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查方
從前輩語言學者身上看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
易查方
語言學研究是一個嚴肅過程,需要嚴謹的態(tài)度和合理的方法,本文從前輩語言學者徐通鏘、拉波夫、喬姆斯基等人身上,總結出只有尊重語言事實,堅持獨立思考,勤奮進取,才能有所成就。
治學態(tài)度 勤奮 尊重 語言事實 獨立 思考
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先生強調學者固然需要一定的天賦,但更多的是靠勤奮,并認為勤奮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方法。從潛心研究《中國語文》上的每一篇重要語法論文到堅持學寫萬字文再到把“厚書讀薄,薄書讀厚”,都可以看出邢老師用功之深,讀書之勤,以至于到古稀之年時,已發(fā)表論文450多篇,出版書籍50本,為我國現代漢語語法學及其他相關研究,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而成為“中國八大語言學家”之一。
勤奮,不僅是一種治學的態(tài)度,而且是一種治學的方法。對于擁有善解“天下難題”的口碑的美國語言學大師拉波夫來說,這一提法同樣適合他。據說為了研究語言的變異,他幾乎踏遍了北美各大城市。通過大規(guī)模的艱辛而持久的野外調查,他終于掌握了口語變異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建成了世界上最大且最豐富的口語材料庫。
毫無疑問,大師的煉成靠的是不日不夜的勤奮,與其說他們煉成了一種叫“勤奮”的品質,不如說他們其實一直在默默地踐行一種叫“勤奮”的方法,因為他們都深知,在學術的道路上,勤奮才是獲得成功的唯一方法。
在引進國外語言學理論的過程中,徐通鏘先生提出先從總結入手,再從具體材料出發(fā),提煉語言理論的思路。正是在這一思想原則的指引下,徐先生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西方語言學理論都適合漢語的研究,比如音變理論就不能解釋漢語中文白異讀的現象,但是通過借鑒西方人的分析思路,根據漢語的特點,總結相應的理論,徐先生找到了疊置式音變的理論和方法。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對漢語特點的深度把握,徐先生還找到了中西語言學結合的立腳點,提出了“字本位”的理論。
拉波夫治學的一大特點也是腳踏實地,付諸事實。這個“地”對他來說,不是抽象的“地”,而是“野外大地”,他的研究材料均來源于人們嘴上活生生的口語,而非研究者想象的自己的語言行為,因為他深信,只有活的語言才能告訴我們變異的真諦,于是他走出實驗室,深入社會進行語言調查,收集掌握鮮活的語言材料,從而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社會語言學理論。
語言是一種動態(tài)的客觀存在,它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語言理論來源于對語言實際的研究,必須接受語言實踐的檢驗,并且隨語言的變化而不斷得到完善。所以,我們對語言的研究,必然要尊重語言事實,一切從它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才能找到符合語言事實的規(guī)律。而不是單從理論出發(fā),不顧語言實際,采取削足適履的做法,牽強附會地作出解釋。
徐通鏘先生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和漢語的實際特點,經過對中西語言的認真對比思考,在90年代初提出了漢語研究“字本位”的理論。這個理論從提出到現在,一直都在遭受來自語言學界的質疑和批評,但徐先生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想法,而且在1997年出版了闡釋這一理論的著作《語言論》。這本書雖然還沒有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但在計算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等應用領域,已經開始發(fā)揮它的作用。直至他去世之前,徐先生也還在堅守和完善。不論徐通鏘先生的“字本位”理論是否可行,至少他不畏萬難,堅持獨立思考,不滿足于直接套用或抄襲西方語言理論,而致力于創(chuàng)造適合漢語特點的語言理論的學術精神,就已經非常值得我輩驚嘆和學習。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當所有人仍然沉浸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熱潮中時,喬姆斯基毅然選擇了離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是只身一人默默無聞地從事生成語法的探索。生成語法學雖然在創(chuàng)立之初贏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名聲和贊同,但卻只是作為傳統(tǒng)語言學家手中的有一個描寫工具。因為生成語法的思想方法和理論追求是自然科學性,與傳統(tǒng)語言學相距甚遠,所以在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人中間,極少有人真正理解生成語法的理論本質和追求,即使是他的學生,也只是部分從事生成語法的研究。也正是因為生成語法的自然科學性,所以其在總體理論研究模式上總會經歷一些大的變化,細小方面的改造更是不計其數,但很多人對此卻感到不可理解。但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傳統(tǒng)或權威,一個學者,他能堅持獨立思考,勇于追求真理,敢于走自己的路,不管他的成就有多大,他的行為和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同情和敬仰的。
在具體的治學方法方面,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語言學家身上得到一些啟示。徐通鏘先生教育我不僅要學習他人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學習他人研究分析問題的思路,要善于從語言事實和現行理論的矛盾之處,尋找研究的突破口,而且告訴我們學術批評需要納入到他人的理論體系中去考慮利弊得失。于濟寬先生告誡我們在采用定量分析法時,如果缺乏必要的系統(tǒng)的分析,定量分析法就容易被平庸化和片面化,以致抓不到本質,不能做到“原其情事”。這些寶貴的個人經驗,對我們青年學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都可以作為我們治學的借鑒。
[1]徐通鏘,張宜.徐通鏘教授談語言理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7).
[2]本刊特約記者.社會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拉波夫[J].世界漢語教學,2001(1).
[3]沃爾夫岡·B·斯波里奇.喬姆斯基[M].何宏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湖南科技職業(yè)學院)
易查方(1982-),女,湖南平江人,湖南科技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和漢語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