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超
關于‘?’和‘??’的意義及異形態(tài)問題
崔 超
‘?’的基本意義是‘??’,‘??’的基本意義,首先意義不一致,而且分布上不具備互補性,所以明顯這對形態(tài)素不是異形態(tài)。并確信異形態(tài)是形態(tài)論范疇的概念,不能夠擴展到語法論,統(tǒng)詞論或者活用論上來。
‘?’ ‘??’ 異形態(tài) 意義 互補性分布
在韓語中,由于音韻論上的制約或者形態(tài)論上的制約,形態(tài)素通常是各種異形態(tài)的集合。(???,1986)所以形態(tài)素的各個異形態(tài)具有相同的意義,在分布上也是相附相補的。比如主格助詞 ‘?’和‘?’, 補助詞 ‘?’和 ‘?’,這是大家熟知的異形態(tài)。但是有的觀點認為與格助詞‘?’和‘??’ 在分布上也是互補性的,意義非常相似,所以也是異形態(tài)。比如‘?? ?? ?????(給孩子水吧)’和‘??? ?? ???(澆花吧)’中出現的‘?’和‘??’,‘?’和無感情事物結合,‘??’和有感情事物結合,單從這一點來它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異形態(tài)也是合理的。不過有情物和無情物能否滿足異形態(tài)互補性的分布條件還有待確認。因為有情物和無情物的概念既不屬于音韻論也不屬于形態(tài)論,而是屬于語法論的范疇。因此也有觀點認為這種情況可以作為語法條件下的異形態(tài)交替。問題是如果按這樣發(fā)展的話,異形態(tài)條件是不是也可以擴展到意義論,乃至活用論。所以本稿將通過分析‘?’和‘??’的意義以及異形態(tài)及異形態(tài)的交替分布,探討‘?’和‘??’是否可以看做是異形態(tài)。
先來看一下標準國語大詞典上關于‘?’和‘??’的解釋。
(1)?04「??」(助詞)
(?? ?? ??)(添加在體詞后面)
「1」??? ??? ????? ???? ? ??.
(表示處所的副詞格助詞)
「2」??? ??? ????? ???? ? ??.
(表示時間的副詞格助詞)
「3」??? ?? ??? ????? ???? ???.
(表示方向的副詞格助詞)
「4」??? ??? ????? ???? ? ??.
(表示原因的副詞格助詞)
「5」??? ?? ???? ???? ?? ???????? ???? ? ??.(表示對象的副詞格助詞)
??「??」(助詞)
(???? ?? ??? ???? ?? ????)(添加在表示動物或人的體詞后面)
「1」???? ??? ??? ???? ? ??.?? ??? ???? ??? ????.
(表示一定范圍的格助詞,表現出某物的所屬或者位置)
「2」?? ??? ??? ??? ???? ? ??.
(表示行為涉及到的對象的格助詞)
「3」?? ??? ???? ???? ???? ???.
(表示引起行為的對象的格助詞)
如1中所示,助詞‘?’體現了處所,時間,方向,原因以及引起行為的對象在句子中做狀語成分,所以可以確認為副詞格助詞。和‘?’相比,‘??’的解釋中特別指出添加在‘人或者動物的后面。比較詞典里‘?’和‘??’的解釋項目,雖然都可以分析為副詞格助詞,但在細分項目里既有相同的解釋項也有不同的解釋項,而且不同項多于相同項。
???(2007)中提到‘?’和‘??’屬于意義論上的格助詞,而不是語法論上的格助詞,‘?’和‘??’屬于副詞格助詞是沒有疑問的,所以需要確認它們的本質意義是什么。以下根據標準國語大辭典中列舉的解釋項目來分析其本質意義。
(2)?. ?? ??? ??? ????? ???????.(因為大風,昨天晚上樹倒在了地上)
?.?? ?? ???.(用水洗手)
?.??? ?? ???.(用火燒紙)
???(1982)中指出(2 ?)中‘?’前的體詞分別具有?時間,?原因,?處所的意義,‘?’賦予這些體詞時間格,原因格,處格的成分意義。(2?.?)中具有手段或工具的意義,所以賦予道具格的成分意義。但是所謂的時間,原因,處所以及道具的意義并不在于‘?’,而在于前面的體詞。另外有人指出時間格和原因格的意義并不受動詞的影響,但是處格卻可以根據動詞的影響分為與格,處所格,到達格等。如4中例句所示。
(3)?. ??? ?? ??.(阿英在家)
?. ??? ??? ???.(木匠上了屋頂)
?. ???? ?? ?? ???.
(孩子們往水里仍石頭)
?. ??? ??? ??? ???.(在紙上畫畫)
?. ????? ??? ??? ???.
