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立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上圖:錢谷融先生
與李何林先生、王瑤先生、唐弢先生、任訪秋先生等相比,錢谷融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似乎略顯平淡。李何林先生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王瑤先生師從朱自清、聞一多,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就參與過左翼文藝運動、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擔任過《清華周刊》第四十五卷的總編輯;唐弢先生見過魯迅,并成為魯迅的私淑弟子和追隨者,并且曾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協(xié)會上海分會的理事;任訪秋先生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院)先后師從沈尹默、周作人、胡適諸先生攻讀研究生。而錢先生大學就讀于國立中央大學師范學院國文系,“這個系是新成立的,不但沒有自己的教師,連系主任也沒有”。錢先生遲至1957年才寫有三萬字的論文《論“文學是人學”》,這篇文章曾經(jīng)引起過轟動效應,其后果卻是讓人噓唏的,直到20年后,狂風暴雨才停歇。1980年底才研究的人才培養(yǎng)上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他們所培養(yǎng)的學生都早已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的中堅力量。錢先生被稱為“當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專家”、“著名的文藝批評家”、“我國五十年代崛起的文學評論家”,甚至有學者稱“錢谷融先生是現(xiàn)代文學研究領(lǐng)域里獨特的,而又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巨大存在,不研究他,講現(xiàn)代文學學科研究傳統(tǒng),就講不清楚,至少是不全面的”。出版《〈雷雨〉人物談》,2013年才出版了四卷本的《錢谷融文集》,可以算是歷史給他一個遲來的交待。而李何林先生早在二三十年代就編輯過《中國文藝論戰(zhàn)》《魯迅論》,并出版了《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身后結(jié)集出版了《李何林全集》以及《李何林全集補遺》共計五卷;王瑤先生早在1943年就在聞一多、朱自清的指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魏晉文論的發(fā)展》,在1946年完成碩士論文《魏晉文學思想與文人生活》,并著有《中古文學史論》《中國新文學史史稿》等,其弟子在他去世后編成八卷本的《王瑤全集》;任訪秋先生早在1936年就在周作人、胡適的指導下完成碩士論文《袁中郎研究》,1944年出版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卷),其弟子在他去世后編成十三卷的《任訪秋文集》。無論是從人生經(jīng)歷還是從著述的數(shù)量來看,錢先生遠遠不及他的同時代人,但他卻是與李何林先生、王瑤先生、任訪秋先生、薛綏之先生、單演義先生等一樣值得我們尊敬的現(xiàn)代文學學科的學界前輩。學界還有“南錢北王”之說(王是指王瑤)。錢王并稱,不單是顯示他們自身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的學術(shù)威望,更是贊許他們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
1991年,錢谷融先生(右三)在博士生論文答辯會現(xiàn)場,左三為賈植芳,左四為蔣孔陽,右一為陳子善
