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繼剛
山如父,水若母。
罩子山就象偉岸雄健的父親挺拔在苗疆福地上。罩子山位于都勻王司格多苗寨東側(cè),海拔1570米,是苗嶺的主峰之一。山嶺高聳巍峨、氣勢磅礴、連綿不絕、云蒸霞蔚。這里春天杜鵑滿山盛開,晚秋全嶺楓葉如火,是觀景采風的好去處。
罩子山是一座壯美如虹的山。罩子山屬典型的亞熱帶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沿灰?guī)r內(nèi)的節(jié)理面或裂隙面溶蝕,形成溶溝、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guī)r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地表水沿灰?guī)r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又經(jīng)下落的地下水發(fā)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所以山下有欄桿洞。欄桿洞內(nèi)分三層,底層有大型暗河,可以鉆通到都勻陽和的歸蘭山。罩子山因為海拔高,常年籠罩在云霧之中,現(xiàn)今僅有一條陡峭的呈S形的盤山小路旋通山頂。行至山腰,有一顆巨型的蘑菇石出奇地突兀在險要的地勢上,當?shù)厝朔Q“戴帽石”。在“戴帽石”的周圍,臺壁交錯,濃黛深綠,巍峨高聳,如障如屏,雄險壯觀。其間分布著形態(tài)各異的峰、巒、臺、壁、瀑、潭、泉、澗、溪等景象,保持著大自然的原始形態(tài),孕育著神秘的雄、奇、險、幽。再往上攀爬,山頂有一塊巨型風化的山崖,巖石上有馬蹄型自然紋理,惟妙惟肖,嘆為觀止,故村民稱之“馬蹄巖”。在此可遠眺白練倒掛的瀑布,俯瞰腳下翻滾的深淵,置身云氣蒸騰的峽谷,大有驚心動魄之感,真正感覺到造物主鬼斧神工的力量!若是入秋時節(jié),罩子山近處千層褪綠,滿樹黃金;遠處苗寨炊煙,梯田層層;深谷幽泉在荒草雜亂的林中流淌,偶爾聽到它深沉的低唱;在這天、地、人融為一體,山、水、樹渾然天成的大氧吧中,聆聽著泉水叮咚奏響的悅耳的音符,飽覽著姹紫嫣紅的立體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罩子山是一座敢于擔當?shù)纳健C髂r期,當?shù)氐母穸嗝缯R谷捶(苗名谷達捶)和陽久寨廖谷昌(苗名谷昌陽久)兩名精通醫(yī)術(shù)的老人,因不滿官軍的欺壓,在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天邀約眾村民以上山采藥為名,到當?shù)亍霸鐜住鄙缴套h起義,后因不明原因起義未遂。兩位藥王和頭領(lǐng)去世后,清丁亥年(1647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自今山上還遺留有屯軍戰(zhàn)斗的遺址),有個名叫“角機”的苗族領(lǐng)袖也是這天進行聚眾起義獲得成功,為懷念這三位苗族英雄為苗族爭自由平等所作的貢獻,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天,苗族同胞都自發(fā)到格多寨后山“罩子山”進行群眾集會,逐漸演變成都勻苗族“六月六” 歌節(jié)。 但由于罩子山山高路險,活動不便,歌場于民國十八年由此遷至新場,民國二十年遷到柳樹塘(母魚寨)。 “六月六” 歌節(jié)在都勻,己有35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天,來自都勻、三都、丹寨范圍的苗族同胞總是相約聚集于“六月六花坡”上,早期是分吃糯米飯、呈獻貢品紀念英雄,后來逐步演變成斗牛賽馬比賽。
罩子山是一座生生不息的山。在罩子山腳的格多苗寨,世代居住這著勤勞勇敢、頑強不屈、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苗家。格多苗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的九黎部落,其首領(lǐng)就是著名的中華三始祖之一的蚩尤,后經(jīng)各個朝代長時間向南向西艱苦遷徙?,F(xiàn)在所唱《苗族古歌》就有“居住在東方,挨近海邊,天水緊相接,波浪滾翻翻,眼望不到邊”;他們“翻山涉水,來到深山老林中”,先后渡過“河水黃泱泱、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三條大河南下,然后又沿著“稻花香”河西進。至明朝洪武初年,格多苗寨開始建立,苗民才正式定居下來,如今寨中已有230多戶人家,總?cè)丝?200人。格多寨還具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歷史遺風,比如苗族的服飾銀飾,就被稱為“穿在身上的苗族文化”。那銀角、銀冠、銀花、銀片、銀鎖、銀泡、銀玲、銀鏈,都是動人心弦的傳說;穿在身上絢麗多彩的蠟染、織錦、繡衣、花帶,都是妙不可言的故事。無圖作業(yè),信手飛針,巧妙地把生產(chǎn)、生活、圖騰崇拜和歷史的追憶集于一體的苗族刺繡,使苗族服飾成為了一件可以炫耀的藝術(shù)品,被稱為“無字史書”,顯示了苗族婦女能歌善舞、能織善繡、心靈手巧、藝術(shù)精湛的文化內(nèi)涵。他們還擁有節(jié)日眾多、異彩紛呈的民族節(jié)日,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吃新節(jié)”“戲魚節(jié)”、“苗年”和“迎雷節(jié)”等。如今,每逢喜慶節(jié)日,村民們都要殺豬宰羊,穿著自制的民族盛裝,敲起銅鼓,吹起蘆笙、長號,備好紅雞蛋、苗帶、攔門酒,跳起蘆笙舞盛邀客人與他們一道歡慶節(jié)日。
罩子山啊,你是千里苗疆人民精神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