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鴻
聽過噪音,沒聽過經濟學的“噪音”?當市場上的非理性交易者越多,市場的不穩(wěn)定性也就越高,這些非理性交易者被稱為“噪音交易者”。證券的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偏差就被稱為“噪音”。
聽過噪音,沒聽過經濟學的“噪音”?當市場上的非理性交易者越多,市場的不穩(wěn)定性也就越高,這些非理性交易者被稱為“噪音交易者”。證券的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偏差就被稱為“噪音”。不論“小鮮肉”還是“老臘肉”,都可能受心理因素影響,出現非理性的投資行為,成為市場“噪音”的來源。
以下這些“坑”,你是不是也踩過?
一是追求極端的正收益。
我們都希望買的彩票中大獎,也都希望高收益資產可以沒有風險,但這是不可能的。
2011年,Bali等學者的研究發(fā)現了股票中的一個異象——最大效應(MAX效應),即在當月收益率極值較高的股票在下個月的表現不如當前月收益率極值較低的股票。所以短期投資博取極端正收益,風險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說無異于賭博。
二是越頻繁地查看投資回報,越回避風險。
2010年,以色列負責監(jiān)管退休基金的政府部門將投資回報率的發(fā)布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整:由過去一個月的回報率改為過去一年的回報率。
發(fā)布方式改變后,調查人員發(fā)現,投資者將更多錢投向了股票,換手率也開始降低。行為金融學將這一現象稱為“短視型損失厭惡”。雖然大家知道高收益總與高風險并存,但若不去頻繁關注風險,風險資產的吸引力就更大。
三是賺錢的快樂程度≠虧錢的不快樂程度。
在股票投資中,你是不是傾向于賣出盈利的股票、繼續(xù)持有虧損的股票?這種“出贏保虧”的現象,意味著投資者不愿對大額虧損的股票進行止損。究其原因,投資者可能會出于“過度自信”,在虧損時不愿承認投資判斷錯誤。行為金融學中的“前景理論”則指出,當投資者面臨條件相當的盈利前景時,更加傾向于兌現盈利,即表現為風險厭惡;而面臨條件相當的損失前景時,則傾向于風險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