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瑋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西方語言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國內(nèi)視譯研究30年(1987—2016)回顧與反思
——基于中國知網(wǎng)(CNKI)的文獻計量分析
鄧 瑋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西方語言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從總體趨勢、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三方面,對1987—2016年間在國內(nèi)發(fā)表的156篇視譯研究論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1)視譯本體研究歷史最長,成果數(shù)量最多;其余研究主題按數(shù)量多寡降序排列依次為:視譯教學研究、視譯技能與其他技能的關聯(lián)研究考察、視譯認知研究;(2)國內(nèi)視譯研究在2010年來數(shù)量明顯增加,在質(zhì)量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3)非實證研究比例較高,實證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缺乏三角論證,實驗研究效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為了提高研究水平,學界應統(tǒng)一對視譯的界定,視譯研究應更多關注語言,建議采取跨學科、跨語種合作。
視譯研究;文獻計量分析;趨勢;方法;主題
本研究的樣本來自于中國學術(shù)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CNKI)。為了盡可能窮盡相關文獻,我們采用了三種檢索方式:第一,搜索篇名中包含“視譯”的論文;第二,搜索摘要中包含“視譯”的論文;第三,搜索關鍵詞中包含“視譯”的論文。每一次檢索后,我們都手動過濾掉內(nèi)容重復的文獻,如《淺談中英視譯》在搜索結(jié)果中出現(xiàn)了兩次,全文首次發(fā)表于《外交學院學報》,后又被摘錄轉(zhuǎn)載于《外語教學》,我們僅參考首次發(fā)表的全文。并且在閱讀摘要后排除與視譯研究無明顯聯(lián)系的文章,如有的文章僅僅是在摘要中提及視譯屬于口譯的類型之一,而未在正文中對視譯進行探討。結(jié)合自動檢索與人工篩選兩種方式,我們最終保留了156篇與視譯研究關系密切的文獻。搜索的時間范圍從1987年國內(nèi)第一篇視譯論文發(fā)表之日開始到2016年10月19日最近一篇視譯研究論文發(fā)表為止。
我們從視譯研究的總體趨勢、文獻類型、語言組合、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題五個方面對文獻進行描述統(tǒng)計與分析。
2.1 總體發(fā)展趨勢
圖1呈現(xiàn)的是1987—2016年間各年份視譯研究的數(shù)量。我們可將視譯研究成果發(fā)表的年份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7—1999年。從1987年國內(nèi)第一篇視譯研究的論文公開發(fā)表后到2000年以前,未再現(xiàn)公開發(fā)表的視譯研究成果。第二階段是從2000年到2009年,這期間視譯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保持在每年1~3篇,無明顯增長。第三階段是從2010年至2016年,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為94篇,占總數(shù)的60%。在這期間每年公開發(fā)表的視譯研究論文均超過10篇,2013年的數(shù)量達到了峰值,共計31篇,約占總數(shù)的20%??偟膩碚f,從1987年到2016年,視譯研究的數(shù)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增長集中出現(xiàn)在2010年至2016年間。
圖1 近30年國內(nèi)視譯研究發(fā)表趨勢
2.2 文獻類型
在156篇文獻中,學位論文占29%(含博士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及口筆譯專業(yè)碩士實踐報告45篇,共46篇),期刊和會議論文占71%(共110篇,其中會議論文2篇)。
2.3 語言組合
除去個別研究未在摘要內(nèi)說明視譯活動涉及的語言對以外,目前研究討論的視譯語言對絕大多數(shù)為漢語—英語(90%),其他語言對的論文占10%,涉及日漢(15篇)、俄漢(1篇)、韓漢(1篇)和廣東話—普通話(1篇)語言對。
2.4 研究方法分類描述
我們通過閱讀摘要確定論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果研究方法在摘要中描述不明確,我們再閱讀正文相關章節(jié)予以確認。我們最終確認了155篇論文研究方法,剩余1篇論文因未能獲取全文無法明確研究方法而被排除這一部分的統(tǒng)計樣本之外。圖2呈現(xiàn)的是各類研究方法所占的比例:
