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平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近年來建筑工程項目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數量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這也使人們對建筑工程項目質量更為關注。對于任何一項建筑工程項目來講,電氣設計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由于傳統的電氣設計方法及技術已無法滿足當代的要求,因此在當前建筑電氣設計中BIM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成效。
關鍵詞:建筑工程;電氣設計;BIM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3-0141-02
前言
BIM技術作為一種建筑信息模型,其在當前建筑工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當前建筑工程發(fā)展速度較快,這對BIM技術的依賴性更強。在建筑工程電氣設計中,BIM技術能夠為高難度及繁復的建筑設計提供較高可行度的設計理念,其在建筑電氣設計中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其不僅能夠打破既定的設計框架,而且能夠實現電氣設計的可視化,對建筑電氣的快速發(fā)展具有較好的助推作用,能夠大幅度提高建筑電氣設計的水平。
1 BIM技術及在電氣設計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1.1 BIM技術概述
BIM技術又稱為建筑信息模型,其可以根據建筑工程項目所提供的數據和信息來構建相應的建筑模型,并通過利用數字仿真技術和其他技術來準確還原建筑物的全部信息,具有可視化、優(yōu)化性、協調性、模擬性和可出圖性等特點,因此在諸多建筑工程項目設計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2 電氣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現狀
在建筑電氣設計中,通過應用BIM技術,不僅能夠提高設計結果的穩(wěn)定性,而且還能夠為建筑電氣的使用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環(huán)境。將BIM技術引入到建筑電氣中來,主要應用于強電部分功能設計、弱電網絡調整及完善相關的設計方案等方面。在具體應用時,需要對建筑電氣三維設計框架中的數據進行捕捉,以此來更好地觀察最終的設計效果,及時發(fā)現存在的不合理內容。雖然BIM技術具有較強的開發(fā)潛能,但在當前建筑電氣設計應用過程中,其功能并沒有全部發(fā)揮出來,而只是局限在設計效果檢驗方面,因此對其的電氣設計中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強化。
2 BIM技術在建筑電氣設計中的優(yōu)勢
由于建筑電氣設計過程中存在諸多的環(huán)節(jié),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差錯,則會對整個建筑電氣工程的質量帶來不利影響。BIM技術作為一種設計模式,其以數字化信息庫作為依托,因此利用BIM技術能夠更高效地完成建筑電氣設計任務,特別是在信息管理層面上,BIM技術所具有的優(yōu)勢更是其他技術無法取代的。而且將BIM技術在建筑電氣設計中進行應用,不僅能夠提供可視化設計方案,而且還有利于保障后續(xù)的安裝維護,進一步改善電氣系統的穩(wěn)定性。在建筑電氣系統中,BIM技術實現對信息的高效集成和管理,能夠為建筑電氣工程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全面提高設計方案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在當前建筑電氣設計階段,BIM作為一項重要工具,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工具無法解決的問題,對提升電氣系統的穩(wěn)定性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3 BIM在建筑電氣設計中的應用
3.1 BIM技術開展電氣平面設計
在建筑電氣設計開始之前,設計師通常會將BIM技術與RevitMEP軟件有效進行結合,以此來為建筑防雷保護裝置、電氣火災報警、照明系統和動力系統等的電氣平面設計提供重要保障,全面提高建筑電氣設備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為建筑電氣設計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將BIM技術與RevitMEP軟件進行有效結合,設計人員能夠有效的應用電氣族庫,并在RevitMEP軟件中輸入相關的電氣族信息,以此來完成建筑電氣平面的設計工作,及時彌補建筑電氣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全面提升建筑電氣設計數據的準確率,為后續(xù)施工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將BIM技術與RevitMEP軟件融合為一體后,可以充分的利用CAD來調整相關的電氣設備設計方案,確保制定的電氣設備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室性。在電氣平面設計過程中,電氣平面設計方案需要對回路標號、燈具型號、導線數量等信息進行明確,并制定相應的標記族,從而為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更清淅的分辨出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另外,在電氣平面設計完成后,還需要利用BIM技術來對管線的碰撞問題進行檢測,對電氣設計的實際效果進行檢查。
3.2 準確的控制設計中的布局和測量