(我國三面環(huán)海)
?. ? ??? ? ??? ???.
(以我的能力,這個問題很難)
?.? ??? ? ?? ?? ?? ??? ??.
(這個手套我戴小,阿英戴?。?/p>
(3?,?,?)中分別表示,行動所向的處所,動作到達的處所。所以在表示存在點或者到達點的體詞后面添加助詞‘?’,表達出體詞所具備的意義。在(3?)中說‘紙’是畫家畫畫的地方,好像也沒什么問題。(3?)‘??????(面向大海)’中‘大海’是視線朝向或者到達的地方,也可以理解為場所,(3?)中把‘能力’理解為場所有點難度。???(1982)指出(3?)中‘?’的具有空間性背景的意義。
根據???(1982)(3?)是具體的空間背景(3?)是抽象的空間背景,但是(3?)中手套的大小需要從某個角度或立場去判斷,這個角度和立場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場所。所以(3?)中手套戴在‘我的手’這個地方我們覺得大,(3?)中從‘我的能力’這個立場,也就是場所來看‘問題是難的’所以筆者認為 ???(1982)中提到的‘?’的存在點,到達點,空間背景的意義都可以統(tǒng)一起來,不管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都能理解為‘處所’的意義。
下面來看一下所謂的時間格,原因格,工具格的意義。仍然用例句(2 ?)。
(2 ?) ?? ??? ??? ????? ???????.
(2?)中‘??在晚上’中‘?’賦予‘?’時間狀語的意義,如果把時間比喻成一個連續(xù)體,‘?晚上’就是時間連續(xù)體中的一個點,所以從空間的角度去看時間的話,‘?晚上’也可以看作一個處所或者位置點。筆者認為空間上的處所是具體的,時間上的處所是抽象的。‘????風雨中’也是可以理解為‘樹處在風雨的環(huán)境中’,即這里的原因格可以看作是處在某種情況或者環(huán)境中,環(huán)境條件也可以理解為抽象的處所。所以不管是時間還是原因格都可以統(tǒng)一到處所的意義上來。
現在來看一下(2)中提到的道具格助詞。
(2)?.?? ?? ???.(用水洗手)
?.??? ?? ???.(用火燒紙)
韓國語中作為道具格助詞另外有‘?’。下面我們互換一下看。
(2)’ ?. ?? ?? ???.(用水洗手)
?. ??? ?? ???.(用火燒紙)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2)中像使用工具那樣用水或者火,水和火給人一種動態(tài)的感覺。(2)中水和火好像是固定的,而手和紙是動的并且移動到水和火的位置去完成‘洗’和‘燒’的動作。所以可以理解為這兩個動作在‘水’和‘火’這兩個抽象的處所完成。
綜上所述,‘?’的基本意義可以理解為‘處所’,這里沒有言及‘?’作為與格助詞的意義。這是和‘??’在異形態(tài)問題上最相似的一點,所以放在第4節(jié)去看。
(5) ?. ?? ???? ?? ???.
?. ???? ?? ??.
?. ??? ????? ????......
???(1984)指出(5)中分別為授予對象,對話對象,表態(tài)對象,所以‘??’主要反映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的意義在于體現出先行體詞是后行謂語的對象,所以可以賦予‘??’‘對象’的意義。
(6)?. ? ?? ??? ??.(那些錢在我這兒)
?. ??? ??? ??.(我有錯)
標準韓語大辭典中關于‘??’的解釋有一項是 ‘表示某物的所屬或者位置’。也就是說(6)中錢和錯誤存在于或者說屬于‘我’。對此筆者認為‘?我’完全可以看作所屬于的對象。
(7) ?. ???? ??? ??.(接受檢查)
?. ????? ???.(挨爸爸揍)
(7)中出現的動詞‘接受’‘挨’是受動性動詞,所以既然有受動對象,肯定有施動對象。即(7)中‘醫(yī)生’和‘爸爸’正是引起‘接受’‘挨揍’這兩個受動性行為的對象。同樣,在被動句和能動句 中‘??’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引起被動的對象或者使動的對象。
所以到此為止關于‘??’的意義可以概括為‘對象’,添加在體詞后面,從意義論上看表現出各種意義的對象,統(tǒng)詞論上看屬于副詞格助詞。
‘?’和‘??’都是使用在體詞后面的助詞,一般情況下‘?’和無情物連用,‘??’和有情物連用。標準國語大辭典中特別指出‘??’要使用在人或動物等有情物的后面。比如前面提到過‘?? ?? ?????(給孩子水吧)’和‘??? ?? ???(澆花吧)’中出現的‘?’和‘??’,有觀點認為除了有情物和無情物的區(qū)別外沒有其他異處,但是前文分析過,‘?’和‘??’在意義上是有差異的,所以這兩個句子的意義也是不同的。這兩個句子中‘??’體現出‘對象’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問題在于‘?’。
(8)???? ?? ??.