目前,國內(nèi)有177所高校開設該本科專業(yè)、722所院校開設專科專業(yè),但部分高校對該專業(yè)和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定位并不清晰,具有一定盲目性,有些甚至只是隨大流[3]。對學生“素質(zhì)+視野+能力”等三方面應具有的內(nèi)涵缺少研究、更缺乏行動建構(gòu)。該文在行業(yè)發(fā)展新趨勢下,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討、建構(gòu)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和模式,體現(xiàn)了高等教育教學思想的系統(tǒng)性和前瞻性。
圖2 國內(nèi)視譯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比例
這155篇文獻按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實證研究與非實證研究。實證研究類可細分為定量研究與質(zhì)性研究。定量研究類論文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問卷法,在上圖中統(tǒng)稱為實驗研究,占總數(shù)的25%;質(zhì)性研究則較多地使用個案研究方法和觀察法,占總數(shù)的16%,其中學位論文居多。非實證研究所占比例最高,為59%,此類研究以經(jīng)驗總結(jié)為文章主要內(nèi)容,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主觀色彩。
2.5 研究主題分類描述
我們通過閱讀摘要和全文的方式把握文獻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據(jù)此歸納出四類研究主題。
表1 國內(nèi)視譯研究的主題
上表顯示,視譯的本體研究在所有視譯研究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視譯教學研究、視譯與其他技能的關聯(lián)探討和從認知角度研究視譯。接下來我們對各個主題的研究進行評述。
2.5.1 視譯的本體研究
該研究主題涵蓋視譯活動本身的特點描述、影響視譯的因素以及視譯的常見問題與對策,即視譯的技巧策略。在研究視譯活動本身的特點方面,有的研究將視譯與逐字記錄進行比較,對兩種活動中處理長句時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描述(許妍,2012);也有研究將視譯與同聲傳譯中的有稿同傳相區(qū)別,對二者進行了細致的對比,認為它們在輸入方式、發(fā)言人、停頓、對譯員要求、干擾內(nèi)容、口譯速度和接受方式上存在差異(吳聰,2014)。視譯(有稿同傳)個案分析發(fā)現(xiàn)有稿同傳呈現(xiàn)出語體正式、信息密集、用詞考究等特點,譯員需在產(chǎn)出的同時看文本(劉暢,2014)。在影響視譯的因素方面,目前研究總結(jié)出對視譯質(zhì)量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包括:譯前準備(背景知識、圖式、文稿及準備時間)、發(fā)言人是否背離發(fā)言稿、對源語的預測、源語中的隱喻、母語負遷移、譯入語語塊的使用及閱讀效率。但是上述因素分別如何影響視譯表現(xiàn)、影響到何種程度均未得到探討。研究視譯技巧策略的共有40篇文獻,是視譯本體研究中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這些文獻中多次強調(diào)的視譯技巧策略包括順句驅(qū)動(順譯)、斷句技巧(如以“信息基素”為視譯單位)、銜接技巧、詞性轉(zhuǎn)換、定語從句和被動語態(tài)的視譯技巧等。
2.5.2 視譯的教學范疇
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予以探討,該類論文共計44篇。在宏觀層面,有三篇論文分別討論了視譯課程在口譯教學中的必要性(田莎,2011)、視譯在口譯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羅國華,2011)、視譯教學的原理、步驟及內(nèi)容(詹成,2012)。錢多秀和唐璐(2014)先從宏觀上分析了視譯課程的設置,后又在微觀上對視譯的教學階段、方法、內(nèi)容進行了示例展示與反思。其余39篇論文則從微觀層面探討視譯教學的方方面面,如在視譯教學中音像材料使用的可能性(張雅軍,2010);對國內(nèi)視譯教材的分析指出目前國內(nèi)視譯教材存在的共同問題是“都沒有較好地融入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缺少互動性自主訓練”(許慶美 等,2014:58);形成性評估應用于視譯教學中對學生習得視譯技能有積極作用(李智 等,2014;萬宏瑜,2012,2013);趙穎與楊俊峰(2014)認為視譯課堂上應采取的訓練模式與方法比較多樣,但幾乎都可納入到兩階段和四環(huán)節(jié)的思路下,即將視譯訓練分為視閱口譯和視聽口譯兩個環(huán)節(jié),視譯訓練應把握聽、讀、譯、說四個環(huán)節(jié);還有文章專門談到視譯教學中跨文化因素的引入,如在外事視譯教學中注重美語文化的影響(張剛 等,2013)。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視譯教學主要理論框架的是Gile提出的視譯精力分配模式。