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郭躍軍
互聯(lián)網+馬克思主義話語權
陳 麗 郭躍軍
互聯(lián)網所代表的新型媒體技術正在快速的發(fā)展,這給馬克思主義話語權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信息傳播所具有的自由性與及時性,以及新媒體下,語言內容所具有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點也極大程度的降低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所帶來的吸引力與控制力,增強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與社會整合的難度。構建互聯(lián)網+時代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可以從載體、主體以及主題等三個維度來加以開展。
互聯(lián)網+ 馬克思主義 話語權
在人們的認知里,話語權通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講話的權利,而另一種則是話語表達與話語機制的力量與效果。馬克思主義話語權主要強調的就是在思想方面的統(tǒng)治權,也就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所具有的主導權,對于執(zhí)政黨而言極為重要。當前我國發(fā)生了深刻而廣泛的變革,多元文化、全球化、新媒體以及市場經濟成為了目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最為突出、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同時,也使意識形態(tài)引起了較為深刻的變化。特別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帶來,在為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馬克思主義話語權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
關于互聯(lián)網+時代對馬克思話語權所帶來的影響,“去中心化”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具有的控制力產生了一定的弱化作用。而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使信息的傳播途徑變的更加的快捷與方便。突破了以往媒體自上而下、有點對面的傳播方式,并具有較強的互動性與平等性,沒有邊緣與中心之分,任意一個點都可能成為信息源頭,任何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與發(fā)布者。在這一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所具有的話語權正在不斷的弱化與萎縮,政治權利所具有的絕對權威性也將不復存在,因此,必將對傳播方式為傳統(tǒng)媒體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具有的影響力與控制力產生極大的沖擊[1]。
另外,話語內容所具有的“碎片化”也減弱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吸引力,所謂的“碎片化”就是指表達形式的游戲化、簡單化和碎片化,與一些文件話語、政治話語的嚴肅性與規(guī)范性有著較大的差異。其可以不講究整體性、歷史性與邏輯性,對于人們所具有的思維方式產生著較大的影響。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人所具有的“自主性”得到了凸顯,其帶給了民眾交換、發(fā)表意見的平臺與空間,也是加入公共事務所具有的新形勢與新渠道,對人們的民主意識、自由意識、主體意識、平等意識等都起到了一個強化的作用。另外,也有效的提高了社會的民主性和開放性,政治生活所具有的透明度與開放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教育與宣傳的同時,也應積極的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下對其作出的新挑戰(zhàn)與新要求,不要片面的追求高層次,要以世俗生活為基點,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相接軌,要對大眾生活、大眾思想、大眾心理等加以關注。將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建設目標確立在人的發(fā)展與社會和諧之上,重視人的內在需求與發(fā)展,尊重人的感性與世俗要求,提升人的認識能力與思想覺悟。通過情感滲透、人性關懷以及文化關懷來給社會生活帶來一種向美、向善、向上的力量。并要對社會中的一些熱點新聞與敏感話題加以關注,主動的做出回應,從而增強建設意識形態(tài)的實效性與針對性[2]。
傳播話語應將一些較為抽象的理論加以民間化和通俗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深入人心。要想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更好的滲透到平民話語與人民樂見的方式中去,就要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以利用一種貼近實際的內容、親和的態(tài)度、生動的語言以及靈活的形式,以將其有效的滲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以在不知不覺中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定位、行為準則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另外,也要對一些宣傳范疇與宣傳語言進行翻新,賦予其全新的內涵,以體現(xiàn)出時代的變化。同時,也可以對網絡話語所具有的生活化、創(chuàng)造性、多樣性等特點加以借鑒,少使用難懂、深奧的語言進行宣傳,要多多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以使平民產生價值共識與情感共鳴,從而有效的提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與凝聚力[3]。
平等自由的對話與發(fā)言是人們最為基本的一種交往方式,也是民主社會中一項重要的內容。而平等性與互動性又恰巧是互聯(lián)網+時代所具有的特征,思維方式的網絡化使互動、互聯(lián)、共存、共享等觀念轉變的更加深入民心。
因此,宣傳者一定要勇于突破思維定式,摒棄以往居高臨下、生硬死板的方式,加強與大眾之間的對話能力,不僅要與自己說話,也要以真誠的心態(tài)來傾聽他人說話,從而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更好的求得共識。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應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背景下,充分的利用其所具有的特征,創(chuàng)新驅動、跨界融合、尊重人性、開放生態(tài)等等,以更好的進行傳播,拓展基層群眾接受價值信念與文化信息的途徑。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應站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最前沿,以直接的方式來面向大眾,以掌握宣傳的主動權,從而提升提示形態(tài)所具有的輻射廣度與傳播速度,以全面的增強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影響力與吸引力。
[1]夏敬芝.歷史虛無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沖擊與應對[J].大連干部學刊,2017(05):16~20.
[2]劉立紅,劉配歡.互聯(lián)網+視域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2016(09):60~61.
[3]趙相斌,李小燕.提高文化軟實力的著力點:建設好、使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站[J].傳承,2015(02):60~62.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陳麗(1980-),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本科,科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