相對于李何林先生、王瑤先生,錢先生的經(jīng)歷的確“極簡單”,但是他的人生又是充滿傳奇的。王瑤先生學生時代關(guān)注政治,后來不得以而為之,才選擇從事學術(shù)研究,盡管他“志趣不限于學術(shù),不是一位單純的學者,不問世事的學院派”,但他畢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學術(shù)研究上。與王瑤先生不同的是,錢先生奉行的是老莊式的、自然隨性的人生信條,他幾乎從不關(guān)注政治,對學問“也不甚重視”。他在《我摧毀了“橋”的人生觀》中自白:“我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去追求美,追求趣味。美在的地方,趣味在的地方,我就流連盤桓,不忍離去。我讀書、做事、交朋友,一切從趣味出發(fā)。不合我的趣味,我都掉頭不顧。對學問,我也不甚重視。我認為最好的學問,應該在生活里邊。一個人能生活得好,就是最大的學問;否則,你知識再淵博些,也只是一個冥頑不靈的書櫥而已。我看書,是想從書本中去尋找樂趣,想作一次心靈的游戲。假使有人來找我去玩,而這人和這玩法,又都是我所喜歡的話,我就立刻丟了書本跟他走……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我最不喜歡的是拘束,最厭惡的是虛偽。我愛好自由,崇尚坦率,最向往于古代高人逸士那種光風霽月、獨來獨往的胸襟與氣度。名、利我并不是不要,但如果它拘束了我的自由,要我隱藏了一部分真性情,要我花很大的氣力才能獲得,那我就寧可不要?!币苍S這一切都是因為錢先生在大學時代遇到了伍叔儻先生,他說伍叔儻先生“瀟灑的風度,豁達的襟懷,淡于名利,不屑與人爭勝的飄然不群的氣貌,卻使我無限心醉。這些當然都是不能從形骸之外去學得的。但是在潛移默化之中,恐怕也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尤其對于他的懶散,對于他的不以世務(wù)經(jīng)心,對于他群而不黨、周而不比的獨往獨來的種種節(jié)概與跡象,更是有心仿效,竭力步趨,因此耳濡目染,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在外表上自然也可能達到某些形似之處。我別的沒有學到,獨獨對于他的懶散、對于他的隨隨便便、不以世務(wù)經(jīng)心的無所作為的態(tài)度,卻深印腦海,刻骨銘心,終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難以破除的積習,成了我不可改變的性格的一部分了!”耳濡目染,于無聲處,錢先生承襲了伍叔儻先生的散淡無為。
錢谷融先生(右)與原魯迅紀念館館長李何林先生(中)等在齊齊哈爾
錢先生曾自白:“我簡直可說是很少動筆。這,從學生時代起就是如此,后來更變本加厲,特別到了1957年以后,甚至有些怕寫文章了。所以我的文章寫得很少,連這些很少的篇什也大都是在外界的催逼下寫出來的。不過,我雖然怕寫,在執(zhí)筆時卻不敢怠慢,總是認認真真地竭盡全力來寫的。”的確,他“害怕寫作”,能不寫就不寫。但不管是早年的課堂習作、《論“文學是人學”》,還是《〈雷雨〉人物談》《閑齋書簡》,錢先生所說和所寫的,“都是自己要說的話,而不是聽命于人,說別人要我說的話”。孫犁先生曾說:“文字是很敏感的東西,其涉及個人利害、他人利害,遠遠超過語言。作者執(zhí)筆,不只考慮當前,而且考慮今后,不只考慮自己,而且考慮周圍,困惑重重,叫它寫出真實情感是很難的。只有忘掉這些考慮的人,才能寫出真誠的散文?!卞X先生執(zhí)筆時做到了真誠,并且是“認認真真地竭盡全力”地寫,惟其如此,他才可以如此坦然,“我的這些文章,大家可以看到,對文藝問題的看法和態(tài)度,卻是前后相當一致,很少大起大落的變化。這,一方面固然多少顯示出了自己的一點誠實之處,不輕易人云亦云地去談那些自己還沒有認識到的,或者還不十分理解的東西;總是希望竭力做到使自己所說的和所想的能夠比較地保持一致。但另一方面,卻也充分說明了自己的駑鈍,適應性太差,不能與時俱進。不過,如今當我動手來輯錄和整理這些舊作時,卻也因此而幾乎可以不必作什么改動,很少有因為形勢的變化而不得不修改的觀點或某些看法的情況,這一點,卻也是很可自慰的”。錢先生寫作的真誠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真誠,而是一種作文作人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是“一以貫之”的行為,追求的是前后邏輯的一致性的真理,既不會有為人上的反復,更不會有為文上的反復;也即是錢先生所說的“自由”,自由即是“一”,是前后的一貫性,這種一貫性是“我”的,不會因為外在環(huán)境的變遷而改變。從內(nèi)在精神層面可以說,錢先生是一個夾雜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骨氣”和現(xiàn)代自由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2013年12月,《錢谷融文集》出版座談會合影