在傳統的建筑電氣設計工作中,由于所采用的電氣設計工具無法對各個專業(yè)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有效協調,這就導致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都會依據自己的專業(yè)進行圖紙的相關設計,對于其他專業(yè)的要求缺乏有效的考慮,因此導致在具體安裝施工過程中會存在與設計不相符的問題,不僅會增加電氣施工的難度,而且還會影響后續(xù)的電氣安裝工作的有序開展。因此需要利用到BIM技術的協調能力,以此來搭建專業(yè)的平臺,全面提高設計的效率,有效地解決碰撞問題,并為后續(xù)電氣系統穩(wěn)定、可靠的運行奠定良好的基礎。針對于碰撞問題,在具體檢查過程中,需要先提前土建及安裝等專業(yè)的模型,同時系統后臺會自動進行碰撞檢查,并輸出具體的結果,然后完成具體的碰撞檢查報告,并將其進行提交,以此來作為基礎來進一步對模型進行優(yōu)化。以優(yōu)化后的BIM模型作為依據,以此來分析空間沖突,并對各專業(yè)細部沖突進行解決,更好地將各專業(yè)之間的布線情況和交叉狀態(tài)有效地反映出來,綜合布置機電安裝過程中各管線的精準布置,有效地降低盲目施工所帶來的風險,全面提高整體工作效率。而且在具體應用BIM技術過程中,通過碰撞檢查、對預留洞的精確定位及優(yōu)化排布綜合管線等,對于凈高及整體空間感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3 配電系統
用RevitMEP實現配電系統設計,主要包括電氣平面的布置、線路和導線的創(chuàng)建和設計相關的分析計算以及線路標注。具體步驟如下:a.項目準備:包括電氣設置,視圖設置,電氣族的準備。b.設備布置:在視圖中布置插座及用電設備,收集暖通、給排水等動力條件。c.系統創(chuàng)建:在項目文件中創(chuàng)建“電力”線路,即實現設備的邏輯連接。d.導線布置:在生成的線路基礎上,進行導線的連接和布置。e.系統分析:使用軟件的分析檢查功能進行配電的相關分析,檢查設計。如:查看線路屬性、系統瀏覽器、檢查線路、配電盤明細表等。f.線路標注:在平面視圖中,對線路和設備進行標注。endprint
3.4 碰撞檢測
在具體碰撞檢測過程中,可以將某地下四層車庫作為范例,在當地下四層車庫中布置了大量的管道,如果利用傳統的二維CAD設計,由需要由不同的專業(yè)人員來完成具體的設計任務,而且各專業(yè)之間制定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這樣就極易導致管道發(fā)生碰撞。利用BIM技術,由于其具備碰撞檢測功能,這樣能夠對管道之間是否存在碰撞的情況進行快速查找,從而為設計人員進行及時修改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在該地下車庫中,綜合進行了暖通管道、進排風系統、電氣管道、消防管道等的綜合布設,可以通過對排風系統與消防系統管道進行碰撞檢測,針對暖通系統與消防管道進行檢測,以不同系統運行的碰撞檢測,及時找到碰撞位置,并對管道安裝的位置進行有效的修改,以此來避免碰撞現象的發(fā)生。對于修改完的管道,也需要進行多次的碰撞檢測,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管道碰撞情況發(fā)生。
4 BIM技術帶來的建筑電氣設計的變化
利用BIM技術進行建筑電氣設計,可以有效改善建筑電氣設計的效果,特別是對于建筑電氣設計方案的優(yōu)化其作用更為顯著。而且通過BIM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了解設計方法中一些不合理現象,并依托于信息提取和整合來提高設計的駕輕就熟,實現二維向三維轉化的最佳效果。但在當前建筑電氣設計過程中,數據整合過程中誤差較為常見,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采取誤差調整方法,以此來增強系統之間的配合能力。在建筑電氣設計階段應用BIM技術,可以有效提高電氣系統使用的穩(wěn)定性,同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方案,在復雜的建筑電氣使用環(huán)境下能夠有效降低故障的發(fā)生,保證最終達到較好的效果。BIM技術應用是與傳統CAD技術相互結合使用的,對設計過程中的信息提取有很大影響,改變了原有的信息提出流程,不僅僅是在設計前進行,更能夠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提升最終的使用穩(wěn)定性,對已經設計完成的方案,也能夠充分采取信息提取方法,來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避免最終的功能受到影響。電氣專業(yè)方面較成熟的BIM應用主要是管線綜合設計,使用碰撞檢查功能來確定碰撞位置,并進行優(yōu)化,達到控制層高的目的,同時會加大初設階段以及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工作量。
5 結束語
在當前建筑電氣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于提高建筑的質量,而且對建筑整體效果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BIM技術實踐應用過程中,需要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加以解決,全面提高其應用效果,為建筑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此來有效促進建筑行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更好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原.關于BIM技術在建筑電氣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7,02.
[2]姜躍.淺析BIM技術在現階段電氣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0.
[3]李學文.BIM技術在大型鋼桁架橋梁建設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7,08.
[4]曾佳維.關于建筑電氣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3.
[5]張偉.BIM技術在建筑電氣設計中的應用探微[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6(16):2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