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解構與重構:20世紀中國文學的母語化進程

        2017-11-17 12:04:17楊經建王蕾
        社會科學 2017年11期
        關鍵詞:語言文化

        楊經建+王蕾

        摘 要:母語是承載特定文明形態(tài)的符號意義體系。文學是母語中最活躍、最富于生氣和變革意識的話語成分。在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母語文學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漠視和消解。與此同時,文學的母語寫作即使是在被“解構”的狀況下也一直處于“重構”的努力中。從20世紀中國文學母語化中可以得到的啟示和反思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起落沉浮實際上取決于是否具備母語文化觀念和母語創(chuàng)作意識,堅守母語文學立場和維系母語文化精神,實為20世紀中國文學變更和發(fā)展的價值前提。20世紀初中國文學的“語言革命”與20世紀西方文化的“語言學轉向”在“語言”上的交集也表明,后者能為漢語言母語的再造輸入建設性資源,因為它啟悟了漢語文學的“語言的自覺”。

        關鍵詞:漢語言母語;母語文學;20世紀中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257-5833(2017)11-0166-07

        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描繪了一張世界文明譜系圖,各個文明譜系的定性和發(fā)展演變軌跡都非常清楚,如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產生了地中海文明與迦南文明,發(fā)展到現(xiàn)在形成了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在演變過程中分為兩支:一支發(fā)展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日本文明,一支形成中國古代文明然而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不知其文明的明確性質,難以確定之下,亨廷頓只好以一個“?”來標示。1亨廷頓的認定或判斷未必正確,但“亨廷頓問號”在某種意義上卻提示了一種探究和反思的可能。如果說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已諭示,一個民族的母語言說方式實質上是其對事物和世界的分類方式和感受方式,即,決定著其思維方法和文明形態(tài),那么漢民族語言在“現(xiàn)代化”轉型中所形成的母語形態(tài)——“現(xiàn)代漢語言”的確使人對現(xiàn)代中國文明的確認帶來了某種困惑或疑難。這種困惑或疑難尤其體現(xiàn)在20世紀以來的漢語言文學上。

        臺灣作家白先勇曾概嘆“百年中文,內憂外患”。2的確,在“百年”——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進程中,漢語言母語被有意而無意地淡漠和消解。

        從19世紀末開始,中國思想文化界曾多次發(fā)起了關于漢語言文字的大討論,大多數(shù)關心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都參與其中,并在討論和交流中產生了源于語言、亦歸于語言的困惑與反思。而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歷來被認為是最具典范性的母語表現(xiàn)形態(tài),理所當然地成為語言變革的前驅。很明顯,“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運動)在其本質上,便是從“新”文學準確地說是從文學語言的“革命”肇始的。換言之,“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次空前絕后的思想文化革命,它直接指向的是文學革命,而文學革命則是通過白話文運動——語言革命實現(xiàn)的,乃至可以說當時最大的革命是語言的革命。其中的邏輯關系可以這樣表述:思想啟蒙——以思想文化解決社會問題,在當時的時勢下只能借語言變革這一途徑來完成,白話文運動又促動了文學觀念的更變;皆因,“五四”新文學提倡白話文而反對文言文,文學創(chuàng)作在其本質上就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一種話語方式;至于文學觀念的變革,首先需要的是深刻的思想革命。“思想革命對五四新文學運動絕對是重要的,而思想革命并不像五四先驅者們所理解的是獨立于語言之外的理論上可以獨立運行的運動,它和語言運動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并沒有語言之外的思想革命?!?

