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敏
從喜歡教育到熱愛教育,從關注知識到關注化學核心素養(yǎng),從“菜鳥”到特級教師,我的一切成長都源自“研究”。
1.在研究中更新教學理念,形成教育思想
在研究中,我關注課程建設,認識到課程建設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共性和個性化的課程群,更要基于學科本體、學生發(fā)展使模塊教學精品化。因此,我?guī)ьI團隊建設了適合八一學生的必修和國家必選模塊的精品課程,形成了一批經(jīng)典的課例。在研究中,我基于學生發(fā)展的知識功能價值、發(fā)展層級,教學實踐如何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探索教學評價問題,嘗試追問式學生訪談、課堂觀察、課前課后問卷測查、論文講解、答辯等評價方式。
系列的研究,形成了課程(精品課程、系列課程)、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學習基礎、學習特點)、學科(知識內(nèi)容、學科本質、功能價值)動態(tài)關聯(lián)系統(tǒng)。站在這個系統(tǒng)的高度進行項目研究,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化學教育觀:化學是求真、向善、致美的學科。化學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擁有基礎的化學知識,能夠從化學的視角解決、解釋生產(chǎn)、生活中的問題,更要使學生形成科學的生活觀念,擁有對科學的興趣、追求以及不斷創(chuàng)新的意識,能夠用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判斷事物,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夠用清晰科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在研究中改進教學行為,形成教學特色
所有的研究都是針對一線教學的真問題。將研究收獲轉化為日常教學行為,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色。
在我的化學課堂上,經(jīng)??吹竭@樣的場景:學生熱烈地討論,激烈地辯論;抱著化學專業(yè)書籍查閱;在黑板前有理有據(jù)地講解;小組成員在大白紙上做章節(jié)或模塊總結;幾人一起做實驗研究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享受著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樂趣,課堂充滿了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這些情景都源于我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下足了功夫,基于學科本質、知識本體、功能價值、學生的認識發(fā)展,劃分知識、能力發(fā)展層級,尋找適合的情境,設計核心問題、主要任務,做單元整體設計,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設計評價任務,使學生在新問題的解決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3.在研究中與團隊共進,形成特色校本研修
在系列的研究中,我將校本教研與課題項目緊密結合,專家深度參與下的專題跟進式校本研修成為教研常態(tài)。
在研修團體上,專家、教研員、本校教師形成研修共同體,教研組的教師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在研修內(nèi)容上,以課例為載體,跟隨項目,深入探討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在研修過程上,深度交流、全員參與,使研修成螺旋式上升。
教研方式的轉變,拓展了校本研修的深度和寬度,以教學行為的轉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把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轉變?yōu)閷崒嵲谠诘慕虒W行為。在這樣的特色校本研修中,形成和諧、研究、共進的教研文化,我和團隊共同成長。endprint