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德國制造”“日本制造”一直被視為質量過硬的代名詞,尤其是“日本制造”,以先進、可靠和精益求精著稱。日本崛起,制造業(yè)的貢獻功不可沒。你我的家里,可能或多或少還有那么幾件日本制造的家電產品,而之前日本的馬桶蓋和電飯鍋遭到國人的瘋搶,證明了日本制造在國人的心中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很多年來,日本制造,是一個套著光環(huán)的神話般的存在。
成功易,守功難??赡苷l都沒有料到,神話的覆滅會來得如此快、如此猝不及防。最近幾年日本制造業(yè)丑聞頻出,從豐田召回,到高田破產,再到最近傳出神鋼集團造假,“日本制造”的形象和聲譽轟然崩塌,這種突變似乎太快了一些,給人帶來的沖擊和留下的感嘆,遠遠超過強者漸漸由盛到衰的漸變。
從神壇跌落的“日本制造”,究竟發(fā)生了些什么?
“神鋼”造假十年坑慘客戶
10月8日,日本制造業(yè)巨人神戶制鋼所爆出數據造假丑聞震驚了全球。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yè)神戶制鋼所承認篡改部分產品的技術數據,以次充好交付客戶。
作為日本本土鋁、銅產品的“百年老店”,神戶制鋼是一家以鋼鐵業(yè)為核心的綜合性跨國公司,創(chuàng)立于1905年,是日本工業(yè)三大主力廠商之一,年營業(yè)額相當于1000億元人民幣。據悉,神戶制鋼今年8月底公司內部調查發(fā)現,旗下3家工廠和1家子公司長期篡改部分鋁、銅制品出廠數據,冒充達標產品出售。在截至今年8月底的一年里,有約2.15萬噸鋁和銅制品流入大批企業(yè)。這些問題產品約占該公司年產量的4%。涉及的工廠在產品出廠前就早已發(fā)現了產品在某些方面不達標的情況,但這些工廠不但沒有上報情況,反而還在產品檢查證明書上強行修改了產品強度、尺寸等數據……
豐田、斯巴魯、馬自達等日本汽車企業(yè)、日本人引以為豪的新干線、日本國產客機的希望MRJ以及火箭H2A等200多家使用神戶制鋼產品的日本公司,由于使用了問題產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而在全球范圍,受到問題產品牽連的企業(yè)高達500家之多。由于鋁和銅在制造業(yè)領域使用廣泛,神戶制鋼這批有問題的產品涉及范圍相當廣泛,上至飛機、新干線所用零件,下到易拉罐材料。這些問題產品不僅“坑”慘了日本車企,還讓通用、福特、特斯拉、英特爾、波音、空客等一大批跨國企業(yè)為之陡然色變。
目前豐田、日產、馬斯達、斯巴魯、本田、鈴木、三菱公司都已確認過去10年里長期使用神戶制鋼的鋁材產品,各汽車制造商正在評估使用不合格產品對汽車質量的影響,并表示若對產品安全存在隱患,將不排除召回的可能。
豐田汽車在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便立即作出回應,表示確實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生產的問題產品,并且也是神戶制鋼10多年的合作伙伴,其問題產品可能已投入使用,包括在日本國內工廠組裝的部分車型引擎蓋、尾門等。目前豐田正在確認使用這些產品的車輛及可能帶來的影響。三菱重工表示其正在研發(fā)的日本首款噴氣式支線客機以及H2A航天航空火箭有使用到神戶制鋼的產品,有可能涉及到問題產品。此外,日本東海旅客鐵道公司運營的部分新干線列車也使用了問題產品,目前正在排查有可能引發(fā)的相關安全問題。
這項丑聞一經曝光即引起極大震動,神戶制鋼股價在兩個交易日內暴跌34%,市值跌去約15億美元,日本制造業(yè)的口碑再次遭受沉重打擊。
據央視新聞報道,神戶制鋼所副社長梅原尚人就篡改數據造假事件致歉,他承認問題產品“可能引發(fā)安全問題,我們也請客戶進行檢查?,F階段,尚未發(fā)現可能因此引發(fā)的安全隱患”。本次篡改數據造假事件牽扯了包括管理層在內的數十名公司雇員,也就是說篡改數據并非個別人所為,而是工廠、子公司整體性質問題。
事實上,這次偽造數據并非神戶制鋼的“初犯”。去年,該公司就被曝篡改數據,旗下一家生產鋼絲的子公司在9年里持續(xù)偽造不銹鋼產品強度,將不符合行業(yè)強度標準的產品“以次充好”出售。調查還發(fā)現,神戶制鋼部分產品從10年前開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后的數據。更有報道稱,神戶制鋼篡改品質檢測數據的“黑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0年前。