        毋庸諱言,“五四”啟蒙運動便是引進新的思想觀念來“革”舊的思想觀念的“命”,諸如“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等西方話語成為啟蒙運動的基本概念和言說范疇。這意味著,“新”思想必須以“新”的語言方式來表述。也就是在思想革命的邏輯前提下“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反觀漢語言母語,突然發(fā)現(xiàn)漢語言母語已無法適應、更無力承擔思想革命的啟蒙使命。由是,在以適應西方式價值準則或思想啟蒙目標的語言轉向中,漢語言母語的文化(文學)形象被瓦解了。更有甚者,“五四”時期曾被宣揚的“漢字不廢,中國必亡”的論調,實際上已演變?yōu)閷δ刚Z文化的徹底否定。質言之,“五四”新文學運動既是一次激烈的話語變革(“科學”、“民主”對孔孟之道的顛覆),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語言變革(白話文對文言文的解構)。

        “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歷史功績體現(xiàn)在語言變革(白話文運動)與思想革命的一致性。即以堪稱“五四”新文學運動宣言的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為例,在文中提出的“八事”中就有“五事”屬于語言問題。無疑,主張以白話代替文言,這是“五四”思想先驅者們不約而同的文學革命策略,在其背后勃動著思想革命的初衷和文化話語的權力。

        有研究指出,在有關“五四”文學的文學史敘述方面,“語言革命”和“文學革命”的次序準確地說應該是,新的語言“先于”新的文學。具體說,反對提倡新文學的其他文學群體或派別的式微,其實首先是語言上的失敗,而不是文學本身的失敗。所謂(語言)大勢已去才是最為根本的。同理,白話文文學的后發(fā)制人首先也不是文學的,而是語言的成功。作為白話文小說開端的《狂人日記》,就其本身而言并沒有能力去獨自扛起舊文學的黑暗閘門。真正的原因是,倡導白話文的創(chuàng)作者們奪得了先機:適應了思想啟蒙的需要,順應了語言變革的大勢。于是,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語境中,無論怎樣粗糙、稚嫩的白話文作品都會獲得容納和寬容,這是歷史的合理性徹底取代了美學的感動。2

        問題的實質在于,“五四”以來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語言轉向”,所變更的遠非文學創(chuàng)作中語言文字的表面,也不僅僅是對原有的語言文字系統(tǒng)進行了局部調整。實際上,在思想啟蒙所需的西方化語言推助下,中國語言文字的“和平演變”是實質性的:包括作家在內中國知識分子對待漢語言母語的態(tài)度改觀和立場轉變。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作家們母語思維創(chuàng)造力和母語表述能力日益衰退,人們常用的一個例子即如郭沫若及其《女神》。郭沫若本是一個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詩人,他“五四”時期創(chuàng)作的《女神》以聞一多的評價而觀之,其中匱乏的正是母語文化精神;所謂“詩中夾用可以不用的西洋文字”,往往依靠西洋文字來湊足“音節(jié)關系”,甚至連用典,“《女神》中所用的典故,西方的比中國的多多了”,好似“做個西洋人說中國話”,容易讓人誤以為《女神》是“翻譯的西文詩”。1endprint

        所有這些都說明,“西方文化對中國現(xiàn)代母語和現(xiàn)代文化的‘改寫,已構成了現(xiàn)代傳統(tǒng)的一個切實的無可跨越的部分”2。亦如列文森所云:“西方給予中國的是改變了它的語言, 而中國給予西方的是豐富了它的詞匯?!?如果說中國新文學的源頭是“五四”,那么,沿流而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母語文化(文學)精神的缺位和流失成為必然趨勢。著名詩人馮至早在1930年代就明確地表達了諸如此類的焦慮:“我以為我們的刊物,最重要的是要往純凈的文體方面努力?,F(xiàn)在中國的文字可以說是混雜到萬分——有時我個人感到我的中國文是那樣地同我疏遠,在選擇字句的時候仿佛是在寫外國文一般。我常常想,我將來要好好下一番功夫,真正認識認識中國字,這對于作詩作文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謂文學者,思想感情不過是最初的動因,‘文字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我是非常地貧窮,就因為沒有豐富的文字?!?