????? ?? ??.
(9)??? ?? ??.
(9)中在‘花盆’后添加 ‘?’,使‘花盆’具備‘處所’的意義,后行謂語‘給’取‘視線和肢體向某個地方’(標準國語大辭典)的意義,‘花盆’即為動作主拿著水所向的地方,自然具備了處所的性質,這一點在統(tǒng)詞論和意義論上是一致的。
(8?)和(9)具備相同的統(tǒng)詞構造。‘??’都可以解釋為視線和肢體向某個地方’(標準國語大辭典)的意義,‘?’添加在‘??’后面使得花草具備這種統(tǒng)詞特性。所以其實并不是先行體詞選擇助詞而是句子的統(tǒng)詞結構和意義結構選擇了助詞。(8?)和(8?)中‘?’和‘??’的使用不是因為無情物和有情物的區(qū)別,而是為了賦予‘??’和‘??’‘處所’和‘對象’的意義而選擇分別使用‘?’和‘??’。如此我們確認了‘?’和‘??’?的意義是不同的。
下面來看一下‘?’和‘??’在使用分布上的互補性. ???(2003)中已經指出‘?’和 ‘??’互補性分布上存在的問題。
(10)?. ??? ??? ?? ???.
(大家都迎敵而戰(zhàn))
?. ?? ???? ???? ?? ????.
(他被一擁而上的人們撞倒了)
?. ??? ???? ?? ???.
(大家都迎敵而戰(zhàn))
?. ?? ???? ????? ?? ????.
(他被一擁而上的人們撞倒了)
(10)明顯說明‘?’和‘??’在分布上不成互補性,所以兩個形態(tài)素也稱不上異形態(tài)。所以(8)說明‘?’‘??’的分布不是由有情性而決定的,(10)也說明‘?’也并不僅僅用于無情物上。這兩點充分明‘?’和 ‘??’在分布上也不具備互補性。
???(2003)在(8)中這兩個形態(tài)素和動詞‘給’結合的時候,動詞‘給’相上是不同的。但也有???(2007)這一觀點提出質疑。
(11) ?. ??? ?? ??? ???.
(哲秀給地施肥)
?. ??? ???? ?? ???.(哲秀給英姬書)???(2003)中指出(11?)和 (11?)的區(qū)別不僅僅存在于‘??’動詞相上,間接賓語項在意義上也存在區(qū)別。即‘??(地)’取到達點之意,而‘????(英姬)’取受惠者之意。這和本稿前文中主張的‘?’的基本意義是‘??’,‘??’的基本意義是對象這一點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又回到了意義面上了。
筆者認為異形態(tài)的條件中首先要考慮意義,然后考慮使用分布。最后再看分布上具備互補性才能稱作異形態(tài)。如果意義上存在區(qū)別,分布上的互補性也沒有意義。
最后說一下所謂無情物和有情物能否作為分布互補性的條件的問題,‘?’和‘??’不存在音韻或者形態(tài)上的異形態(tài),所以有人認為可以看作是語法論上的異形態(tài)。如果這種觀點成立的話,‘??’和‘?’的意義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根據‘??’的性別在使用分布上也是互補的,是不是也可以看作異形態(tài)呢?當然是不可以的。所以異形態(tài)是形態(tài)論范疇的概念,不能夠擴展到語法論,統(tǒng)詞論或者活用論上來,否則整個語言體系都要發(fā)生變化了。
通過比較分析,本稿認為‘?’的基本意義是‘??’,‘??’的基本意義,首先意義不一致,而且分布上不具備互補性,所以明顯這對形態(tài)素不是異形態(tài)。并確信異形態(tài)是形態(tài)論范疇的概念,不能夠擴展到語法論,統(tǒng)詞論或者活用論上來。
[1]???.??? ??? ??????[J].????,2007,24(1).
[2]???.‘?’‘??’‘?’? ??? ?? ???[J].??????,2007:43.
[3]???.???? ??? ???[J].???,2000(71).[4]???.?? ???? ???? ?? ??[J].????,1997(15).
[5]???.???? ??? ??? ??? ??[J].??,1986:193.
[6]???.????? ?? ??? -???,??? ??????? ????-[J].先清語文,1977,l8(1).
[7]???.??‘?’? ??[J].??????,1982(l7).
[8]???.????{?}{??}? ??? ? ????[J].?????,1984(l3).
[9]???.?? ?? ??? ?? ??[J].??,1981(173):174.
[10]???.??? ‘?’? ??? ‘??’[J].??????,1983,l8(1).
廣州涉外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
崔超(1985-),女,山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韓國國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