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研究生)
《坡芽歌書》藝術化的傳承方式
李婷婷(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研究生)
坡芽,是一個坐落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剝隘鎮(zhèn)的壯族村寨。在坡芽村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生息著55戶壯族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以農耕、狩獵為生。因地處深山,民風極為淳樸,極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壯族山歌文化得到良性承襲,在坡芽村得以長盛不衰,世代流傳的民間歌曲曲調達20余種,坡芽歌書就是坡芽村民世代傳唱不衰的經典情歌集。
2006年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普查中,在村民農鳳妹家發(fā)現(xiàn)一塊寬約1尺,長2尺余的白色舊棉布,上面繪有星、月、樹、稻葉、斧、馬、人、衣、房屋、鳥籠等等81個物象符號。81個符號是用來記錄和傳達語言書寫的,直接提示詩歌的物象,應屬于表象文字。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部圖載歌書”的坡芽歌書,以原始的圖畫文字將壯族民歌記錄于土布上的民歌集,81個圖畫文字代表著81首情歌,共726行,以對唱為主,其中男唱42首,女唱38首,合唱1首。從內容看,歌書以愛情為主題,反映了壯族青年男女從相遇、相愛,直至相約白頭偕老的對歌聯(lián)情全過程。通過兩人對唱的形式,真實地反映了壯族的婚戀過程和價值取向,是壯族依歌擇偶婚戀習俗的生動體現(xiàn)。坡芽歌書集中了富寧壯族情歌之精華,并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坡芽歌書合唱團其前身是坡芽歌書山歌隊,代表云南省參加過中央電視臺青歌賽獲得優(yōu)異成績,目前合唱團共有來自各行各業(yè)的32名成員組成。其中,有個別成員屬于專業(yè)音樂教育領域,他們的歌聲經過專業(yè)音樂院校培養(yǎng),唱法字正腔圓,發(fā)聲具有科學性和標準性,但原生態(tài)并不具有這種特點,它們所具有的是天然的、毫無修飾的唱腔,所以專業(yè)性使其喪失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原生化。
筆者曾有幸聆聽了云南富寧坡芽歌書合唱團的專場音樂會,整場演出用當?shù)貕炎宸窖匝莩?,《趕瓏瑞》《命好才相會》等13首作品展現(xiàn)了云南文山壯族民間音樂坡芽情歌的獨特魅力。作品演唱風格細膩恬靜,曲調自然淳樸,加之合唱團成員們清澈的歌聲令人嘆為觀止。值得關注的是:著名作曲家劉曉耕、業(yè)原、吳渝林等音樂家們在原生態(tài)山歌調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把原生態(tài)的調子改編成合唱歌曲,使坡芽情歌以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的方式在舞臺上得以呈現(xiàn)。另外,坡芽歌書的傳承人農鳳妹等也到音樂會現(xiàn)場參與了演出,讓人們感受到民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思路。
目前,由于多數(sh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均以“非遺”傳承人的口傳、身授的模式得以延續(xù),因而在“保護”和“傳承”的手段上顯得格外單一與無助,其效果亦不大明顯。然而,富寧縣卻采取了多項措施,如通過面向社會舉辦坡芽歌書傳承培訓班等方式,使其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自覺參與到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中來。而賦予坡芽歌書以真正生命的則是賦予其具有當代審美價值的藝術性處理,正如曉耕所說:“創(chuàng)作團隊堅持求真求變的觀點,較好地保護和傳承、發(fā)展了我國非物質遺產。”
坡芽歌書經過在原有基礎上的整理、提煉,最終以多聲部合唱的方式呈現(xiàn)在舞臺上, 讓人耳目一新,藝術化地再現(xiàn)了云南文山壯族民間音樂文化特色。第一,它既保留了坡芽情歌的民間韻味,又在演唱風格和舞臺呈現(xiàn)上更接近現(xiàn)代人的審美意識?!扒笳媲笞儭?,即在保留民間音樂“原生”的同時,從中借鑒更加多元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也使當代人能夠真正感受其深藏的文化底蘊。第二,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使其成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式的大膽和有效探索。不僅使人們認識到這種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坡芽歌書的存在,而且能產生共鳴,最終被社會所關注和支持,并主動參與到保護傳承中來。第三,當這些經藝術處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作品參與到展演中,對于其原屬地的文化群體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它將會激發(fā)更多的人、更大的意愿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進而繼承和發(fā)展。
民族民間音樂既然一定會經歷發(fā)展、變異,被搶救、保護、傳承的命運,其中一個重要的繼續(xù)活態(tài)存在的方式就是“藝術化”,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針對不同的民間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它們進行保護傳承。有些可采用原樣保護方式,作為資料和藝術財富去欣賞,但不能變,一變就失去了它的特質;對于另外一些有較強適應能力的音樂形態(tài),在“藝術化”處理的同時保留它地方風格韻味與民族特色,如坡芽歌書合唱音樂會就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化”案例。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類適時保護傳承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