        至于建國初期郭沫若《新華頌》之類的“白話”詩、艾青的《藏槍記》式民歌體詩,劉白羽的抒發(fā)豪情壯志的散文,新時期的“傷痕文學”,等等。它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所呈露的表層問題似乎是語言修養(yǎng)的淺薄,但其深層問題卻是話語方式的褪變:母語創(chuàng)作智慧、母語思維本色的缺位。

        總之,從“五四”開始,現(xiàn)代中國作家對漢語言母語創(chuàng)作失去了文化自信力,甚至普遍地表露出集體失敗感。正是在“語言的焦慮”中他們希望尋找和創(chuàng)造一種理想的現(xiàn)代國家民族語言,竭力培養(yǎng)和制造出新的語言神話。1930年代瞿秋白曾一度宣揚要發(fā)動“第三次的文學革命”5,從而創(chuàng)建“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中國白話文”6;1940年代延安的解放區(qū)文學將“工農兵語言”視為定于一尊的語言標范。及至20世紀末一些詩人(主要是“第三代詩”詩人)祈望以“口語式語言”去推進文學語言的“革命”。毋庸贅言,文學創(chuàng)作的母語言說能力在這樣的意識心態(tài)中被遮蔽、被濾除也就在所難免了。

        要言之,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像漢語言母語那樣在20世紀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經歷了如此重大的變故,成為文學現(xiàn)代性過程中被拆解修葺、被舍棄的對象。其外有西方語言的沖擊,漢語言母語被嚴重歐化;其內則是母語寫作的自信心和自覺意識不斷衰微??陀^地說,造成這種后果也不能排除文學之外的因素,比如幾乎持續(xù)了一個世紀的漢語言文字的拼音化運動,通過拼音化運動漢語言的功能性、操作性、規(guī)范性以及科學思維能力加強了,其原有的諸如含蓄性、模糊性、韻味性、意象性等詩學本色變得不可辨認。漢語拼音化運動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直接影響是,作家的母語思維智慧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不斷的弱化中被消解。

        在此,不能低估目前漢語言母語文學面臨的網絡語言的沖擊。尤其是網絡或電腦寫作對寫作者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維中,寫作是建立在計算機對人腦的一系列“替代”過程的基礎之上,這個“替代”的背后則是邏格斯中心與技術理性相伴相生。在電腦面前,漢語言母語永遠是“第二語言”,它必須符合另一種語言所規(guī)定的邏輯方式。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顯示在屏幕上,豐富的漢字錄入程序暗示著漢字的從屬性地位。在此以前,漢字指向的是中國人的生存本身?,F(xiàn)在,漢字變成必須經由另一種語言來“生產”的產品,它的存在不再是不容質疑的事實,而竟然是一種“成問題的存在”了。這種情況的直接后果是,“書寫”換成了“輸入”,為了完成藝術傳達,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找到一種“制造”無紙漢字的程序,并使自己逐漸適應這一程序的復雜要求。漢字的書寫不再帶有一個人臨池揮毫的詩意內蘊,而成了某種字處理軟件所事先設定了的技術結果。它的“好壞”也不再由某種情感標準來衡量,而是得看字處理軟件的強大程度。在這個意義上,傳統(tǒng)寫作方式對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潛在而又獨特的影響,如個體美感的體驗性、寫作氣勢的充盈性、思維呈現(xiàn)的原生性,這些分別從情感把握、形式構成和心理狀態(tài)的角度使“作者的氣息”在文本之中處處散播著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要素在電腦式寫作中已成為無足輕重的東西。

