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問計于民更在納計為民
文/李昌森
近日,代表、委員們帶著一城的民意,興高采烈地走向兩會。這之前,他們走街串戶、問計于民,社會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盡收眼底,做足了獻計獻策的功課,或提案,或議案,或話題,準備充分,有備而來。
每年的兩會都是民意民智的大聚會。《尚書》有言,“好問則裕,自用則小”。政治乃眾人之事,代表委員們擁有與百姓“一樣的目光”發(fā)現(xiàn)當下生活中猶待改善的細節(jié),又揣著百姓的愿景為民生福祉發(fā)聲,參政議政親身征詢于田野,虛心問計于草根,才能匯集民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意民智民力,集思廣益,和衷共濟。問計于民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施政需要,是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體現(xiàn)。一些政策、措施、方略的出臺,一些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建設,都應事先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請群眾為我們的工作“望聞問切”,請群眾做我們的“判官”和“鏡子”,方能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
問計于民首先在“問”,問要誠,情要真?!爸萋┱咴谟钕?,知政失者在草野”,問計于民就是拜民眾為師,要放下架子、深入下去,不深入就難以了解底層的真實情況,不深入就難以掌握基層的真實想法,“身入”更要“心入”,才能問到實處。要深入到田頭、車間,要不恥下問。既要問順耳之言,更要問逆耳之聲,兼聽則明。這些年,問計于民已有不少好的做法,比如每年要為民辦的實事,政府都要事先廣泛征求意見,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lián)網等,多渠道、多方位征集群眾建議。這樣的實事,才能辦到民眾的應急處,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問計于民旨在納“計”。問計于民就是開門納諫、開門納計,要善于傾聽群眾呼聲,更要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群眾的計謀。高手就在民間,群眾中有很多小諸葛、小魯班,有很多金點子、好點子,問計于民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有很多難題、很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只要群眾一動起來,就能化難為夷。以在南通建過江通道為例,最先提出建議的是南通市民,后來成為市兩會提案,經過幾年的努力,上了省兩會提案,又經過幾年的努力,又上了全國兩會提案,最終上了國務院聯(lián)席會議并通過了立項,終于圓了南通人過江大橋夢。千計萬計,群眾智慧是第一計;千難萬難,問計于民就不難。尊重群眾,依靠群眾,世間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問計于民關鍵在“行”。習總書記早就說過:“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眴栍嬘诿駟柕氖怯嬊蟮氖切小柖患{,就是敷衍;納而不行,就是塞責。問,不是做做樣子、走走形式,“問”到了不等于做到了,“問”只是前提,“行”才是目的。問計于民,關鍵在納計為民。所謂“行”,就是“不論誰提出的意見,只要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辦”。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群眾的合理化要求,只有通過施政者的“行”才能實現(xiàn)。群眾的有些要求因為種種原因,一時難以辦到的,要作出合理解釋,并拿出準備何時解決的承諾。
東風隨春來,發(fā)我枝上花。帶著問計于民的智囊來,帶著發(fā)展方略的妙計去,從春天出發(fā),讓我們走進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