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英
【摘要】 目的:探討結腸途徑治療機在腸道清洗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方法:研究對象為120例需實施清潔灌腸患者,按照結腸清洗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采用傳統(tǒng)結腸清洗方法,觀察組60例采用結腸途徑治療機實施結直腸清洗,對比分析不同結腸方法的實施效果。結果:觀察組的腹脹、惡心嘔吐以及清潔腸道時間療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結腸途徑治療機并結合應用有效的護理方法,可大大節(jié)省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減輕患者不適感,更易被患者以及護理人員所接受。
【關鍵詞】 結腸途徑治療機; 腸道清洗; 護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079-03
臨床治療結直腸疾病時,一般需要先對腸道進行清潔,之后才能經(jīng)纖維結腸鏡診斷、實施手術治療。因此,合理選擇結直腸鏡的清潔方法,是治療結直腸疾病的關鍵[1]。傳統(tǒng)所采用的結直腸清潔方法主要為傳統(tǒng)灌腸清潔以及口服瀉藥,但清潔的效果不佳[2]。本次研究中,筆者所在醫(yī)院提出給予患者應用結腸途徑治療機合理實施清洗,效果顯著,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0例需實施清潔灌腸患者,按照結腸清洗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為17~79歲,平均(45.2±3.3)歲,其中實施結腸鏡檢查20例,術前結腸準備22例,不全梗阻10例,便秘需通便者8例;觀察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為19~82歲,平均(44.1±3.5)歲,其中實施結腸鏡檢查17例,術前結腸準備32例,不全梗阻5例,便秘需通便者6例。兩組一般資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清潔腸道方法,給予患者口服瀉藥硫酸鎂150 ml,之后口服溫開水2000 ml,若排便帶有糞便樣黃水便,需實施人工清潔灌腸,直至患者排出清水樣便[3]。護理人員在用藥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講解藥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及主要事項等,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及相關準備工作,用藥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心電圖、呼吸、尿量、膝反射等,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報告醫(yī)生。
1.2.2 觀察組 采用結腸途徑治療機實施灌腸清潔,患者取左側(cè)臥位,雙下肢屈曲。治療機電源接通后,打開治療機的顯示器,調(diào)試治療機,進入到治療系統(tǒng),預先準備好的溫水放入到治療機水箱中,設置治療時間40~60 min,藥液注射速度為每分鐘400~500 ml,總注射藥液量為8000~10 000 ml,溫度為39 ℃~40 ℃,調(diào)試結束后,連接好進水管與排水管,并將潤滑油涂抹在醫(yī)用結腸探頭上,先進行肛腸指檢,顯示為陰性后,輕輕將探頭插入到直腸15~20 cm處,插管后輔助患者保持平臥,屈曲雙下肢,兩手交疊放于胸部上,告知患者放松全身,機械持續(xù)進行注入以及排出這一過程,反復進行沖洗[4]。患者在進水時,手掌輕放于腹部逆時針按摩整個腸道,直至腹脹不能耐受,打開排水閥進行排水,操作者同時左手對乙狀結腸區(qū)域進行按摩,右手手指微用力按摩患者橫結腸升結腸區(qū)域,直至糞水排出,腹部變軟,若無糞水排出,關閉排水閥,從注水管向腸道注水,重復上述按摩方法。操作人員應注意以下問題:給予患者注入液體前,需要先調(diào)整液體注入時間段,常規(guī)注入30 s后停止,停止30 s后再操作。進入以及后退操作中,管中必須留有液體,可以避免傷及患者腸黏膜,注入液體時適當延長時間,讓液體能在腸道內(nèi)停留更多時間,反復進行沖洗,按摩腹部,促腸內(nèi)液體順利排出。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1)結腸途徑機應用前的準備工作:應用前,護理人員應進行病房溫度的調(diào)控,調(diào)控到合適溫度,并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耐心對患者解釋說明結腸途徑治療機用于結直腸清洗以及治療方法、過程以及需要注意事項,爭取獲得患者的配合;檢查前應告知患者需要排空大小便,同時注意保護患者隱私,用屏風遮擋。設定好參數(shù),探頭上涂抹醫(yī)用潤滑油進行肛門指檢,檢查為陰性后再將探頭輕輕插入到直腸內(nèi),叮囑患者深呼吸減輕負壓,消除肛門的不適感。(2)操作前有必要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是否有以下禁忌證:嚴重心肺功能衰竭,不能平臥,不能控制的嚴重高血壓以及動脈病;嚴重直腸結腸癌、肛瘺、痔瘡;消化道近期手術以及疝氣;出血、胃腸穿孔等急腹癥以及嚴重巨結腸;妊娠期女性以及嬰兒。(3)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查看顏面有無出汗以及其他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排出顏色、排出量以及形狀等,并安慰鼓勵患者,了解患者是否可以耐受灌腸液,若不能耐受需要及時將排水閥門打開排水。