        問題的另一方面在于,盡管處于“內憂外患”的危機狀態(tài),20世紀文學的母語寫作卻一直沒有停止過重構的沖動和再生的愿景。

        胡適1918年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1,當“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被胡適當做建設新文學的旨歸時,完全可以視為對文學創(chuàng)作回歸母語化的一種理論嘗試。具體說,在胡適那里,“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已不再受制于“中學西源”、“體用之爭”的觀念化限制,它表明的恰恰是文學話語的機制性變化:對白話文與文言文之爭——新文學與舊文學之間糾纏不休的焦點,不再像以往那樣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式重構,即,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言資源建構在“言、文一致”的書寫語言(國語、官話、普通話)上,其最終目的是“重新建立中國文學史上的正統(tǒng)”。亦即,“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是胡適設定的新文學合法性的標準,并依此創(chuàng)建文學革命的新機制——給新文學發(fā)展確立了基本話語原則,并在知識背景上暗示著一種新的文學學統(tǒng)的形成。

        概言之,“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實質上是在母語文學傳統(tǒng)被歷史性解構的情況下,胡適試圖填充母語文學闕如的狀態(tài)、再造文學母語的正統(tǒng)地位的價值訴求。毋庸諱言,在當時的時代語境下,這樣的價值訴求也不免帶著簡單化的特征和非文學化的跡象。

        接續(xù)這一命題的是周作人。在《理想的國語》《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國語改造的意見》中,周作人認同胡適的原命題并吸納其合理性邏輯前提,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否定白話文和文言文兩相對立的思維態(tài)勢,認為這樣的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將導致了對漢語言文學普遍而無限的整體性本質的解構。因為,從文學語言的產生機制和發(fā)展邏輯而言,其更變的進程是不同的語言文化間逐漸妥協(xié)、變異、順應、歸化過程,同時更是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彼此參照、相互滲透的結果。這意味著,周作人主張的“理想的國語”給“新文學”建構了新的語言運用規(guī)范,并使得“理想的國語”的話語系統(tǒng)不同于其他話語系統(tǒng),在客觀上則為文學的母語寫作提供了一種意義生成機制。“在這一意義上,國語不是如古代白話一樣的工具性語言,國語所解決的以及所要解決的不是通俗和普及的問題,而是現(xiàn)代國家的思想、文化的建設問題。所以,國語的建設不應該局限于通俗易懂方面,而更應該側重于思想的精深以適應現(xiàn)代思想的發(fā)展與變化。這是周作人在對于五四白話的認識上超越于同時代人甚至于超越現(xiàn)代人的地方?!?endprint

        我以為,無論是胡適“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還是周作人的“理想的國語”,其“國語觀”的本質無非是通過文學這種語言藝術來創(chuàng)設現(xiàn)代民族國家共同語。而在客觀效果上,一旦把以語言為標識的文學革命聯(lián)系并融合到現(xiàn)代民族語言的建構中,勢必使“國語”的價值合理性超越了文學界域,而是參與到有關“現(xiàn)代性”的話語構造中。其中最具標志性事件是1992年第4期《文藝爭鳴》特設了“漢語文學與中華文學專號”,發(fā)表了季羨林、謝冕、鄭敏和楊匡漢等人的文章,在對“漢語文學”、“中華文學”等概念進行論析的基礎上,勾勒并辨識一種與西方不同的用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文學作品與現(xiàn)象。

        如果說,胡適、周作人們的有關主張是20世紀初對漢語言母語文學的現(xiàn)代性的訴求,那么,與之相呼應的是20世紀晚期學界對母語化的反思和重構。

        從總體上看,20世紀晚期學界對世紀初重構母語文學的歷史性呼應,沒有像胡適、周作人那樣做出類似于真理化、明證性的陳述,而是一個不斷嘗試和設想、不斷拆解和反思的過程。它與胡適、周作人那種近乎孤掌難鳴的局勢大為不同的是,獲得20世紀晚期特定文化語境的烘托與助推: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關注和反思、人們對“國學”的熱情、以及現(xiàn)代西方文化“語言轉向”的影響,……等等。所有這些成就了母語文學復興的開放且廓大的時代風貌和文化氣魄。