隨著近日美國司法部宣布介入對神戶制鋼所的調查,這一事件有繼續(xù)發(fā)酵的態(tài)勢。
汽車企業(yè)質檢丑聞頻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在神戶制鋼的造假事件中,日本汽車企業(yè)是受害者的話,那么還未從神戶制鋼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完全脫身的日產汽車和斯巴魯汽車,又被爆出了質檢問題,自己也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質量造假者。
今年9月,國土交通省對日本國內的日產汽車制造工廠進行突擊檢查,結果發(fā)現其使用無認證資格的員工進行汽車出廠安全檢測。問題曝光后,日產汽車沒有進行徹底整改,部分工廠無資質檢驗員依然在崗。隨后的調查還顯示,日產汽車在幾乎所有國內工廠常年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出廠安全檢驗。新車出廠前的安全檢查本該由國土交通省負責,不過為方便企業(yè)進行大規(guī)模銷售,國土交通省允許通過了新產品型式試驗的制造商自行完成對每輛新車的出廠檢驗,條件是必須由持有國家資格證書的檢驗員進行,以此保證結果真實可信。日產汽車采用了無認證資格的質檢員工,這不僅引發(fā)了用戶的焦慮情緒,還動搖了日本的認證體系。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質檢門”的影響,日產欲在日本本土召回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制造的“NOTE”和“賽瑞納”等38款車型,約合116萬輛汽車,其中包括向五十鈴汽車、鈴木、馬自達和三菱汽車進行貼牌生產供貨的車輛。目前,日產汽車不得不停止出產汽車給日本市場,并且緊急召回120萬臺被未經授權的技術人員檢修的汽車。
斯巴魯汽車近日被爆出的車輛質檢造假丑聞,讓日本汽車的品質管理體制再次受到拷問。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斯巴魯汽車存在使用“無資格證檢查人員”的問題,涉及“質檢門”的兩家工廠分別為斯巴魯公司設在群馬縣的總工廠和矢島工廠。此次造假事件與此前曝出的日產造假一樣,都是無資格人員在檢查記錄文件上蓋章造假,并且報道指出這樣的造假行為已經延續(xù)了30年之久。有媒體統(tǒng)計,如果斯巴魯決定將近三年以來生產的所有涉事車輛召回,涉及到的車型包括斯巴魯森林人、傲虎、力獅、翼豹、XV和BRZ等共計25.5萬輛,召回費用約為50億日元(約合2.9億人民幣)。
實際上,關于日本汽車的質量和造假事件,近年來幾乎就沒有消停過。
2009年9月,豐田汽車因“召回門”深陷危機,其先后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的多款車輛,合計850萬輛。豐田公司最終決定免費為缺陷車輛更換可變齒輪比轉向系統(tǒng)的電控單元,以消除安全隱患。
2016年4月,三菱汽車與鈴木汽車被爆出篡改油耗數據,三菱汽車承認在油耗測試中采用不當手段,使得燃油經濟性測試結果好于實際情況,涉及62.5萬輛微型車和超過210萬輛輕自動車。這成為三菱汽車自2000年隱瞞車輛缺陷以來的最大丑聞。
而對于日本汽車行業(yè)最大的打擊,大概要數高田問題氣囊事件。高田氣囊原本是日本制造的驕傲,公司從1987年開始生產安全氣囊,并在其鼎盛時期成為世界第二大安全產品生產商。2008年11月開始,本田首次因為高田安全氣囊問題召回了4000輛車,沒想到,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因為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氣囊,使大眾、通用等汽車等公司被迫召回數千萬輛汽車。這起事件被美國媒體稱為“有史以來最惡劣汽車安全丑聞”,而高田公司也因此于今年6月申請破產。因氣囊問題,高田的負債總額超過了1萬億日元(約614.5億人民幣),這也使得高田成為日本二戰(zhàn)結束后最大規(guī)模的制造業(yè)破產案例。
