絲互動;自定義菜單等。結合筆者自身實踐情況和個人理解。筆者認為,微信公眾平臺或者說微信公眾號具有傳播快、定位精準、內容豐富、分享性、互動性、時效性、成本低等優(yōu)勢和特點。具體而言,如下:
(一)傳播快、迅速
我們知道,微信公眾號也叫訂閱號,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公眾號來第一時間獲取一些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因此,一般一個優(yōu)秀的公眾號少則上千人關注,多則上萬、上十萬人關注,因此,當公眾號推送成功一條消息,即意味著有上千、上萬乃至上十萬人閱讀該篇文章。可以說,這條消息是在短短一秒鐘的時間推送給訂閱者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傳播快和迅速的特點。
(二)定位精準
筆者認為微信公眾平臺還具有定位精準的特點。正如前文所言,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公眾號來第一時間獲取我們所需要的信息。我們特別要注意“我們所需要的信息”這幾個字眼,也就是說人們關注和訂閱公眾號是有特定目的和需求的。也就是說,由于人們處于特定目的關注和訂閱公眾號,因此公眾號的文章推送給的群體也是精準和精確的,都是基于關注者的需求的。
(三)微信公眾號具有內容豐富和分享性的特點
我們知道,微信具有一鍵分享和轉發(fā)等功能。而且,我們知道微信公眾號是有不同類別的,因此,不同類別公眾號的存在使得其內容越來越豐富。
(四)微信公眾號具有互動性、時效性和成本低等特點
我們知道,微信公眾平臺也具有評論等功能,因此微信公眾平臺和公眾號訂閱者是存在一定的互動和溝通的。其次就是,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將某些文章和新聞推送出去,也就是說微信公眾平臺和絕大多數現代傳媒或者說互聯(lián)網工具一樣具有超強的時效性,可以第一時間把最新的內容推送出去。還有就是,由于微信公眾平臺借助的是互聯(lián)網現代傳媒工具,相比很多傳統(tǒng)媒介來說,是節(jié)省了很多成本的,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微信平臺是具有成本低的特點。
通過文獻綜述,結合本人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微信在高校學術社團信息化的有效途徑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加強培訓
微信公眾號是近年來出現的新鮮事物,對于公眾號如何申請,如何運營并不是所有學生社團的學生都了解。第一,要抓住當代大學生易于、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組織好學生學術型社團負責人及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幫組其靈活運用微信公眾號。第二,要抓住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正處于不斷定型的階段特點,加強對于大學生學術型社團負責人及技術人員關于信息搜索、信息編輯、信息整合以及信息處理的能力的培訓,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提高社團負責人及技術人員的政治覺悟,并教育其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二)注重內容
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是吸引廣大微信用戶關注的核心要素?,F在微信公眾號迅猛發(fā)展,給廣大微信用戶帶來了信息傳播和互動交流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另外一種不良的現象,即有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微信公眾號來散布謠言及違法信息,危害正常的網絡傳播秩序和公共利益。要在眾多微信公眾號中脫穎而出并且保持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學術型社團的微信公眾號要特別重視內容建設。第一,要凸顯學術型社團的定位,可以是學術知識的普及,也可以是學術方法的探討,還可以是學術講座的通知等。若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微信公眾號的海洋中而失去本有的特色和生命力。第二,要精心策劃學術話題,目前大學生普遍對于學術問題的探討有敬而遠之的嫌疑,總認為學術問題是高深的,是遙不可及的。大學生學術型社團的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要面向廣大大學生群體,將枯燥的學術理論生動化、生活化,要深入淺出地將學術問題和平常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聯(lián)系起來,傳統(tǒng)和時尚能在大學生學術型社團的微信公眾號中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三)豐富形式
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呈現形式直接影響微信用戶的閱讀體驗,報紙排版有要求,網站格式有規(guī)定,微信公眾號的內容也不是隨意組合一下圖文那么簡單。第一,大學生學術型社團的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長度,要根據內容的多少來安排,一般情況下,把學術問題說明清楚即可。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600字以內的微信公眾號的文字閱讀效果最佳,最長在1000字以內。第二,學術型社團的微信公眾號的編輯要特別注意分段,段與段之間最好再空一行,每段文字內容一般在140字左右,這樣對于學術內容接收的效果最佳。第三,對于學術問題中的關鍵字、關鍵詞、關鍵段落可以巧妙地運用字體的大小、顏色、粗細、樣式等,突出重點,吸引閱讀。第四,由于微信公眾號大多數是通過手機接收相關信息,在靈活使用與主體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時,要注意文件的大小,以減少手機下載的等待時間。第五,根據調查,廣大手機用戶的閱讀高峰期是在早上6點半至7點半,晚上9點到11點,在這兩個時間段推送文章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四)強化互動
適當的互動可以拉近學術型社團與粉絲之間的距離,促進粉絲之間、粉絲與學術型社團之間的交流,增強學術型社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公眾號開放之初,可以通過轉發(fā)、關注就可以參加抽獎、紅包、獎勵等形式廣泛吸粉,擴大學術型社團的影響力。在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發(fā)布時,開通評論、點贊等功能,可以加強粉絲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還可以對于某種學術問題開展投票的形式,邀請粉絲投票,對于某個學術問題還可以在推送的圖文后開通互動話題進行辯論、探討等,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共同探討學術話題,這樣學生增加了學術知識,增長了學術研究的技能,同時學術型社團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生命力也在不斷增強。
[1]王建洲.論鞏固黨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權[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6(01).
[2]胡獻忠.改革開放以來群團組織研究述評[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5(05).
[3]熊繼承.遮蔽與去蔽時尚技術對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J].求索,2016(2).
[4]蕭子揚.女大學生媒介形象及社會學分析[J].青年記者,2016(11).
[5]黃奮鳴.互聯(lián)網與信息化藝術社團管理[J].理論學刊,2007(7).
[6]蕭子揚,葉錦濤.從微博印象看女大學生網絡形象的建構、解構和重構[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26):6.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教育陽光服務中心)
熊繼承(1982-),男,湖南長沙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教育陽光服務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一般資助課題《高校學生學術型社團發(fā)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XJK011BGD04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