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元
(沭陽縣博物館 江蘇 沭陽 223600)
芻議沭陽縣文化遺址的保護
徐秋元
(沭陽縣博物館 江蘇 沭陽 223600)
沭陽縣歷史悠久,境內遺址具有分布較廣、內容豐富、價值較高的特征,這些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已成為熱點,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將會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文就遺址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保護與利用的有效措施、保護與利用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初步論述,并提出了若干保護原則及就相關存在問題的對策建議。
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對策建議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一般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類,也可以分為史前遺址、城市遺址、建筑(構筑)物遺址、陵寢、墓葬等遺址。197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遺址下的定義為:“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的地方[1]”。目前,沭陽的遺跡、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沭陽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隨著時間的流逝,日顯重要性,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將作為重要史料具有重要歷史科研價值,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
我國在1999年曾將“生態(tài)環(huán)境旅游”作為促銷主題推向市場,強調的是“走向自然、認識自然、保護環(huán)境”[2]。當前經濟建設特別是城市建設對土地的高度需求,對遺址的保護構成了嚴重的挑戰(zhàn)。
沭陽把遺址產業(yè)化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作為第三產業(yè)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在符合我縣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前提下,更好的面向市場實行專業(yè)化、集約化、規(guī)?;洜I。我縣采取有效措施實行遺址產業(yè)化。
遺址產業(yè)化,需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參與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在嚴格保護遺址原則的前提下,政府通過制定優(yōu)惠的投資政策,以合作、合資、租賃經營的方式吸引資金,加強遺址保護和利用。遺址通過產業(yè)運作創(chuàng)造的經濟效益,可以通過稅收等形式返還到遺址保護基金,為遺址保護、科學研究和傳承提供經濟基礎。沭陽縣新河鎮(zhèn)以百畝古栗園為基礎,以花木生產為龍頭,充分調動縣外資金和民間資本,打造極具特色的生態(tài)旅游景觀。2009年,沭陽古栗林被省文物局評為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文物新發(fā)現,如今,該區(qū)內的蘇北花卉盆景園和古栗公園已成為沭陽重要的旅游景區(qū)。
文化遺址作為一種資源,不僅要面對城市化進程的壓力,還要遭受自然破壞力的嚴重威脅。文化遺址資源對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遺址保護要承受急速發(fā)展城市化和房地產開發(fā),特別是那些未經前期選址研究、論證審批和采取保護措施的大中型基礎性建設項目,如公路、鐵路以及其他基礎性建設的巨大壓力。不科學和不合理利用等人為因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更具難度。有的部分遭到毀棄,有的部分變更,淹沒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給遺址的復原重建工作帶來了難度。
始建于明代的沭陽古城墻遺址本身一些具有典故的古跡標識性不夠,展示重點不夠突出,比如圍繞古城墻發(fā)生的戰(zhàn)爭未詳細說明,沭陽名人與古城墻的聯系等歷史趣聞。讓人難以去深刻體味古城墻曾經的功能面貌,進而產生聯想,從而使其歷史韻味顯現不足。
文化遺址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在傳播人類文明方面起到關鍵的作用。在處理遺址景觀的保護和利用關系時將成功案例結合本地實情,制定符合本地遺址特點的保護原則。
整體性主要針對的是大型遺址景觀,如沭陽古城墻、墓葬群、古代工程等,在實體上,他的完整不僅體現自身范圍和結構上的整體性。只有真實的歷史,才能正確地對人們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只有最大限度,保護其完整性,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展示它的價值,才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實物史料資料。
原真性是指真的、非假的,原本的、非復制的,忠實的、非虛偽的,神圣的、非褻瀆的。遺址景觀的展示利用應尊重歷史、滿足原真性的原則。原真性是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評估、保護和監(jiān)控的基本原則。今天,古城墻已經成為沭陽歷史文化價值發(fā)展見證。對于古城墻的保護要保持歷史文化與環(huán)境、景觀整體配合,結合城市建設融為一體,和諧一致,才能恢復遺址歷史價值和信息價值,以保持文物建筑的歷史可讀性和歷史藝術見證的原真性。
認真做好規(guī)劃組織實施工作,要有高度歷史責任感,把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建設作為政府大事,簽訂納入領導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保證現有遺址規(guī)劃目標實現。依法保護遺址要利用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和村居農家書屋等為陣地,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guī)劃法》等法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不斷提高全民的遺址保護觀念,形成全縣范圍內自覺保護遺址的強大輿論。要制訂適用于沭陽遺址保護的專項法規(guī),并堅決執(zhí)行。強化監(jiān)督機制,加大打擊各種破壞文化遺址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力度。
把文物考古及其相關多學科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加強宣傳和遺址保護的有關知識。重視文博考古人才培養(yǎng)。鼓勵民間機構投入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建設。對新發(fā)現遺址,博物館要及時將已有調查、勘探和發(fā)掘,特別是向搶救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特色旅游方面的。要加強與其他兄弟單位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的經驗和作法。嚴格執(zhí)行國家文物保護工程管理等法規(guī)。組織力量對保護展示項目進行科學規(guī)劃和設計,廣泛吸收各方面意見,做好技術、經濟論證。引入競爭機制,允許不同經濟主體參與項目實施的投標。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和技術監(jiān)督制度,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和評審,確保質量。
對于遺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應該嚴格遵守遺址保護利用的基本原則,制定遺址保護的有效保障措置。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大前提下,使遺址的完整性、原真性、可讀性以及可持續(xù)性得到正確的應用。不僅為我們當代人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源,還為后代留下一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讓歷史在時空上得以不斷延續(xù)。沭陽的文化遺址景觀是祖先留給當代人也是留給未來的寶貴財富,務必要使它傳之永久。
[1] 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政策法規(guī)司.中國締結和簽署的國環(huán)境條約集[Z].學苑出版社.1997
[2] 王陵茜.論當代遺址文化保護區(qū)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D].四川大學.2006
D926.3
A
1672-5832(2017)10-0165-01
徐秋元(1986.08-),男,漢族,江蘇沭陽人,沭陽縣博物館助理館員,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博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