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隆 李暾
坐落在貴陽城西的小車河濕地公園,素有小三門峽之稱,這里的風景名勝讓游客十分向往。
筆者20世紀60年代(即1960年12月至1961年2月)曾經(jīng)在位于小車河的中共貴陽南明區(qū)委黨校參加培訓;1964年以后,又在南明區(qū)解放橋小學任教,周末攜同事來此垂釣、野炊、賞景,田土中種著蔬菜,那青青的豆角、綠綠的白菜鮮鮮嫩嫩地長著,在山風中搖曳,好像在歡迎游客的到來,此情此景至今仍在心中縈回。
距今379年前(即公元1638年)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來到貴陽時,曾經(jīng)游覽了小車河美麗的自然風景,并在他所寫的《徐霞客游記》中記載小車河“涌流兩岸石間沖突甚急,南大溪所不及也”,這“南大溪”指的就是今天的南明河。
早在五百多年前,小車河及其流經(jīng)的“太子橋”(今“太慈橋”)就被中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王陽明先生游覽過,并寫下了“太子橋”一詩,使小車河和“太子橋”聲名遠播。
陽明先生為什么會來到小車河游覽?他游覽小車河時寫下的“太子橋”一詩反映了他當時的什么心情?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剛剛登上皇位的朱厚照(年號正德,即明武宗)年幼且荒淫不理朝政,太監(jiān)(封建時代經(jīng)過閹割在皇宮里伺候皇帝及其家族的男人)劉瑾等“八虎專權(quán)”,朝綱混亂。這年冬,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以講道理、忠君為己任,他看不慣“八虎”的所作所為,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向皇帝上疏,以救援被無辜陷害的戴銑、薄彥徽等21人。誰知把持朝政的劉瑾假托圣旨,將王陽明廷杖40大板后,下到獄中。同年十二月,準備貶貴州龍場驛。次年二月(公元1507年3月),王陽明出獄離京,先回浙江老家,假裝投錢塘江避過劉瑾的追殺,由舟山轉(zhuǎn)至福建,入武夷山,得到過去認識的道長指點,決心不畏困苦赴貴州龍場驛(今貴陽修文縣龍場鎮(zhèn))接受被貶謫的懲罰。他經(jīng)江西、湖南進入貴州東部,經(jīng)平溪衛(wèi)(今玉屏)、鎮(zhèn)遠縣(今鎮(zhèn)遠)、偏橋衛(wèi)(今施秉)、興隆衛(wèi)(今黃平)、清平衛(wèi)(今凱里爐山)、平越衛(wèi)(今福泉)、新添衛(wèi)(今貴定)、龍里衛(wèi)(今龍里)、貴陽府,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三月到達龍場驛(今修文縣龍場鎮(zhèn))。
王陽明到龍場驛后,經(jīng)受了種種磨難,他在龍場人上山伐木為他修建的房屋內(nèi)創(chuàng)辦了龍岡書院,招徒講學,名聲漸漸傳到貴陽。時任貴州提學副使的席書(四川遂寧人)曾多次寫信到龍場驛聘請陽明先生來貴陽文明書院(今市府路15號)講學。此時的陽明先生正在病中,也急欲到貴陽城內(nèi)就醫(yī),因而也樂意應聘到文明書院講學。
陽明先生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正碰上時冷時熱的初春天氣,陽明先生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和尋找美景,在地方官員、友人和弟子(學生)陪同下,不經(jīng)意間來到貴陽城西風景如畫的小車河(今貴陽南明區(qū)境小車河濕地公園)。只見清澈的河水在低谷中奔流蜿蜒,河兩岸稻田里已種上嫩綠的秧苗,河岸邊還安放著一排排水車,這水車是農(nóng)夫在稻田缺水時用來車水灌田的農(nóng)具,所以此地故名小車河。河兩岸懸崖峭壁,山勢又高又陡,清澈的河水在低谷中奔流,游人可以看見成群的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陽明先生游覽了樹林掩映的茅草亭,又看見竹林間有清泉從石塊上淌過,由于水力的作用,把石塊磨得光溜溜的,感覺這真是一幅幅很美的景致。陽明先生來到一座小山前,山上青草依依、野花燦燦、林木郁郁、山鳥嘰嘰……他深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感受到擺脫塵囂煩惱,產(chǎn)生返璞歸真的平靜心態(tài)。陽明先生乘著游興又來到河水邊,只見水邊的花兒在初春的陽光照耀下愈發(fā)顯得嬌艷,岸旁的垂柳漸漸遮掩了河水。陽明先生在游覽美景之時,不覺來到一座石拱橋前,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身橫跨小車河。陽明先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這座石拱橋不僅保存完好,且修得結(jié)實,還有一定高度,橋的石墩上刻有“太子橋”三字。正在此時,有幾位鄉(xiāng)間的年長者路過,王陽明的弟子趕忙向年長者施禮,并上前請教:“我家先生來次游覽,不知此橋為何以‘太子作橋名,請老伯賜教?!标柮飨壬糙s忙上前施禮,請教這橋的來歷。其中一位年長者見陽明先生穿著讀書人的打扮,且很有學問,又虛心謙讓,便上前答話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把皇位傳給長子朱標,封皇太子;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標病死,朱元璋又將標之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四年(1402年),其叔朱棣(即明成祖,年號永樂)不服,起兵造反攻打京城,南京城破,建文帝不知所終。傳說他換僧裝倉皇出逃,流落西南。民間傳說修建此橋時,有一僧人路過,為建橋解決疑難,后得知他是建文帝,為感念他,故將此橋以“太子”為橋名。陽明先生聽了年長者說起建文帝也曾流落邊荒,想到自己被貶謫瘴癘之地,相似的遭遇,使他在心靈深處產(chǎn)生共鳴。于是他思索了一會兒,用江浙口音抑揚頓挫地吟出“太子橋”一詩,詩云:
“乍寒乍暖早春天,隨意尋芳到水邊。樹里茅亭藏小景,竹間石溜引清泉。汀花照日猶含雨,岸柳垂陰漸滿川。欲把橋名尋野老,凄涼空說建文年?!?/p>
隨行的地方官員、友人、弟子聽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幾個年長者和圍攏來的游客也豎起了拇指。
該詩點明了時令、游蹤和山區(qū)的早春,使小車河的自然風光躍然紙上,同時也是陽明先生借景消愁、觸景抒情,既是對建文帝的懷念,也是訴說自己政治上失意慘遭貶謫時,抑郁不平的憤慨與不滿之情。
本文參考文獻:
《中國歷代名人辭典》;《貴陽人物》;《貴陽歷史人物叢書文化教育卷》;《人文貴陽》2016年2期;《貴陽市南明區(qū)街道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