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主張話劇演員要有“三功”,做到“三化”。所謂“三功”,即:文化素養(yǎng)、多重手段、豐富想象?!叭本褪恰跋?、變化、溶化”,“三功”不(不止是三功)是為“三化”服務的,“三化”是目的,“三功”是手段?!跋本褪且粋€演員,在進行一個角色創(chuàng)造時要把劇作家寫在紙上的,導演闡述時講在口上的吃透,要全部(或大部分)消化;“變化”就是演員的“我”變?yōu)榻巧摹八保弧叭芑笔茄輪T又不是演員,像角色而不真是角色,舞臺上出現(xiàn)了立體的、有個性的、有特色的“這一個”。
生活、自然不等于表演藝術,但表演藝術必須尊重生活,追求自然。清晰、鮮明不等于過火,模糊不等于內(nèi)蘊。本色表演不等于藝術形象,藝術形象絕非本色表演。
演員雖然是二度創(chuàng)造,有劇作家的劇本為依據(jù),有導演這面鏡子為我們檢驗,但思想覺悟、政策水平不高,生活底子不厚,基本功不深,是絕對演不好戲的。(《演好我們時代的英雄人物》,原載1964年7月1日《遼寧日報》)
就劇作講,既應該有生動有趣的戲劇情節(jié),又要有動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戲劇高潮,尤為重要的是通過生動真實的人物,通過人物的命運、斗爭,告訴人們效仿什么、反對什么、熱愛什么、憎惡什么。干癟的說教不是藝術,扣人心弦,發(fā)人深思才是藝術珍品,才能起到戲劇藝術應有的作用。廣大觀眾當然需要、歡迎后者,厭惡前者。作為一個演員,在這個問題上,和廣大觀眾的愿望、要求是一致的。 ( 《市委書記》表演雜記,原載《遼寧戲劇》1979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