        相對而言,又以鄭敏關于新詩與漢語言現(xiàn)代化的系列論文《世紀末的回顧:漢語語言變革與中國新詩的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語言觀念必須革新》(《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漢字與解構閱讀》(《文藝爭鳴》1992年第4期)影響最大。鄭敏基于這樣的事實依據(jù):“五四”以來的白話詩歌“否定”、“遺忘”和“背棄”了古典語言與文學傳統(tǒng),因而喪失了最寶貴的文化資源,以致現(xiàn)代漢詩至今沒有出現(xiàn)世界級的詩人和作品。而鄭敏的理論闡釋如下:先對“五四”以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言狀態(tài)予以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性的反思;繼而將中國古典詩歌視為“民族母語”為“五四”以來的新詩接續(xù)“斷裂”了的母語文化血脈,并在此基礎上再度究察20世紀初漢語言文學的語言觀念和理論前提。

        上述理論探索實際上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語言學界強調“漢語的人文性”、“漢語言的詩性特質”為重心的“文化語言學”探索,與海外漢學圈如葉維廉、陳耀南等人對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運動”的思考匯合在一起,并初步形成了令人關注的有關漢語言母語文化(文學)的思潮。

        當然,不僅是理論上的探索和建構,與之相應的還有一些具有典型癥候的創(chuàng)作實踐。舉其要者首先提到的還是魯迅。盡管“五四”時期魯迅也對中國的文字乃至語言下了極苛刻的批評,但是把魯迅視為一般的“現(xiàn)代”作家其實并不妥當。魯迅的創(chuàng)作之所以具有巨大的世界聲譽,是因為他的全部寫作對漢語傳統(tǒng)巨大的依附性,以及由他的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母語文化根底之深厚,這使得絕大多數(shù)現(xiàn)當代作家嘆為觀止。乃至可以說,自魯迅之后中國文學再沒有出現(xiàn)嚴格意義上的“語言大師”。

        就文學流派或群體性創(chuàng)作而言,“京派文學”是對胡適“國語的文學”最具審美意義的踐履。京派作家在對古今中外文學采取寬容通融的基礎上,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和東方美學精神,與自身的生存方式和所感悟到的人生意義結合,把浪漫激情消融在和諧、節(jié)制、恰當?shù)拿缹W原則與“天人合一”文化傳統(tǒng)中;在母語寫作被長期遮蔽的情況下不為“時勢”所迫地貫通母語文學的血脈,并將其提升到新的高度。

        而以汪曾祺、蘇童、葉兆言、格非等為代表的當代江南作家有關“江南”的書寫是母語寫作的另一種執(zhí)著。與中原正統(tǒng)文化不同,“江南”是超越實用理性精神和“數(shù)字化生存”的中國文化后花園;中國歷史與文學中一種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江南情結”就體現(xiàn)在典型的母語寫作中,尤其表現(xiàn)在汪曾祺、蘇童、葉兆言、格非等人的作品中;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氣質和柔美、精致、婉約的藝術情懷,將母語文化固有的詩性精神推向了唯美的極致。

        正如“亨廷頓問號”所引起的思緒一樣,20世紀中國文學的“百年憂患”至少能提示以下的啟示和反思。

        首先,以往對20世紀中國文學沉浮起落過程的研究,集中于或對其外部因素(如政治化)或對其內部因素(如審美化)的審視。而不管是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在學理層面都屬于一種非此即彼的審視,缺乏充分的學術說服力,以及一種統(tǒng)觀全局、通觀流變的研究眼光。雖然也有人注意到了文學的“語言”本色,但也只限于把文學的語言功能視為一種創(chuàng)作的“策略”(媒介工具)。實際上,文化、思想、思維方式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從根本上說是由語言來承載的,而“……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薄懊恳环N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每種語言都包含著屬于某個人類群體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體系?!?故而,只有從文學存在的本體出發(fā),認定20世紀中國文學絕不僅僅是作家及作品的總和,而是一套復雜豐富的關涉到母語寫作的文學體制,母語文化/文學具有一種價值源的意義,它在某種意義上決定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主體走向和風貌格調。從“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的邏輯前提出發(fā),認定“母語”之于“文學”具有一種本體論意義,漢語言母語與20世紀中國文學之間具有恒定的內在價值關聯(lián)。進而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在母語化(解構和建構)中形成和發(fā)展”這一全新的理論命題。也即,20世紀中國文學的起落沉浮在很大程度上實際上取決于是否具備母語文化觀念、母語思維智慧和母語創(chuàng)作意識。所有這些都啟發(fā)人們從母語寫作的視角重新審視 20世紀中國文學,這或許是一種對20世紀中國文學獨特而有效的解讀途徑和闡述方式。

