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勒克萊齊奧是法國文壇一顆閃耀的新星,同時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多國的生活體驗使得他在作品中更多地去關(guān)注社會上的邊緣人物。《金魚》中女主角拉伊拉在生活中顛沛流離,輾轉(zhuǎn)于不同的地區(qū)。但是她沒有屈服于悲慘的命運,為了拜托這一切,她流浪,逃亡,反抗。她的行為貌似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作者通過挖掘她的內(nèi)心,向世人展示這些“金魚”們的共同遭遇,他們勇敢,放蕩不羈,即使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也未曾停止對自由,對根的追尋。
關(guān)鍵詞:勒克萊齊奧;流浪;尋根;《金魚》
作者簡介:王咪咪(1985-),女,漢族,山西晉中市人,碩士,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師,研究方向:文學與語用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1
勒克萊齊奧出生在法國,并在法國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他出生在毛里求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因此,他常游走于這兩個世界。其作品中除了對法蘭西世界中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思考,還有對邊緣人物,弱勢文明的關(guān)注。多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他的作品中形成火花,他的每一步作品都有自己的強烈個人意識和情感色彩。他質(zhì)疑甚至否定西方社會文學作品中過多的城市性和理性,他所寫的作品主題大多與移民或流浪題材為主。
《金魚》是勒克萊齊奧中年之后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萊伊拉在六歲就被拐賣且遭遇了買主的虐待,過著非人的生活。為了擺脫厄運,她選擇了逃亡與反抗。她無家可歸,不知道何去何從,即便最后獲得了護照,她還是沒有任何歸屬感。她對家鄉(xiāng)、根的追尋從未停止。
一、逃亡的苦難與流浪
萊伊拉是一個非洲小姑娘,因部落沖突在六歲就被拐賣至摩洛哥,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逃亡與流浪生活,像大浪中的一條金魚,脆弱且飄零。她半聾,且對童年之前你的生活毫無印象,她不知道家在哪里。
起初萊伊拉被賣給一位猶太老婦人阿斯瑪。在萊伊拉眼中,她視阿斯瑪為自己的奶奶,因為她善良且教給了萊伊拉許多知識并給予了她關(guān)懷。原本她可以在這里平靜地度日,但在阿斯瑪死后,萊伊拉受盡了左婭-阿斯瑪?shù)膬合眿D的虐待以及她先生的騷擾。這一切不斷摧毀了她幼小脆弱的心,她決定逃亡。
離開阿斯瑪家,她找到了婭米拉太太-阿斯瑪?shù)尼t(yī)生家。雖然那里實際是妓院,但是老鴇和女孩們都善待她。雖然在別人眼中她是“妓女”“小偷”“懶鬼”,但是在這里,她感受到了來自“家人”的愛。在這里她目睹了赤裸裸的交易,也學會了偷盜,開始向往自由的生活。不久,警察找到了這里,將她帶回到了左婭那里。從此,她噩夢般的生活又開始了。不堪辱罵、毆打和騷擾,她再次逃離,尋求自由的生活。再次回到婭米拉太太那里已經(jīng)物是人非,現(xiàn)實的殘酷逼迫她做了個決定,偷渡到法國開始流浪的生活。
萊伊拉就像一條金魚,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然而生活卻像一張黑暗的網(wǎng)將她籠罩。無論她走到哪里,總有無形的網(wǎng)向她張開。
二、反抗與對根的追尋
如果說以前的逃離都是為了擺脫苦難的生活,那么她到達巴黎之后,則開始了她對身份的尋找以及家和根的追尋。偷渡到巴黎這個紙醉金迷的世界,目睹形形色色的人,她學習著,掙扎著,雖還是避免不了被人欺凌的命運,她不得不住在陰暗的地下車庫,但是她依舊心存期望。在這個社會充滿了歧視與排斥,她無法融入。在埃爾.哈吉——一位智者的幫助下,萊伊拉獲得了他已故孫女的護照,她的身份終于合法,但是她流浪的生活并沒有就此停止。茫茫世界,無她安身之處。她經(jīng)尼斯輾轉(zhuǎn)到大洋彼岸美國,在許多年困難重重的艱辛生活后,她用歌聲和音樂努力掙得足夠的錢用來實現(xiàn)她的夢想。她獲得了綠卡。
“我終于明白自己想要聽什么,那種悠遠的低婉的音樂,那種大海撞擊著陸地的聲音?!倍嗄甑奶油?、流浪,暫時的成功和安定的生活喚醒了她對遙遠而朦朧的故鄉(xiāng)的記憶。她,一個黑皮膚的女人在白人的世界中永遠屬于從屬、下等的地位,被排斥,欺凌,即使有護照和綠卡,也無法獲得身份認同,無法獲得歸屬感。在面對白人女性對她的蔑視,白人男性對她的騷擾和蹂躪過,她不斷掙扎與反抗想要逃離自己“下屬”的地位。她像西方文明異化風暴中一條拼死掙扎的金魚,想要尋找自己的家園,避風港,卻在進港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并沒有家,沒有根。她屢次定位自己的身份,然而在所謂西方文明世界中,像她這樣的流浪者,只能生活在社會邊緣,不斷被異化,邊緣化。
三、勒克萊齊奧與萊伊拉
作家,散文家,人種學家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勒克萊齊奧旅行的閱歷以及途中對其它文明的發(fā)現(xiàn)和關(guān)注使得他看人看物有自己的角度。他的作品是對處于危機中的西方消費社會塑造的人類精神狀態(tài)的深思。他哲學理性的思考帶我們反思原始人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他的人生經(jīng)歷復雜,祖籍毛里求斯,在法國長大,連他都自稱自己是一個沒有國家的世界公民。他自身強烈感受到多文化碰撞的火花,總是被排斥于文化和社會大門之外。雖然他人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法國,但是他仍很難完全融入這個國家,很難定位自己的“身份”。
萊伊拉這個人物正如作家的一面鏡子。她逃亡,反抗并在流浪中一次次尋找自己“夢中的家園”。勒克萊齊奧將自己對人性最初的思考賦予到這個靈魂人物身上。
參考文獻:
[1]J.M.G.Le Clézio, le poisson dor[M]. Paris : Gallimard, 1999.
[2]勒克萊齊奧.《金魚》[M]. 郭玉梅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0.
[3]許鈞. 《我和克萊齊奧》[M]. 譯林出版社.2008.
[4]董強. 克萊齊奧的世界視野. 讀書[J].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