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 宋宏峰 俞明亮 張斌斌 汪晨雨
摘要:在南京地區(qū)桃園行間播種黑麥草(Lolium perenne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以自然生草為對照,研究不同生草方式對桃園土壤不同土層含水率、酸堿度、酶活性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結果表明,種植黑麥草0~20 cm土層的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鉀含量比自然生草分別顯著提高47.19%、36.59%、66.25%、7.85%,種植紫花苜蓿的土壤全鉀、堿解氮含量比自然生草分別顯著提高9.51%、39.83%(P<0.05);種植黑麥草、紫花苜??烧w提高土壤過氧化氫酶、磷酸酶活性,其中0~20 cm土層的過氧化氫酶活性各提高13.49%,20~40 cm土層的過氧化氫酶活性分別提高19.13%、32.17%;種植黑麥草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含水率的總體效果優(yōu)于紫花苜蓿、自然生草。
關鍵詞:桃園;果園生草;土壤營養(yǎng);酶活性;黑麥草;紫花苜蓿
中圖分類號: S662.1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9-0205-03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項目: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31);江蘇省農(nóng)業(yè)三新工程(編號:SXGC[2014]300);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編號:CX(15)1020]。
作者簡介:郭 磊(1984—),男,山西太原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果樹栽培生理研究。E-mail:guolei_92@163.com。
通信作者:俞明亮,研究員,主要從事桃育種研究。E-mail:mly1008@aliyun.com。 長期以來,清耕是我國果園管理維護的主要農(nóng)藝措施,有防蟲害、操作簡單等特點。但是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清耕容易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下降、土壤養(yǎng)分失衡等一系列土壤退化問題[1-3],進而對果實品質提高、產(chǎn)量增加造成不利影響,果園可持續(xù)發(fā)展形勢嚴峻。有研究表明,果園生草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4-6],改善果園生態(tài)環(huán)境,縮小土壤的溫濕度變化幅度[7];能夠提高果實品質和產(chǎn)量[8],增加害蟲天敵數(shù)量,減少果樹病蟲害的發(fā)生[9-10]。果園生草是全方位提升果園綜合生產(chǎn)能力與效率、實現(xiàn)果樹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土壤管理模式[11],而果園生草對土壤影響的研究結果國內外并不完全一致[2]。
目前,生草方式主要有人工種草、自然生草2種,而我國人工種草技術、生草果園面積至今推廣發(fā)展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不同草種不同地域適應性的相關研究不夠深入[12]。因此,進一步探討不同生草方式對桃園土壤水肥調控效果,完善果園生草配套技術,對加快果園生草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實現(xiàn)中國桃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3—2015年在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桃園進行。桃園所處位置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 1 200 mm,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為15.4 ℃,年極端氣溫最高為39.7 ℃,最低氣溫為-13.1 ℃。試驗桃樹品種為霞暉8號,南北行向種植。
1.2 試驗設計
供試牧草為1年生禾本科植物黑麥草(Lolium perenne L.)和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以自然生草對照(CK),共3個處理,重復3次,采取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黑麥草、紫花苜蓿采用行間生草模式,于每年10月上旬播種,播種量均為30 kg/hm2;從第1年(2013年)開始,每年4—5月與自然生草同時刈割,并作為綠肥均勻覆蓋桃園及生草帶,同年9月下旬再次刈割、翻壓。桃樹、牧草的田間管理措施同一般果園。
1.3 土樣采集
2015年9月下旬即人工種植黑麥草和紫花苜蓿3年,每小區(qū)按5點取樣法,用土鉆分別采集深度為0~20、20~40 cm的土樣;分層混勻,剔除石塊、植物殘根等雜物,并用無菌塑料袋裝好,迅速帶回實驗室;風干,研磨,過1 mm篩,待測。
1.4 測定指標與方法
全氮、堿解氮含量分別采用硫酸-高氯酸消煮法、堿解-擴散法測定,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鉀、速效鉀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有機物含量采用K2Cr2O7氧化外加熱法[13]測定。蔗糖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以葡萄糖mg/g(37 ℃,24 h)表示;脲酶活性采用苯酚鈉比色法測定,以NH3-N mg/g(37 ℃,24 h)表示;過氧化氫酶活性采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以 0.02 mol/L KMnO4 mL/g(25 ℃,20 min)表示;堿性磷酸酶采用磷酸苯二鈉比色法測定,以酚 mg/(g·d)(37 ℃,24 h)表示;土壤pH值、含水量分別采用電位法、烘干法[14]測定。測定3次,取平均值。
1.5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07、DP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圖表繪制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草桃園不同土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變化