此外,有研究則提出了將語言學理論中的語言順應論用于指導視譯教學(宋維,2013)。關于視譯訓練在口譯教學中的順序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在交替?zhèn)髯g訓練之前(匡曉文,2010;楊柳,2010);二是將視譯(有稿同傳)訓練置于交傳訓練之后、同傳訓練之前(詹成,2012;肖爽,2009);三是在交傳和同傳訓練均開設視譯課(鄧燕玲,2012)。無論從哪個階段開始,視譯訓練都被視作習得其他口譯技能不可或缺的過渡性技能。視譯訓練不僅是口譯技能訓練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也被應用于其他課程中。將視譯運用在口語教學中的目的是加強學生英式思維的習慣(褚亮,2010),而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采用視譯教學的方法則對英語閱讀的質(zhì)和量有促進作用(張一帆,2013),在公外研究生英語課堂把視譯用于課文講解階段,引導學生使用順譯法、重復法、省略法和詞性轉(zhuǎn)換這些視譯技能(王培松,2015)。從上述歸納中可以看出,在口譯課堂和非口譯課堂上教師均使用視譯教學,口譯課程中的視譯教學旨在為交傳或同傳技能的習得做鋪墊,而非口譯課堂上的視譯教學則側(cè)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思維,提高使用外語的能力。
2.5.3 視譯技能與其他口筆譯技能和語言能力之間的關聯(lián)
此類論文絕大部分是考察視譯技能對交替?zhèn)髯g、同聲傳譯、導游口譯、筆譯、英語閱讀和英語口語的效用。研究結(jié)論一致認為,視譯技能對上述各項因變量均產(chǎn)生積極影響。影響的主要方面為:(1)視譯訓練有助于提高交傳的忠實度和流暢度(劉進,2011;張瑩,2011);(2)視譯對漢譯英交傳的影響比對英譯漢的影響更為顯著(欒義敏,2011);(3)視譯對同傳譯語的產(chǎn)出有積極影響,進而改善同傳表現(xiàn)(王瑛,2006);(4)視譯可提高筆譯的速度和質(zhì)量(張永峰,2011);(5)視譯訓練對學生譯員的原語理解能力、翻譯思維習慣養(yǎng)成、拆分重組信息能力、順譯策略的使用及譯語表達均有積極影響(施龍蕊,2013);(6)視譯訓練的分解技能之一句子成分轉(zhuǎn)換可提高譯員在交傳中重構(gòu)信息的效率,從而優(yōu)化交傳表現(xiàn)(程瑞芳,2014)。總之,相關研究無一例外地顯示出視譯技能對其他技能的積極影響。此外,也有研究探討視譯技能與同傳技能的相關性。以同傳中的耳口差(EVS)為觀測點,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同傳的時間差與視譯斷句長度存在高度正相關,同傳和視譯模式下的斷句頻率也呈正相關,并建議將視譯斷句訓練作為優(yōu)化同傳耳口差的練習方式(計晨鈺,2014:)。
2.5.4 視譯技能的認知學科研究范疇
國內(nèi)最早對視譯認知過程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學者是萬宏瑜(2005)。她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對視譯過程所包含的閱讀理解、意義單位攝取、斷句、預測、注意力分配及產(chǎn)出活動分別予以論述,并對Gile的視譯精力分配模型進行了補充,在原有公式中增加了記憶(memory)和協(xié)調(diào)(coordination)環(huán)節(jié)(萬宏瑜,2005)。其余的認知研究則是針對視譯過程中的某一個方面。例如,專門考察視譯過程中信息加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受試短時記憶容量相同的前提下,有稿同傳組的表現(xiàn)顯著優(yōu)于無稿同傳組,與Gile的結(jié)論相反(鄭鑫,2012)。楊國棟(2014)用心理空間理論解釋了英漢視譯中類意群斷句的認知路徑,認為“英漢視譯類意群斷句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在文本言語路標的指引下,認知主體以自己的言語心理空間與非言語心理空間為參照系,依次動態(tài)體悟文本作者或言者語用心理空間轄域內(nèi)的非言語心理空間的過程現(xiàn)象”(楊國棟,2014:40)。也有研究借鑒神經(jīng)語言規(guī)劃(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分析視譯過程中的信息輸入、處理與產(chǎn)出機制,特別提到經(jīng)驗擎在視譯訓練中的作用,建議譯員積極發(fā)展過去較少用的內(nèi)感官,有助于學習、思考和記憶能力迅速提高(潘桂林,2013,2014)。視譯過程中的記憶機制的研究表明,面對不同題材和文體的語篇時,譯員應采用不同的摘要式視譯記憶模式(王建華,2009a,2009b,2014)。
對國內(nèi)視譯研究從五個維度進行全景式回顧后,我們將總結(jié)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研究的提升路徑。
總體來看,國內(nèi)視譯研究存在如下問題:
(1)視譯研究在譯學研究中處于邊緣地帶。圖1數(shù)據(jù)表明,從國內(nèi)第一篇視譯研究發(fā)表至今算起,視譯研究的歷史不足30年,其中還有11年(1988—1999)的斷點。而相同時期的口譯研究已進入初步發(fā)展階段,1990—1999年間共有161篇口譯論文發(fā)表(穆雷 等,2009:19),相比之下視譯研究在數(shù)量上明顯落后,研究者對于視譯的關注有待加強。