錢先生曾說:“我一向不愿意談自己。這倒不是因為別的,只是覺得自己實在一無可談。人既平庸,經(jīng)歷又極簡單,如果也一本正經(jīng)地向人們大談自己來,豈不是太可笑了嗎?盡管自己所寫的文章,曾受到過大批判,但這樣的事,過去在我們這里多的是,有什么值得談的?”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所信奉的“文學是人學”。他的自我分析非常深入,并且十分直接。而在這種直接里正見出了先生的獨一性,他將事情看得很透,知道自己說的只是“常識性的意見”,而在我們社會中缺少的正是“常識性意見”,人們接受的外在觀念太多太重,反而已經(jīng)忘記了什么是常識,處在一種人云亦云的狀態(tài)里。另一方面,文章寫得少反而成了一種保持文人個性和文章風格的極好的方式。因為少,所以精;因為少,所以說的都是自己的話;因為少,所以保持了自身話語思維的一致性。惟有這樣,才能做到文如其人,文章是思想者的話語,話語是思想者的思維,思想者即思維。不惟是風格的一致,更是人文的一致。
“一部世界文學的歷史,也就是一部生動的、各種各樣的人物的生活史、成長史。在歷代文學家所合力建造的文學的巍峨殿堂里,陳列著的主要就是他們所塑造的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拿今天的眼光來看,“文學是人學”未必是多么新鮮時髦的理論,但是我們不能不為錢先生當時的理論勇氣所嘆服。正如朱寨先生所說:“文章一發(fā)表便受到批判,很快被批判為‘修正主義大毒草’,成為政治的敵我問題,文章本身的學術(shù)見解沒有能來得及廣為傳布。后來每有運動都難逃重復被批判的命運……盡管《論“文學是人學”》曾有過兩度正負不同的社會轟動效應,但人們未必皆識廬山真面目,那些有價值的真知灼見,可能仍被掩蓋其中?!奔偃缥覀兡芴鰧﹀X先生個人得失的噓唏,歷史地看這一事件,不能不認同王曉明老師的這一看法:“一個人的寫作會具有怎樣的意義,除了來自他自己的愿望,恐怕更多的還是取決于時代環(huán)境的作用,即如當代中國的文學批評,就有許多在學術(shù)價值之外,又兼具一種證詞的含義?!睆牧硪环矫鎭碚f,文章所遭到的批判更加彰顯了錢先生的個性自由,正是在萬馬齊喑的局面里,我們更能清楚地看到人性自由的光澤。
《論“文學是人學”》一文,寫成于1957年2月8日,本是錢先生為參加華東師大1957年3月舉行的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學術(shù)討論會提交的學術(shù)論文,后來刊于1957年5月5日出版的《文藝月報》,同一天的《文匯報》在“學術(shù)動態(tài)”欄里特地刊發(fā)了一則消息介紹這篇文章,并冠以“一篇見解新鮮的文學論文”的標題,應該說,這則消息的態(tài)度還是比較客觀的:“他從人道主義角度,說明我們?yōu)槭裁匆鐣髁x現(xiàn)實主義,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別。他說,只有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fā),才能最充分地解釋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方法與世界觀為什么有矛盾……他認為人道主義是衡量文學作品的最低,然而是必需的標準,而不像習慣所認為的那樣,人民性和愛國主義是最低標準?!边@基本是錢先生文章的觀點,然而,這篇報道又指出:“作者錢谷融在文中否定文學的主要任務(wù)是反映現(xiàn)實的理論,他認為文學主要是寫人、教育人”,這實際上已經(jīng)鮮明地點出《論“文學是人學”》離經(jīng)叛道的一面。
讓錢先生意想不到的是,隨著“反右”斗爭的擴大化,他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和指責。