一系列造假及質量事件,嚴重打擊了日本汽車業(yè)的聲譽和口碑。日本《朝日新聞》10月26日報道稱,日本政府向日產汽車下達了罕見的無限期監(jiān)視令。去年油耗造假丑聞曝光的三菱汽車也受到國土交通省嚴格監(jiān)視,不過期限為三年。
日本企業(yè)緣何集體“淪陷”
日本國土交通大臣石井啟一在得知神戶制鋼所造假后說:“它們撼動了日本制造業(yè)的信譽,日本制造業(yè)向來以高品質和安全著稱?!碑斎?,造成“日本制造”的崩塌,絕不僅僅是神戶制鋼的造假和汽車企業(yè)的質量問題,“大壩”崩塌前的“管涌”,在日本多個產業(yè)領域早已出現。
日本傳統(tǒng)產業(yè)家電行業(yè)可謂是“集體淪陷”。2015年深陷財務造假丑聞,加上核電業(yè)務危機等,讓本就經營狀況不佳的東芝陷入泥潭,今年初不得不宣布變賣閃存業(yè)務以求自救。而在2011年和2012年連續(xù)兩年虧損超過7000億日元之后,松下電器忍痛對等離子、半導體等虧損業(yè)務進行剝離和重組。2008年開始業(yè)績持續(xù)虧損的索尼,雖然目前扭轉了虧損局面,但已難重現往日榮光。夏普在陷入長期虧損后,最終不得不以62億美元“賣身”給富士康。
此外,日本空中自衛(wèi)隊F-4戰(zhàn)斗機自行起火,被指也和神戶制鋼有關;一度被神話為“世界第一”的蒼龍常規(guī)潛艇,因為性能不足接連在澳大利亞和印度招標中落敗;英國引入的日本高鐵,200公里時速足以在中國高鐵面前蒙羞不說,還在首次運營時出現大面積漏水、延誤故障……
看到日本制造業(yè)的大潰敗,人們不禁要問,日本制造業(yè)這是怎么了?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友駿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經過“失去的20年”后,日本經濟始終沒能回到正常發(fā)展軌道,在這一背景下,日本企業(yè)進入較為艱難的生存期。為爭取利益最大化、守住市場份額,不排除部分企業(yè)采取極端手段或欺騙手段的可能,這也反映出日本國內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安倍政府雖在國內力推“安倍經濟學”,強調通過結構性改革,促進制造業(yè)轉型,但是,力度和成效不彰,這也給企業(yè)增加了負擔。
實際上,日本制造業(yè)近年來有種“吃老本”的感覺,但老本的底子越來越薄,傳統(tǒng)競爭力被周邊國家蠶食。這導致企業(yè)在新的競爭時代,尤其是泡沫經濟破滅、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不能很好適應新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漸漸得被經濟全球化所拋棄。《經濟參考報》曾分析稱,日本制造業(yè)的集體跳水,反映了日本制造業(yè)目前遭遇轉型期的尷尬和試圖“再崛起”的無奈。在夾縫中,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品牌急于求成或掩蓋下滑業(yè)績,這是導致日本制造業(yè)近年來丑聞不斷的根源。
每經網公布的一張排名表顯示,1996年時,財富500強榜單上的日本企業(yè)多達99家,與美國不相上下;但是到了2006年,已經減少至70家;再到2016年,僅剩52家,比20年前,銳減了將近一半。其中一些知名企業(yè)的名次下滑更是仍人觸目驚心。
造假丑聞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跟日本的文化土壤也息息相關。新華社發(fā)文指出,如果跳出企業(yè)視角,日本的“隱瞞文化”“篡改文化”“歪曲文化”正在日本各界彌漫。以安倍夫婦卷入的森友學園丑聞為例,不僅首相官邸和自民黨上下拼命捂住蓋子,日本財務省的相關知情部門也在隱瞞、篡改乃至銷毀對安倍夫婦不利的證據。而這些正在戰(zhàn)勝日本傳統(tǒng)的“恥感文化”,導致日本社會對謊言、造假的“恥感”閾值急劇降低。
然而在分析日本文化的代表作《菊與刀》中有這樣的句子:“在‘恥感文化中沒有坦白懺悔的習慣,因為只要不良行徑沒有被別人發(fā)現,就不會感到恥辱,也就沒有必要坦白懺悔而自尋煩惱?!笨磥恚幢阍凇皭u感文化”中,也給造假篡改的行徑留下了空間。日本企業(yè)如果不能正視一連串的造假丑聞正在敲響的警鐘,神戶制鋼絕不是多米諾骨牌的最后一張。
因追求極致而一時領先,因實力不逮而終現原形,這是日本制造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