(2)視譯研究整體質(zhì)量偏低。無論是在學術(shù)期刊還是學位論文選題中,近五年來視譯研究數(shù)量增加,表明培訓領域、實踐領域及研究領域?qū)σ曌g的共同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然而,發(fā)表在國內(nèi)高質(zhì)量學術(shù)期刊上的視譯研究成果數(shù)量較少。在108篇期刊論文中,僅有10篇發(fā)表在當年的核心期刊或發(fā)表刊物被收錄為當年CSSCI來源期刊(含擴展版),比例不足10%。其中有7篇是發(fā)表于2011年至2016年間,2篇發(fā)表于2004年,1篇發(fā)表于2000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視譯研究缺乏標志性成果,總體質(zhì)量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3)視譯研究所涉語言對單一。目前視譯研究以漢英語言對為主,除了日漢、韓漢和俄漢語言對之外,其他外語與漢語的互譯乃至不同外語之間的互譯研究均未見公開發(fā)表。研究所涉語言對單一的現(xiàn)象與視譯廣泛應用于各語種外語教學與實踐領域的事實形成反差。
(4)重經(jīng)驗總結(jié),輕實證研究,創(chuàng)新不足。在我國的視譯研究發(fā)展歷史中,視譯本體研究開始的最早,數(shù)量最多。此類研究缺少較大規(guī)模的語料支持,往往只能從零星的視譯例句中歸納概括一些規(guī)律,未脫離個人經(jīng)驗總結(jié)的階段,體現(xiàn)出明顯的主觀性,并且所總結(jié)的技巧多有重復,致使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性。
(5)實證研究效度有待進一步檢驗。目前國內(nèi)視譯實證研究以實驗法為主,問卷法為輔。實驗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變量控制不夠嚴格,因而影響研究的效度。以采用實驗法的研究為例,研究者將視譯訓練設定為自變量,將交傳表現(xiàn)、同傳表現(xiàn)、筆譯成績設定為因變量,借助統(tǒng)計學方法對比視譯訓練前后數(shù)據(jù)或?qū)嶒灲M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來檢驗自變量是否對因變量產(chǎn)生影響、在哪些方面有影響。盡管最終的研究結(jié)論顯示視譯訓練對口譯技能確有積極影響,然而研究者們并沒有指出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排除了其他影響因素。
(6)“視譯”定義籠統(tǒng)?,F(xiàn)有研究使用“視閱口譯”“視聽口譯”“帶稿同傳”等來表達“視譯”。各種“視譯”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尚未得到系統(tǒng)闡釋,有的研究把同聲傳譯中的有稿同傳不同于視譯(吳聰,2014),而有的研究認為有稿同傳等同于視譯(趙芹,2011)。對于這一差別,學界并未給出必要的解釋,造成了概念使用的混亂,不利于視譯研究的深入。
國外視譯研究在研究主題和方法有值得借鑒之處,結(jié)合國內(nèi)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提升國內(nèi)視譯研究的路徑:
(1)強化對視譯的學術(shù)關注。在國外的口筆譯研究領域,視譯研究也是一個較為邊緣的主題。很有可能是由于長期以來視譯被作為交傳到同傳之間的過度訓練,且在實踐中使用較少使用(Xu,2015)。事實上,實踐和教學情境中的譯員、口譯教師和學生可充分利用自身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收集數(shù)據(jù)方面的天然優(yōu)勢,增強對視譯的關注與思考,挖掘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2)夯實研究基礎,拓展研究內(nèi)容。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首先著重梳理視譯及其變體的特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外有研究指出,視譯在產(chǎn)出階段不僅可用口頭表達,還可用手語(Eby,2016)。因此,應有研究對各類視譯活動(如帶稿交傳、帶稿同傳、社區(qū)口譯和法庭口譯中的視譯等)進行充分描寫,規(guī)范視譯及其各種變體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建立視譯語料庫,展開具體研究,脫離泛泛而談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其次,構(gòu)成視譯技能的子技能及其作用有待進一步厘清,視譯與其他翻譯技能之間在認知層面的關聯(lián)需進一步考查,由此深入探索視譯對翻譯訓練的作用。現(xiàn)有研究涉及到的多為視譯的理解階段,如信息加工模式、記憶機制等,輸出階段的研究仍為空白,應成為未來研究的突破點。此外,視譯的教學研究可根據(jù)學生層次的不同(本科、專業(yè)口筆譯研究生等)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探討在不同教學層次視譯作為教學手段的應用方法與效用、視譯對交傳和同傳表現(xiàn)的預測作用等。