由表1可見,不同土層各處理的土壤養(yǎng)分含量存在一定差異;土層深度為20~40 cm的土壤其全氮、全磷、堿解氮含量多小于對應生草方式0~20 cm的土壤;人工種草可明顯提高0~20 cm土層的土壤養(yǎng)分含量,其中種植紫花苜蓿和黑麥草的土壤其全氮、全磷、堿解氮、速效磷含量均顯著高于自然生草處理(P<0.05);種植紫花苜蓿的土壤,其0~20 cm土層的全鉀、堿解氮含量相對最高,分別為17.39 g/kg、102.44 mg/kg,較自然生草分別顯著提高9.51%、39.83%(P<0.05);種植黑麥草的土壤,其0~20 cm土層的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鉀含量相對最高,分別為1.31 g/kg、1.12 g/kg、8.03 mg/kg、111.00 mg/kg,較自然生草分別顯著提高 47.19%、36.59%、66.25%、7.85%(P<0.05)。endprint
2.2 生草對桃園不同土層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由表2可見,由于酶的種類及土壤深度的不同,除土壤脲酶外,蔗糖酶、過氧化氫酶、磷酸酶在不同處理間有較大差異;種植黑麥草可顯著提高20~40 cm土層土壤的蔗糖酶活性(P<0.05);與自然生草相比,種植紫花苜蓿和黑麥草可顯著提高土壤的過氧化氫酶活性(P<0.05),其中0~20 cm土層的過氧化氫酶活性比對照各提高13.49%,20~40 cm土層的過氧化氫酶活性比對照分別提高32.17%、19.13%;不同土層的磷酸酶活性差異明顯,0~20 cm土層的磷酸酶活性大小為黑麥草>紫花苜蓿>自然生草,而20~40 cm土層的磷酸酶活性以種植紫花苜蓿相對最高。
2.3 生草對桃園土壤有機碳、有機質含量的影響
由圖1可見,桃園生草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增加與生草種類有關,不同生草處理的桃園其土壤有機碳含量差異顯著(P<0.05),其中種植黑麥草的各土層有機碳含量相對最高,紫花苜蓿次之,自然生草相對最低;種植黑麥草的土壤,其 0~20 cm土層有機碳含量分別比自然生草、種植紫花苜蓿顯著提高31.61%、12.74%,20~40 cm土層分別比自然生草、種植紫花苜蓿顯著提高19.77%、9.00%(P<0.05)。
由圖2可見,不同生草處理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與有機碳含量類似,各土層有機質含量高低為黑麥草>紫花苜蓿>自然生草,且0~20 cm土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更為明顯,種植黑麥草0~20 cm土層的有機質含量比自然生草提高31.66%,而20~40 cm土層有機質含量僅比對照提高19.92%。
2.4 生草對桃園土壤含水率及pH值的影響
由圖3、圖4可見, 與自然生草相比,種植黑麥草、紫花苜蓿均能顯著提高0~20 cm土層土壤的含水率、pH值(P<0.05),而20~40 cm土層影響差異不顯著(P>0.05);種植黑麥草和紫花苜蓿的土壤其含水率、pH值相互間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這2種人工生草處理都能有效減少地表土壤水分的蒸發(fā),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滲,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時可調節(jié)表層土壤的pH值,使土壤pH值接近中性。
3 結論與討論
目前,果園生草技術在中國推廣應用仍存在一定障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雜草與果樹爭肥、爭水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11]。因此,探討生草果園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及水分等的變化規(guī)律,用科學的手段解釋果園生草對土壤的影響就十分必要。桃園生草可以增加土壤的植被覆蓋度[15],有效減少地表土壤水分的蒸發(fā)[16],對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在本試驗中,桃園行間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與自然生草相比,其土壤尤其是表層土壤的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可能是由于人工種植的草生長更為一致,植被覆蓋更為均勻,從而對地表土壤水分的散失有更好的緩沖作用。同時,人工生草能有效調節(jié)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度,起到保水保墑的作用,這與曾丹娟等的研究結論[4]一致。
土壤N、P、K等礦質營養(yǎng)元素的穩(wěn)定供應是保證果樹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前提。侯啟昌研究發(fā)現(xiàn),種植白三葉可增加土壤K的質量分數(shù),而種植紫花苜蓿可增加土壤P的質量分數(shù)[17];曾丹娟等研究發(fā)現(xiàn),果園種植黑麥草不僅能夠改善表層土壤的物理性狀,還提高了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改善了土壤實際供肥能力[4];李會科等研究表明,黑麥草對有機態(tài)P的活化作用強于白三葉,而白三葉提高水解N的能力強于黑麥草[18]。本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草種對礦質元素的調控效果存在差異,種植黑麥草可增加土壤全磷、速效磷等的含量,而種植紫花苜蓿可明顯增加土壤K元素的含量。單一草種種植或許不能滿足N、P、K等多種礦質營養(yǎng)元素協(xié)調、均衡供應的需求[11]。
桃園生草刈割后覆蓋的草、大量的生草根系及桃樹枯枝落葉等殘體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形成,可以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2]。本試驗結果表明,桃園生草3年,種植黑麥草的土壤有機碳含量提高效果最為明顯,與李華等的研究結論[19]一致,這是因為黑麥草為冷季型牧草,在3月生長迅速,刈割時草產(chǎn)量顯著高于其他牧草品種[4]。土壤酶是由微生物、動植物活體及殘骸分解釋放到土壤中的一類活性物質[20],其活性不僅反映土壤生物活性和土壤生化反應強度,還是評價土壤肥力及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21]。本研究表明,與自然生草相比,人工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可明顯提高土壤過氧化氫酶、磷酸酶的活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生草后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相對更高,微生物可利用的營養(yǎng)物質更加豐富,進而增加了酶的含量和活性[22]。
