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桂輝(福建廈門)
蝗蟲有時也是“秤”
文_張桂輝(福建廈門)
蝗蟲,俗稱“蚱蜢”。有資料表明,全世界蝗蟲種類超過1萬種,多分布于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qū)?;认x前翅狹窄,后翅很薄,適于飛行;后肢發(fā)達,善于跳躍,且口器堅硬。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nóng)作物的“天敵”。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fā)的國家,受災范圍及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我國在與農(nóng)業(yè)災害的斗爭史中,蝗災始終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千百年來,前人不僅總結(jié)了許多關于治蝗法度、治蝗技術(shù)等方面的經(jīng)驗,而且還有人借題發(fā)揮,拿蝗蟲做由頭編笑話:某年,江蘇泰興縣發(fā)生蝗災,縣太爺為了推卸責任,趕緊奏報頂頭上司:“本縣過去從來沒有蝗災,蝗蟲是從鄰縣如皋飛來的?!蓖瑫r,鄭重其事地寫了一道公文,希望如皋縣官下令捕捉蝗蟲。如皋縣令接到此文后,文思泉涌、妙筆一揮:“蝗蟲本是天災,并非縣官無才;即從我縣飛去,還請貴縣押來?!憋@然,這是兩個怕?lián)熑蔚目h官互相推諉、互相扯皮的典型案例。明眼人一看便知,它是對古代某些封建官僚的辛辣諷刺。
這個“案例”,是否添枝加葉、人為虛構(gòu),不得而知,暫且不論。在蝗災面前,我國古代還真有挺身而出的好官,比如范仲淹。盡人皆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岳陽樓記》的“點睛之筆”,千古流傳,影響深遠。范仲淹之所以能夠?qū)懗鲞@樣的名篇,發(fā)出那樣的感慨,并非一時心血來潮、信手揮就的,而是親身實踐體會,完全發(fā)自肺腑的。早在當秀才時,他就常以天下為己任,素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
范仲淹憂國憂民是言行一致的。這方面發(fā)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很多,其中一個便與蝗蟲有關。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京東和江淮一帶蝗蟲肆虐,百姓流離失所。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范仲淹借機嚴詞質(zhì)問:“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非但開倉濟民,而且把災民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都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可是,古往今來,口是心非、敷衍塞責,不替百姓著想,不為人民做主的官員,委實不乏其人。他們的“高招”之一,是愛打且善打“太極拳”——遇到問題,能推則推,一事當前,能拖則拖。此類官員,有的四平八穩(wěn),瞻前顧后,有的左右逢源,明哲保身。更有甚者,面對復雜情況、棘手問題,不是自告奮勇,積極主動化解矛盾,想方設法排憂解難,而是尋找借口,編造理由,規(guī)避風險,推脫責任。
領導就要擔責,權(quán)力就是責任。平心而論,當今干部隊伍中,忠于職守、敢于擔責的領導干部大有人在。然而,據(jù)我觀察,現(xiàn)今官場上,履職不力、不想負責,辦法不多、不敢負責,口頭上振振有詞“責任重于泰山”;行動上畏畏縮縮:“此事與我無關”之類的官員,并不少見。
群眾利益無小事。領導干部履行職責也好,為民造福也罷,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這就要求領導干部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遇到難題不回避,碰到挑戰(zhàn)不退縮。為此,不但要加強學習,而且要注重歷練,在牢固樹立公仆意識、責任意識的同時,著力提升勇于自覺擔當、善于科學決策的本領和能力,這樣,方能使執(zhí)政理念與群眾呼聲相呼應,讓主觀想法與群眾愿望相吻合。
常言道,“民心是桿枰”。各級各類官員、大大小小領導,孰優(yōu)孰劣,孰虛孰實,群眾感受最深刻,百姓看得最清楚。很多時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便能檢驗出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與責任意識。從這個角度講,透過范仲淹與上述兩個縣官的不同態(tài)度,小小蝗蟲,有時不也是一桿“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