澳大利亞及美國等地的各類口譯資格考試中均設有視譯科目(Hlavac,2016),這促使國內(nèi)的研究者們思考在我國的翻譯資格考試或翻譯專業(yè)入學測試設置視譯的可行性。同時,視譯的評估標準也有待確立。隨著視譯教材數(shù)量的逐漸增加,對視譯教材的研究也應做出相應更新,已有相關研究所指出的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視譯教材還存在哪些有待改進之處?如視譯練習難度制定應遵循的標準在現(xiàn)有的教材中未得到體現(xiàn)。伴隨著視聽翻譯(AVT: audiovisual translation,)的發(fā)展,視譯在該領域的現(xiàn)狀與問題也值得研究者關注。
(3)合理運用研究方法與工具,改善研究效度。每種研究方法對于解決研究問題均有其獨特的貢獻和不可逾越的局限。在今后的視譯研究中應選取與研究問題相適應的方法,如綜合運用定量與定性研究。可考慮用實驗法鎖定相關變量,用觀察法深入考察變量的作用,兩種方法互為補充,研究結(jié)果相互印證,從而獲得更有效的研究結(jié)論。此外,眼動追蹤(eye-tracking)技術(shù)為口筆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機遇(Korpal,2016)。
基于中國學術(shù)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的數(shù)據(jù),我們對1987—2016年發(fā)表的視譯研究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國內(nèi)第一篇視譯研究論文于1987年發(fā)表后,視譯研究經(jīng)歷了十余年的停滯時期。2000年到2009年之間視譯研究緩慢發(fā)展,2010年至今研究數(shù)量增長明顯。視譯本體研究、教學研究、視譯技能與其他技能的關聯(lián)研究和視譯的認知研究是目前視譯研究的主要方向?,F(xiàn)有視譯研究存在如下問題:在翻譯學研究中處于邊緣地帶視譯研究整體質(zhì)量偏低;視譯研究所涉語言對單一,重經(jīng)驗總結(jié),輕實證研究,創(chuàng)新不足;實證研究效度有待進一步檢驗;“視譯”定義籠統(tǒng)。對此我們提出的解決路徑是:強化對視譯的學術(shù)關注;夯實研究基礎;拓展研究內(nèi)容合理運用研究方法與工具,改善研究效度。
Eby, H. et al.. 2016. T. & I. Descriptions[EB/OL].[2016-06-01]https:∥works.bepress.com/uwe_muegge/111/download/.
Hlavac, J.et al.. 2016. INT [Improvements to NAATI Testing][EB/OL].[2016-06-01]https:∥www.naati.com.au/media/1333/options-for-interpreter-assessment-delivery-report-monash-university-18-april-2016.pdf.
Korpal, P. 2015. Eye-tracking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The Growingpopularity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G]∥. Bogucki & D. Mikoaj, Accessing Audiovisual Translation[2016-06-01]ód: Peter Lang.https:∥150.254.65.83/handle/10593/14419 .
Xu, Z. 2015.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MA Theses in Interpreting Studies: A Scientometric Survey[J].Perspectives, 23(2):284-304.
程瑞芳. 2014.英漢交傳中視譯與信息重構(gòu)[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褚亮. 2010.淺析“視譯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教育(Z1):209.
鄧燕玲. 2012.探討將視譯訓練納入口譯交傳教學[J].科教導刊(6):179-180.
計晨玨. 2014.同傳聽說時間差與視譯斷句長度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
匡曉文. 2010.“視譯法”在本科口譯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33):233-234.
李智,王躍. 2014.初探形成性評估在視譯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育(10):47-48.
劉暢. 2014.有稿同傳的特點及其質(zhì)量保證[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
劉進. 2011.以視譯促交傳——一項基于實證的相關性研究報告[J].中國翻譯(3):37-41.