在這些批評與批判者眼里,錢先生是多么的“不合時宜”,然而正是“不合時宜”,才更見出錢先生對自己學術(shù)主張的堅守與執(zhí)著,更見出他對學術(shù)的真誠。錢先生未必把學術(shù)看得多么重要,但是當觸及自己的學術(shù)底線時,他選擇了直面,選擇了堅守。當歷史發(fā)展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說錢先生的理論才是符合常識、符合人性,也符合文學的基本規(guī)律的,因為他堅持了人性的觀點,即人道主義。馬克思在一般意義上,從未反對過人道主義,“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當我們以人道主義的觀點來審視文學的時候,我們所尋找的無非是人的自由。
錢先生歷年培養(yǎng)的研究生,如今不少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外頗有影響的學者,比如王曉明、許子東、殷國明、吳俊、楊揚、倪文尖等。說起他的培養(yǎng)之功,他總是謙虛地說:“指導研究生,屬于來料加工的性質(zhì),來料好,產(chǎn)品自然也就容易見好了?!逼鋵嶅X先生對學生的選拔還是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的,“來料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我培養(yǎng)的效果”,因此他在招生時,對學生的選拔是很嚴格的,“不單思想品德、業(yè)務(wù)基礎(chǔ)要好,而且也很重視他們的才情稟賦”,“要全面了解一個學生的思想、學識和才情,我認為最好的途徑莫如通過他們所寫的文章”,因此錢先生對研究生的入學考試,除了必要的專業(yè)課以外,還要考一篇作文,而且“把作文的成績放在第一位,只有在專業(yè)好,作文也好的情況下才能被錄取。如果作文差,那么即使專業(yè)考得很好,也是不能被錄取的。相反,如果作文確實寫得好,即使專業(yè)成績稍差,也可以斟酌情況,考慮錄取”。來料好,也需要精加工才會出好產(chǎn)品。他在1989年10月2日給陳炳熙的信中說:“我一向很重視人品,平日總要求自己的學生必須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真誠的人。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做到這一點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但今天能做到的人實在太少。”正是他格外重視“人”的培養(yǎng),所以他才會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性格開展不同的個性教育。比如他在1999年1月16日給萬燕的信中說:“你天分高,富有才情,但尚欠雕琢,要能成器,還得費些人工。人工要用得其當,不當反而要損壞原有的美質(zhì)。這里面大有學問,聰明人應自能體會、把握。就說你的文字吧,也顯得想象瑰麗,才思橫溢,很有情致。但這是就你的長處而言。同時你也有許多短處和弱點,那就是基本功還不到家,文字粗疏,逞心而言,每可得佳作。但這必須能得心應手地駕馭文字,使之在表情達意上毫無窒礙方可。而你在這方面還存在著欠缺,尚需注意修煉。我又擔心,你會因此(注意修煉)而走上雕琢之路,斫傷了你原有的靈氣。如何走出這兩難境地,只有效法莊子的‘處于才不才之間’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再比如他在1986年2月1日給殷國明的信中說:“你很有才氣,長于思考,常有發(fā)人之所未發(fā)的獨到之見。這一點是最寶貴的。所以大家都很看重你,你自己應該知道怎樣愛惜自己,使自己的才能能得到充分地發(fā)揮。你的文字,一般說來還是可以的,但有時就不免流于晦澀,不夠顯豁。這固然也由于你底子畢竟不厚,功力(駕馭語言的能力)較差的緣故,但更主要的還是在于所談道理本來就比較艱深,而你自己又還未能想通透的緣故。今后,希望你首先把內(nèi)容吃透,然后在表達形式上力求平易顯豁??傄屓藗兛吹枚?,讓開明的人能夠接受?!卞X先生以一種人格的存在影響著他的學生,他能夠讓不同個性、不同風格的學生認清各自的優(yōu)缺點,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研究特長和形成各自的研究風格。