        其次,從五四開始中國文學就已置身于“世界性”或“全球化”格局中,而怎樣在“世界性”或“全球化”中褒有“民族性”、堅持“本土化”,這已是研究界的一個持續(xù)性、焦慮性的命題。就現(xiàn)有研究來看,一般是從“現(xiàn)代性”、“啟蒙”、“革命”等話語范疇進行詮釋。問題在于,“現(xiàn)代性”、“啟蒙”、“革命”等觀念意識的制約并不限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關涉到諸如音樂、美術、影視藝術等所有的精神文化產品。關鍵在于,其他的精神文化作品的“民族性”和“本土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民族性”和“本土化”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僅從“現(xiàn)代性”、“啟蒙”、“革命”等層面難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學術闡述。惟其如此,再次重申并強調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揭橥的是文學與其他藝術——音樂、美術、影視的關系。如果說,美術是色彩、線條、構圖和造型的“藝術”,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那么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區(qū)別在于它是語言的“藝術”——以語言為存在方式。正如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語言學轉向”表明,哲學不但用語言來表達而且還以語言為研究對象。如此,語言與哲學的關系應該怎么理解為:哲學發(fā)展的“語言學轉向”其實質是以語言為“標本”,目的在于發(fā)露和陳述語言中所含蘊的知識真理。同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中的“語言”之謂,便是其異于其他藝術類別之本。由是,從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切入并以“母語化”為闡釋的基點,指出在“世界性”或“全球化”中保持文學的“母語化”,理應是20世紀中國文學變更和發(fā)展的價值前提。這樣就從本體論的層面將文學與其他精神文化產品區(qū)別開來,合理而準確地界定了文學的“民族性”和“本土化”的特定性質和基因。endprint

        再次,堅守母語文學立場和維系母語文化精神并不排斥兼容并蓄,相反,漢語言母語本身就具有超越(時空)性的文化特質。皆因,漢語的形成基于一種普遍無限的整體化統(tǒng)籌的哲學思想指導。德里達在其論著《論文字學》中便意識到漢字背后是中國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審美的哲學傳統(tǒng),這與古希臘以降以形而上學為本真價值的西方傳統(tǒng)確有不同。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正是漢語言母語的本質特征。中國歷史上的滿清文化最終被漢民族文化所同化,最大的表現(xiàn)就體現(xiàn)在滿族語言被漢民族語言同化而呈現(xiàn)出逐漸消失狀態(tài)。20世紀初中國文學的“語言革命”與20世紀以來西方文化的“語言學轉向”在“語言”上的交集說明,后者能為漢語言母語的再造輸入了必要而又豐富的建設性資源,因為它啟悟了漢語言世界對自身語言觀念的反省,所謂“語言的自覺”、“語言意識的覺醒”。盡管,文學話語相對于諸多話語系統(tǒng)只占據(jù)了自己應有的位置,然而,“每一種語言本身都是一種集體的表達藝術。其中隱藏著一些審美因素——語言的、節(jié)奏的、象征、形態(tài)——是不能和任何別的語言全部共有的?!囆g家必須利用自己本土語言的美的資源?!?