欒義敏. 2011.英語專業(yè)本科口譯教學中的視譯訓練實證探索[J].海外英語(10):109-111.
羅國華. 2012.視譯的口譯教學功能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92-196.
穆雷,王斌華. 2009國內(nèi)口譯研究的發(fā)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論文、著作和歷屆口譯大會論文的分析[J].中國翻譯(4):19-25.
潘桂林. 2014.NLP視角下視譯法的作用與應用[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2):75-81.
潘桂林. 2013.視譯訓練的信息處理與應用策略[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1256-1260.
錢多秀,唐璐. 2014.視譯課程教學思考[J].中國翻譯(3):53-56.
施龍蕊. 2013.英漢視譯訓練對提高學生譯員口譯能力的實驗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
宋維. 2013.語言順應論指導下的口譯視譯訓練[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04-105.
田莎. 2011.從教學目標看英語本科口譯課程中視譯訓練的必要性[J].當代教育論壇(4):83-84.
萬宏瑜. 2013.基于形成性評估的口譯教師反饋——以視譯教學為例[J].中國翻譯(3):45-49.
萬宏瑜. 2012.口譯形成性評估案例分析[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5):80-87.
萬宏瑜. 2005.視譯過程的認知研究對本科口譯教學的啟示[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王建華. 2014.認知圖式理論視角下的視譯信息加工研究[J].外國語文(6):151-156.
王建華. 2009a.同聲傳譯中的視譯記憶實驗研究[J].中國翻譯(6):25-30.
王建華. 2009b.英文帶稿的摘要式視譯記憶實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2):53-56.
王培松. 2015.MTI口譯教學法在公外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東北林業(yè)大學為例[J].林區(qū)教學(4):39-41.
吳聰. 2014有稿同傳與視譯在同聲傳譯中的比較[J].海外英語(15):138-139.
肖爽. 2009.談日語口譯教學中的“視譯”[J].日語學習與研究(3):73-78.
許慶美,劉進. 2014.視譯教材的編寫:現(xiàn)狀與問題[J].上海翻譯(4):55-59.
許妍. 2012.長句在視譯和逐字記錄中處理方式的異同[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楊國棟. 2014.英漢視譯類意群斷句的認知路徑——心理空間理論視角[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38-40.
楊柳. 2010.淺析視譯與交替?zhèn)髯g在口譯教學中的順序及方法[J].科教文匯(10):135-136.
詹成. 2012.視譯教學的原理、步驟及內(nèi)容[J].上海翻譯(2):48-50.
張剛,孫志強. 2013.外事視譯教學改革應重視美語文化的影響[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4-66.
張雅軍. 2010.音像資料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120-123.
張一帆. 2013.大學英語課堂實施視譯口譯教學方法的探討[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S1):136-137.
張瑩. 2011.從錯誤類型角度看視譯對英漢交傳的影響[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張永峰. 2011.AStudyofthePotentialEffectofSightTranslationontheOptimizationofWrittenTran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InformationProcessing[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
趙芹. 2011.英漢有稿同傳與脫稿同傳的質(zhì)量對比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
趙穎,楊俊峰. 2014.視譯訓練的模式和策略[J].中國外語(3):53-58.
鄭鑫. 2012.基于多任務處理模式的有稿—無稿同傳效果對比實驗[D].長春:吉林大學.
RetrospectionandIntrospectionontheThree-decadeSightTranslationResearchinChina:BibliometricAnalysisofCNKI(1987—2016)RelevantArticles
DENGWei
Based on sorting and analyzing related literature on CNKI for nearly three decades between 1987-2016, this paper, adopting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sight trans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nalysis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majority research had focused on the noumenon of sight translation. The rest of the three main research perspectives are in descending order: sight translation teaching, sight translation skills and other associated skills, and cognitive research of sight translation. (2) The domestic researc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five years, but there is much room for the quality. (3) The non-empirical study has had higher proportion, while the empirical study is unitary with lack of triangle validation.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sight translation be in sore need of unified definition, multilingual, even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sight translati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tendency; method; perspectives
H315.9
A
1674-6414(2017)05-0097-06
2017-03-17
廣東省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強校工程”資助項目(GWTP-BS-2014-01)、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脫離源語語言形式’的程度之研究——以漢語-法語口譯平行語料為例”( 13Q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鄧瑋,女,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法語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口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責任編校:蔣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