2016年10月,本文作者與錢谷融先生在華師大二村合影
陳平原曾經(jīng)提倡與前輩學者結(jié)緣,他說:“并非每個文人都經(jīng)得起‘閱讀’,學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覓到一本絕妙好書的同時,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學者,實在是一種幸運。由于專業(yè)需要,研究者一般必須與若干在世或早已謝世的前輩學者對話?!卞X先生的學術(shù)人生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反復品味的。通讀錢先生的著作,我們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篇目不少,并且“要言不煩,取其足以達意為止”。我們?yōu)樗娜烁聍攘λ?,正是他的真誠,灑脫,散淡,適性而行,不標榜,不夸飾,頗有魏晉風度,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所有與他接觸的人感到“不但十分可敬,而且是可親可愛的”。
在華東師大跟陳子善老師讀博士時,我?guī)状稳ュX先生家拜訪。他說話的思路非常清晰,聲音格外響亮。記得第一次見面時,我把保存的錢先生與樊駿先生所通信件的復印件交給他。提起樊駿先生,他還回憶起他們一起編選《中華文選》的往事,說樊駿是個好人,格外認真的人,可見他們情誼深厚。臨走時,他對我們說,沒事就來閑聊,并且還親自送我們到門口。第二次去的時候,約定的是下午兩點,結(jié)果我提前幾分鐘就到了。錢先生還沒起床,我就在一旁看書。他看到我,就說:“很抱歉,讓你久等了?!爆F(xiàn)在想來,我對錢先生是懷有愧疚之感的,說抱歉的應該是我,打擾他老人家休息了。一會兒,錢先生端著一杯茶走過來。我本以為是他自己倒茶喝,結(jié)果他走到我面前,說,這是給你泡的茶。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給一個小年輕人倒茶。面對這樣的場景,語言太蒼白無力了。博士畢業(yè)后這兩年,我只要回上海開會或查資料,都會專門去華師大二村看望錢先生,請他吃飯,他每次必點的就是三文魚與光明牛奶??吹嚼先思倚呛堑?,我們都很開心。
2016年1月20日,在華師大二村對面阿莉餐廳聚餐,前排左起:陳子善老師、錢谷融先生、倪文尖老師、殷國明老師,后排左起:本文作者、李定通
錢先生總是即興式的聊天,“隨隨便便地想到哪里就談到哪里,從來沒有預先存心要對學生進行什么教育,更絕不擺老師架子;他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適性而行。他不耐拘束,討厭虛偽”。記得有一次,我去錢先生家里,正聊著天,他突然說:“你再找個有趣的話題,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碑斘艺f話時,錢先生大多時候也是“靜靜地聽”,“默默不語”。但默默的背后也會“爆發(fā)”。當我提到“并非所有的文學經(jīng)典都是很耐讀很好看”的時候,他突然反問我:“你說說看,哪一部經(jīng)典作品不好看?”他接下去說:“經(jīng)典作品永遠不會害人的,流行的時尚的東西不會長久的,會唬人的,你要有區(qū)分的眼光?!边@讓我想起,徐中玉先生在1949年《批評隨筆》一文中引用過丹欽柯評論契訶夫的一段話:“他不喜歡冗長的解釋和爭辯,這特別是他的天性。他之注意靜聽別人談話……常是因為感到興趣。他自己卻永遠保持沉默,非到給他自己的思想找到了一個清楚明朗的界說的時候,他是不開口的??墒?,一開口發(fā)表意見,他的句子就必是簡潔的,切題的,肯定的。等到他臉泛著微笑,把意見一說完,馬上就又退入沉默之中去了。”錢先生也當如是觀。錢先生說話簡潔、切題、深刻、精煉。
前一段時間,剛送走了恩師王富仁老師,我還沒從悲痛中走出來,本想過段時間去上海參加錢先生的百歲華誕的祝壽會,誰曾想到,錢先生卻在生日的這天晚上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真不知如何表達心中的痛。除了去上海與先生做最后的告別,我想,對先生最好的紀念,唯有不斷重讀他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