        不難發(fā)現(xiàn),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對漢語言現(xiàn)代性知識元素的汲取中仍然不改初衷地懷持著母語文化血脈。如前所述,魯迅既是文學大師也是語言大師。盡管“五四”時期魯迅也對中國的語言文字做出極苛刻的批評,但卻始終是那個在世界文壇上代表漢語言母語寫作的一座高峰。郜元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魯迅是首先承認母語的失敗,然后在失敗中對母語創(chuàng)作進行探索,在探索中容忍差異化。他是要在多元的似乎無路可走的語言困境中走出一條語言的道路,其中既包含對傳統(tǒng)的批判,又包含了對傳統(tǒng)的新的認同,也有對當時各種語言資源巧妙的改造。這就是為何魯迅以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像魯迅那樣包羅萬象、把失敗的經驗悉數(shù)包容進來的語言大師。雖然研究魯迅的成果早已汗牛充棟,但魯迅對漢語言母語文學發(fā)展的深刻影響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1作為1980年代重提“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的始作俑者的汪曾祺,其文學創(chuàng)作已被公認為一種堪稱經典化的母語寫作范式。應該說,在汪曾祺短小精致的創(chuàng)作文本中,其母語寫作的典范意義體現(xiàn)在他對“語言”藝術的把握上:首先是母語本身的傳統(tǒng)語言血脈,它以內在的語言基質為汪氏寫作確立了文化內涵和審美基調。二是現(xiàn)代白話文源流,展現(xiàn)在汪氏筆下便是一種“白”到了家同時又融化文人雅氣的言說形態(tài),也是在這樣的張力性結構中,汪氏展示出創(chuàng)生現(xiàn)代漢語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三是現(xiàn)代中國人對于自身生存體驗的當下語言把握方式,它為汪氏的母語寫作提供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語言養(yǎng)分。可見,汪氏創(chuàng)作中的“母語”具有一種流行化生之機能,它一方面呈現(xiàn)為對新質素的孕育生成之功,也表現(xiàn)出對異質性話語的“化生”融解,并呈現(xiàn)出自然天成之妙。唯獨如此,汪曾祺“不僅表明了以漢語為母語的寫作和傳統(tǒng)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而且展示了以漢語寫作的永恒魅力”2。

        總之,魯迅、廢名、錢鐘書、汪曾祺……等作家的母語寫作及創(chuàng)作智慧在他們筆下展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應變能力、再生能力,也為重新認識母語寫作的生命力和魅力提供了可貴的實例和典范。在文學業(yè)已全球化的時刻,作家應該返回被忘卻的母語文學世界,使“語言”真正成為(文學)存在的詩意棲居之所。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Vernacularizing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20th-century

        Yang Jingjian Wang Lei

        Abstract:Native language is a semiotic meaning system that carries a specific form of civilization. Literature is the most active and richest discourse ingredient in spirit and consciousness of change in native language.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20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native language literature were ignored and disregarded. At the same time, even in the context of “deconstruction”, the native writing of literature has been making an effort in “reconstructi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lection can be drawn from the vernacularizing of the 20th-century literature: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the 20th-century literature depends on whether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concepts and native language creation consciousness are possessed actually. Persevering in the standpoint of native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maintaining the spirit of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are supposed to be the value premises of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20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intersection on language between the “l(fā)anguage r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l(fā)inguistic divers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lso shows the latter can provide constructive resourc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ve language. Because it enlightens the “l(fā)anguage self-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Keywords:Chinese Native Language;Native Language Literature;the 20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endprint

        猜你喜歡
        語言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誰遠誰近?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99久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mba| 小辣椒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亚洲www视频|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少妇被爽到高潮喷水久久欧美精品| 亚洲国产av导航第一福利网| 国产精品中文第一字幕| 免费看黄片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最新手机国产在线小视频|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精品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av无人区一区香蕉| 一个人看的视频www免费|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2022|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臀av|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杨幂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老狼| 综合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九色| 射精区-区区三区| 色窝窝免费播放视频在线| 亚洲免费不卡av网站| 中文字幕漂亮人妻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在线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小说|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