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季武 伍愛萍
傳統(tǒng)游戲在教學中的演化與改進
文/劉季武 伍愛萍
傳統(tǒng)游戲;教學;演化與改進
傳統(tǒng)的“石頭、剪刀、布”游戲是利用三種手型的變化來判定輸贏,筆者把這則游戲引入體育活動中,演化成雙腳并腿跳落地為“石頭”,雙腳前后分腿跳落地為“剪刀”,雙腳左右分腿跳落地為“布”三種腿型變化來判定輸贏,并將其設(shè)計到障礙接力跑、校園定向運動中的闖關(guān)游戲等活動中,不但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而且還發(fā)展了學生的靈敏性及下肢力量,效果明顯。
1.障礙往返接力跑
場地器材:平整場地一塊,在場地上畫20~25米間距的兩條平行線,并在起跑線端前1米處畫四個障礙標志點。
游戲目的:發(fā)展學生的快速反應(yīng)能力,提高速度和奔跑能力,培養(yǎng)集體的競爭意識。
游戲方法:將游戲者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四隊,然后在每隊任選一名學生做障礙,站到另一隊的障礙標志點充當障礙。游戲開始后,第一個學生在起點處必須與站在障礙標志點的學生采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獲勝后才能向前進行往返跑,跑回后與同組第二個同學擊掌后站到排尾,第二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擊掌后在起點處同樣與站在障礙標志點的學生采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獲勝后才能向前進行往返跑,如此依次進行(圖1)。
圖1
游戲規(guī)則:游戲者必須在起點處采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取勝后才能向前進行往返跑;每隊除排頭外,其余的人擊掌后才能進行活動。
游戲建議:游戲進行中要按各自的路線跑,避免互相沖撞;每隊充當障礙的同學每進行四人次左右進行輪換;如想增加學生的練習密度再分出多組即可。
2.校園定向運動中的闖關(guān)游戲
場地器材:籃球場兩片,布置若干點,繪制成路線圖(圖1)。
游戲目的:鍛煉學生讀圖找目標的能力,發(fā)展速度、靈敏素質(zhì)及快速反應(yīng)能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
游戲方法:將學生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攻守各兩個隊,兩組防守隊學生按報數(shù)的序號分別分散在兩片籃球場相應(yīng)序號點;進攻隊學生手持路線圖按報數(shù)的序號跑向相應(yīng)序號點,與防守隊學生進行“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取勝后跑向下一個序號點,依次類推跑完所有序號點,然后攻守隊互換。按全隊隊員通過所有序號點時間長短排定名次。
游戲規(guī)則:進攻隊的學生必須與防守隊學生進行“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取勝后跑向下一個序號點;進攻隊員必須按路線圖依次跑完所有序號點(例如:3號進攻隊員路線圖序號3—4—5—6—7—8—1—2);如遇兩個或兩個以上進攻隊員同時到達一個序點,可同時與防守隊員進行“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誰先取勝誰先離開(圖2)。
圖2
游戲建議:進攻隊員必須嚴格按路線圖的序號跑動,避免互相沖撞。
游戲方法:一般是在場地上畫兩條間距15米左右的平行限制線,中間畫一條中線,把游戲者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兩隊,面對面(或背相對站立、蹲立、坐等形式)站在中線的兩邊,一隊起名叫“長江”,另一隊叫“黃河”,各隊記住自己的隊名。當組織者發(fā)出“黃河”的口令時,“黃河”隊隊員馬上轉(zhuǎn)身往本方限制線方向跑,“長江”隊立刻追擊,如果在限制線內(nèi)追上,對手獲勝。
改進的原因: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該游戲在進行過程中,如果場地布置不合理、學生聽信號注意力不集中或反應(yīng)出錯時,就會存在兩隊隊員互相沖撞,導致傷害事故發(fā)生。
改進的方法:介于這種安全隱患的存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該游戲在場地布置和學生站位兩方面進行了改進。
具體方法:在場地上畫兩條間距20米左右的平行限制線,中間再畫兩條相距2米的平行線,作為兩隊的間距,把游戲者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兩隊,面對面(或背相對站立、蹲立、坐等形式)錯開站在各方的中線兩邊,同隊隊員之間左右相隔2米。當組織者發(fā)出“黃河”的口令時,“黃河”隊隊員馬上轉(zhuǎn)身往本方限制線方向跑,“長江”隊立刻追擊,如果在限制線內(nèi)追上,對手獲勝(圖3)。
圖3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莊市蛟川書院 315201)
G633.96
B
1005-2410(2017)10-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