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程倩*
(無錫口腔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微創(chuàng)拔牙法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生理微創(chuàng)的觀察
徐梁,程倩*
(無錫口腔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目的探討微創(chuàng)拔牙法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生理微創(chuàng)的觀察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來我院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的5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拔牙術,觀察組給予微創(chuàng)拔牙法,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情況。結果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下頜近中阻生牙采用微創(chuàng)拔牙法拔除的生理微創(chuàng)療效較為顯著。
微創(chuàng)拔牙法;下頜近中阻生牙;生理微創(chuàng);臨床效果
下頜阻生牙是最常見的一種口腔頜面外科疾病,最常見的是下頜近中阻生牙,治療下頜近中阻生牙的方法是手術治療,經典的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是采用去骨鑿、牙挺、錘子等解除患者的骨阻力、牙阻力,然后將換牙拔除[1]。本文中對我院收治的需要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的500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詳細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來我院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的5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280例,女220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28.6±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進行分析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X線牙片拍攝以及口腔全景拍攝,了解患者的阻生牙角度、牙阻力、骨阻力以及頰涉?zhèn)裙橇康萚2]。觀察組進行微創(chuàng)拔牙法,給患者局部麻醉,從阻生牙牙冠近中至頰舌側從齦緣切至牙槽骨嵴頂,再從頰舌側切口到牙頸部切口進行匯合,圍繞阻生牙牙冠形成楔形瓣,采用骨膜分離器將楔形瓣去除,暴露手術視野,將頰舌側黏骨膜瓣分離約2 mm,暴露手術區(qū),采用牙科專用切割機將牙冠遠中骨質至牙頸部遠中進行切除,將頰舌側在患牙和頰側骨壁之間磨出溝槽,根據(jù)牙阻力在需要切除的牙冠頰側磨出溝槽,切割部位占整個牙冠的75%-80%,防止對舌側和深部結構組織的損傷,同旋轉力借助直挺將牙分開。對拔牙窩進行清理,使牙槽骨復位,并對軟組織進行縫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拔牙,局部麻醉,采用的是常規(guī)角形瓣,骨阻力的去除采用的是骨鑿錘,其他操作同上。
1.3 評價指標 術后1周拆線評價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3]:優(yōu)(傷口黏膜完全愈合);良(黏膜基本愈合);一般(黏膜部分愈合,黏膜下出現(xiàn)凹陷),差(傷口裂開,有紅腫)。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5.3%,對照組為77.78%,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微創(chuàng)拔牙法主要步驟是去骨和分牙,利用專用口腔設備對去骨量和分牙進行準確控制[4]。去骨首先將患牙和頰側骨壁之間磨出溝槽,必要情況下可以去除遠中部分牙槽骨。分牙之前準確判斷牙阻力的位置,確定牙體需要分割的部位[5]。微創(chuàng)拔牙法利用楔形瓣的優(yōu)點有完全暴露手術視野,減輕患者的不適感,術中去除多余的軟組織,防止對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同時防止了因去骨引起的皮下氣腫,因為去除了多余的軟組織,可以很好的進行外翻縫合,避免傷口愈合不良,同時預防傷口感染[6]。相比于常規(guī)拔牙法來說,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切割,降低水腫和出血的發(fā)生率。因為常規(guī)拔牙法中磨除的牙齒或骨組織的碎屑容易殘留在創(chuàng)口處,提高了術后傷口腫脹和感染的幾率,同時增加了縫合的難度。因此,對于下頜近中阻生牙采用微創(chuàng)拔牙法進行手術治療效果更加明顯。本文中對我院需要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的500例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下頜近中阻生牙采用微創(chuàng)拔牙法拔除的生理微創(chuàng)療效較為顯著。
[1]鄒子英.微創(chuàng)拔牙法拔除下頜近中阻生牙生理微創(chuàng)的臨床效果分析[J].婚育與健康·實用診療,2015,10(2): 43-44.
[2]秦雷香.微創(chuàng)拔牙法在下頜近中阻生智齒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14,28(1): 56-58.
[3]雷榮昌,黎鋼,馬文濤,等.高速渦輪機去冠法在下頜近中阻生智齒拔除中的臨床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6,19(6): 404-407.
[4]Tomonari H,Yagi T,Kuninori T,et al.Replacement of a first molar and 3 second molars by the mesial inclination of 4 impacted third molars in an adult with a Class II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5,147(6): 755-765.
[5]Lee KJ,Joo E.Restoration of an alveolar bone defect caused by an ankylosed mandibular molar by root movement of the adjacent tooth with miniscrew implants [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7,136(3): 440-449.
[6]Ishihara Y.Patient with nonsyndromic bilateral and multiple impacted teeth and dentigerous cysts [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6,141(2): 22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