針對年老體弱患者,應將灌注量適當減少,防止腸壞死。結腸按摩的力度要控制得當。(4)治療結束,需將套管緩慢拔出,并輔助患者做肛門的清理工作,告訴患者清洗腸道后,需到廁所將腸道內(nèi)殘留的液體排出體外,方便進行檢查以及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惡心嘔吐、腹脹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統(tǒng)計兩組清潔腸道時間進行療效對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5軟件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腹脹53例(88.3%),惡心嘔吐34例(56.7%),觀察組腹脹4例(6.7%),惡心嘔吐2例(3.3%),觀察組的腹脹以及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清潔腸道時間療效endprint
60 min內(nèi)觀察組的腸道清潔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120 min內(nèi)的觀察組的腸道清潔所占比例為91.7%,對照組清潔所占比例為41.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臨床傳統(tǒng)所采用的清潔灌腸以及保留灌腸插管深度淺,不能徹底洗出糞便,不利于臨床的腸道檢查,且會影響治療效果。結腸途徑治療機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利用結腸途徑,在腸腔內(nèi)建立有效治療系統(tǒng),并充分發(fā)揮結腸黏膜的潛在功能,從而達到有效排除腸腔及腸黏膜病原體、有毒物質(zhì)以及毒素的效果,實現(xiàn)同一途徑治療多種疾病的效果[5-6]。我國大中型醫(yī)院于90年代后期開始應用結腸途徑治療機,其臨床作用機制,是結合先進電子技術并結合專門的探頭,利用抽動外套管進行腹部按摩,促腸蠕動,利用腹內(nèi)壓排出糞渣[7]。但應用過程中,患者一旦有腹脹、便秘感便會出現(xiàn)緊張等情緒,再加上應用的來回制動外套管會刺激直腸,增加患者的緊張感,臨床應針對性實施護理干預,保證灌洗順利進行,提高治療效果[8-9]。相較于傳統(tǒng)的灌洗方法,采用結腸途徑治療機治療實施后患者的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傳統(tǒng)結腸清洗方法,而且清潔腸道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結腸途徑治療機用于腸道清洗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結腸途徑治療機應用于結直腸的清洗,結合利用先進的電子技術,實施持續(xù)注入以及排出這一機械沖洗作用,可提高腸道沖洗效果,有效將腸道內(nèi)廢物殘留廢物排出體外,而且采用結腸途徑治療機可起到有效刺激以及重建平滑肌向下蠕動的效果,可大大減少因患者口服瀉藥而引發(fā)的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的胃腸道反應,而且減少傳統(tǒng)灌腸多次排便而引發(fā)的肛周不適感[10]。應用結腸途徑治療機,并結合應用有效的護理方法,可大大節(jié)省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減輕患者不適感,更易被患者以及護理人員所接受。
參考文獻
[1]陸鳳清,郭彩霞,劉玉霞,等.結腸按摩在結腸途徑治療機中療效觀察及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0,16(3):124-125.
[2]郭明浩.結腸灌洗法在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35):28-31.
[3]黃培寧.糞石性腸梗阻的診治及其結腸途徑治療機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8):52-53.
[4]李玉紅,紀素花,李俊紅,等.結腸灌洗過程中的護理干預[J].河北醫(yī)藥,2011,33(17):2711-2712.
[5]李新宏.合理選擇在結腸途徑治療機行腸道清洗中療效觀察及護理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4,24(7):4260.
[6]李起香.結腸途徑治療機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40例的療效及護理[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09,30(3):193-195.
[7]阮傳青.結腸鏡檢查術前護理及腸道準備方法的文獻綜述[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3):148-150.
[8]張雪蘭.護理干預在結腸途徑治療機使用中的作用[J].全科護理2010,8(26):2393-2394.
[9]張莉萍,戴曉冬,楊寧琍.早期結腸灌洗障礙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9):1821-1822.
[10]黎曉琴,王俊,郭晶,等.結腸鏡檢查前兩種清潔劑腸道準備效果比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5):1073-1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