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文學作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徐 靜
通常來說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屬于人類社會的精神產物,更是社會精神現(xiàn)象的具體化表現(xiàn)。突出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并不等同于僅僅認可文學作品所蘊含的這一項功能,而是強調應重視文學作品在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以此作為豐富政治教育方式的手段,使政治教育展示其貼近生活的一面。
一般來說,文藝作品更加注重內容與情節(jié),對人物追求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這就使得文學作品本身更具有實際價值,能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引導人們樹立明確且更符合現(xiàn)實社會的行為目標,激勵人們根植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人的實際價值。除此之外,在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中,主角的選擇往往會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產生啟發(fā)作用,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主角形象往往能夠引導人們的行為,使人們更加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等問題,進而達到了傳遞價值觀的目的,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作品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不僅能夠使其愉悅身心,獲得精神上的激勵,更能使其眼界開闊,有了更深的知識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擁有更加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
掌握經典文化的精髓,要潛心體味其人文精神、探索其共性和精神所在,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意義非凡。所謂民族作品,其內容必蘊含民族之魂,而人文精神的匱乏,將無法使其成為健全的民族,也無法成就經典的作品。所以,優(yōu)秀的作品必然是民族靈魂和人文精神結合的。
其一,內容選擇上要注重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程度,文學作品的引入只是為了輔助教學而使用的一種方式,其目的與中心思想必然是提升教學質量,但是若所選內容與教學內容毫不相關,必定會南轅北轍,收效差強人意,有違初衷,甚至帶來一些負面作用。其二,文學作品的引入應該把握分寸,不可過多,應當適量,適當引入對于教學來說是點睛之筆,在教學中會發(fā)揮極大的作用,而一旦超過正常范圍,則可能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造成沖擊,使學習者淡化了對重要理論的重視程度,甚至無法把握到學習的重點。其三,在進行文學作品的選擇時,以學習者熟悉的范例為優(yōu),比如在義務教育階段課本中出現(xiàn)的文學作品,或者口口相傳的經典作品,選擇這些作品可以省去很多解釋的時間,提升課堂效率,學習者容易產生親切感,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引入鮮有人知的文學作品時,要注意該范例在理解上的難易程度是否適宜,需要保證這類文學作品對學生們來說其接受程度盡量要高。最后,要選擇較有吸引力的作品,使學生更易產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學習氛圍,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方法選擇應恰到好處,在選擇方法時,盡量從范例的內在風格及長度等綜合考量。比如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可以直接進行引入,而有些作品相對較長,可以選用間接敘述的方式加以引入,另外也可以選擇間接敘述與直接引入相結合的方式,以保留作品本身必要的精華部分。有些文學作品,學習者已經耳熟能詳,可以選用引導與提示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習者來講述??傊趯⑽膶W作品引入思想政治課時,應該注重多種方式的結合,根據(jù)不同的情形選擇不同的方式,通過朗誦、音樂等不同的形式進行展示,從而達到豐富課堂的效果。
教師的專業(yè)程度以及是否具備適宜的文學素養(yǎng)十分重要。文學作品的引入,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政治教育成為了一項跨學科類教育,因此教師不僅要專業(yè)知識過硬,其文學積累也應經得起考驗,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課堂節(jié)奏。
受教育者在對文本進行理解和引用時,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理應受到尊重。通常來說,讀者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所解讀的重點與方向,與自身的經歷及思想和心理狀況有著很大關系,而這也是理解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這種差異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只要其在正確的軌道上,且處于正常的偏差范圍之內,與教學初衷不違背,那么教學者應該對其表示理解與尊重,切勿“一刀切”,追求表面上的統(tǒng)一,而忽視內在的差異。
除此之外,應給予學習者一定的選擇權利。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不能以“填鴨式”的思想,強行灌輸給學習者篩選過后的作品,而是應該在允許的范圍內,鼓勵其自主地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教育者可以選擇使用讀書筆記及讀書交流等方式,對學習者的認識情況加以把握,及時調整,從而幫助其更好地認識作品,更好地學習內容。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九中學 233000
徐靜(1970-)女,安徽蚌埠第九中學,法學碩士學歷,教初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