總體而言,不同生草處理對土壤的影響雖有一定差別,但人工生草對桃園土壤養(yǎng)分的提高和理化性質的改善有較好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與生產(chǎn)中應進一步根據(jù)不同區(qū)域、不同土壤類型等選擇相應的草種類型,開展草種組合選配研究,進行多草混作試驗,這對提高果園生草培肥將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Chen H S,Rang Z D. An elementary analysis on technique and benefits of covering orchard with grass[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5,2(1):95-98.
[2]王耀鋒,邵玲玲,劉玉學,等. 桃園生草對土壤有機碳及活性碳庫組分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2014,34(20):6002-6010.
[3]王 超,白 龍,趙 波,等. 溫帶果園適宜草種及其播量的初步篩選[J]. 草業(yè)科學,2014,31(2):284-289.
[4]曾丹娟,黃玉清,莫 凌,等. 果園套種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 草業(yè)科學,2011,28(12):2170-2174.endprint
[5]Xu M G,Wen S L,Gao J S.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age planting model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s in red hilly regions[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1,15(1):77-80.
[6]Li H,Hui Z M,Zhang Z W,et al. Effect of green covering on soil fertility and grape leaf nutrient content of vineyard[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4,20(S1):116-119.
[7]董素欽. 果園套種牧草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培肥地力的影響[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6(23):11-12.
[8]俞立恒,毛培春,孟 林,等. 京郊果園種植幾種優(yōu)質果園草覆蓋越冬技術研究[J]. 草業(yè)科學,2009,26(6):166-171.
[9]萬年峰,季香云,蔣杰賢,等. 桃園生草對桃樹上主要害蟲及天敵生態(tài)位的影響[J]. 生態(tài)學雜志,2011,30(1):30-39.
[10]Landis D A,Wratten S D,Gurr G M. Habitat management to conserve natural enemies of arthropod pests in agriculture[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2000,45:175-201.
[11]吳玉森,張艷敏,冀曉昊,等. 自然生草對黃河三角洲梨園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及果實品質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6(1):99-108.
[12]呂德國,秦嗣軍,杜國棟,等. 果園生草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研究與應用[J].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43(2):131-136.
[13]鮑士旦. 土壤農(nóng)化分析[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14]關松蔭. 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 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6.
[15]鄭重祿. 生草栽培對柑橘園土壤肥力的影響[J]. 浙江柑橘,2011,28(1):21-26.
[16]張桂玲. 秸稈和生草覆蓋對桃園土壤養(yǎng)分含量,微生物數(shù)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 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1,35(12):1236-1244.
[17]侯啟昌. 黃河故道地區(qū)梨園生草栽培的生態(tài)效應[J]. 果樹學報,2009,26(5):739-743.
[18]李會科,張廣軍,趙政陽,等. 黃土高原旱地蘋果園生草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 園藝學報,2007,34(2):477-480.
[19]李 華,惠竹梅,張振文,等. 行間生草對葡萄園土壤肥力和葡萄葉片養(yǎng)分的影響[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5,20(增刊1):116-119.
[20]姜小鳳,王淑英,丁寧平,等. 施肥方式對旱地土壤酶活性及養(yǎng)分的影響[J]. 核農(nóng)學報,2010,24(1):136-141.
[21]馬忠明,杜少平,王 平,等. 長期定位施肥對小麥玉米間作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 核農(nóng)學報,2011,25(4):796-801.
[22]付學琴,劉琚珥,黃文新. 南豐蜜橘園自然生草對土壤微生物和養(yǎng)分及果實品質的影響[J]. 園藝學報,2015,42(8):1551-1558. 劉 沖,王茂文,邢錦城,等. 沿海灘涂增施氮肥對馬齒莧生長發(fā)育及土壤微生物環(huán)境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7,45(19):208-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